從iPhone到AirPods,蘋果是如何將硬件變成一門訂閱生意的?

月夜涼太



“訂閱”這個詞用得好,或者我們可以換句話說:蘋果正在打造自己一個更加全面,更加封閉的生態鏈。一旦你成為了生態鏈中的用戶,你就很難從這個生態鏈中走出來。而打造這個生態鏈的過程,我們應該要從喬布斯時代和庫克時代拆分來看。

喬布斯時代的生態佈局

蘋果的盈利模式其實非常簡單,沒有任何花哨的東西,就是通過賣硬件賺取高額的利潤。iPhone手機,蘋果就是賣一臺賺一臺的錢。而且還要拿走70%的行業利潤。如果iPhone的價格也來到了3000元會怎麼樣?蘋果不會死,友商會死一大片。

為什麼蘋果能夠有信心把硬件賣到非常高額的一個價格?其實從商業的角度來說,蘋果營造了一種“稀缺性”,這種稀缺性指的並不是小米那樣需要排隊搶手機的概念,而是說:什麼東西是蘋果我獨有,其它廠商沒有的?很明顯,核心就是蘋果的操作系統。

如果你是一個安卓手機用戶,你除了小米,還可以選華為、OV、魅族等等替代品,你如果是IOS用戶,你除了iPhone,只有iPhone;如果你是Windows系統的用戶,聯想、戴爾、惠普等等品牌任意挑選,如果你是OS X系統的用戶,除了Mac電腦,只有Mac電腦。

所以說喬布斯時代對於蘋果最大的貢獻是什麼呢?一個就是閉源的兩大系統生態(IOS和OS X);另一個就是樹立了三個重要的屏幕產品(Mac電腦、iPhone手機、iPad平板),佔領了屏幕,也就佔領了用戶的心智。

不要把iPhone看得過於高尚,什麼喬布斯改變了產業啥的。數字信息時代,屏幕是主要的信息交流媒介,蘋果推出iPhone,從商業的邏輯上來講是為了搶佔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屏幕入口,只不過由於蘋果出色的能力,打造了傑出的用戶體驗。

庫克時代整體品牌轉型

坦率的講,論做產品,庫克不如喬布斯,但是論當CEO,庫克比喬布斯強太多。當年喬布斯之所以為可以任性,可以在專注於產品上的事情,核心還是有庫克作為COO,全程負責蘋果公司的運營工作。

庫克上臺過後,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籠罩在喬布斯光環的陰影之下,尤其是iPad 3的發佈會上,庫克的演講明顯不自然,表情僵硬,產品創新乏力,被媒體抨擊。可以說早期的庫克在蘋果的表現,其實並不能令人滿意。

但是,坦率的講,喬布斯雖然離開,但是高管和團隊並沒有變化,設計、軟件、市場這些的高級副總裁併沒有變,庫克只需要發揮自己擅長的管理和供應鏈能力,再加上原班人馬繼續推出高質量的拳頭產品,沒有了喬布斯的偏執,蘋果反而能夠有更高的發展。

硬件產品上:蘋果從橫向發展來到了縱向深入,大屏的iPhone 5,到一大一小的iPhone 6系列;iPad產線也更加細分,iPad mini、iPad Air、iPad Pro幾款主打不同人群細分市場的產品,使得蘋果的潛在消費群體比喬布斯時代成倍數增長。

軟件產品上:蘋果開始注重於開發者保持良好的關係,增加了開發者的收入,將Mac、iPhone、iPad、Apple Watch幾款產品線的系統徹底切分開,讓專業的開發者去開發相應專業的軟件。同時開始注重內容服務,音樂、視頻、遊戲、新聞幾模塊開始發展。

社會責任上:喬布斯不管不問,庫克則是非常認真。蘋果在硬件設備上承諾使用100%可清潔能源;開始注重社會公益,成立了相應的基金,鼓勵員工捐款(蘋果跟捐2倍);開始重視代工廠員工環境和待遇,每年公開發布一次共供應商人權報告。整體的社會形象得到了巨大改善。


可以說,喬布斯畫下了枝幹,但是真正枝繁葉茂的,其實是庫克。於是乎,蘋果依靠著硬件、軟件、內容服務的鐵人三項,豎起了強大的生態壁壘。只要你擁有超過兩件以上的蘋果產品,你就很難在下一次換機的時候不選擇蘋果的機器。我個人已經親身經歷了,去年腦子抽風換成了Windows電腦,半年過後還是老老實實換回了Mac,因為系統、獨佔軟件、信息內容同步。

多說一句,中國市場蘋果產品的普及,其實跟庫克高度重視分不開。喬布斯時代,蘋果是不在乎中國市場的,於是就有了買iPhone只能買外版,黃牛排隊,一部iPhone炒到上萬的現象。庫克接任過後,開始重視中國市場,重視與中國消費者的溝通。大中華地區的營收佔比,也從2%提升到了20%。


宋東珂


首先是生態。喬布斯之後,庫克給蘋果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打造了一個基於 iPhone 的蘋果生態。在這個生態裡,硬件、軟件(包括操作系統、官方應用)正在實現無縫的協同,由此也放大了用戶升級某個硬件的意義。

在蘋果營造的生態裡,用戶升級某個硬件不再僅僅是為了體驗這個硬件這麼簡單,更是為了體驗或者更好地體驗蘋果生態。以 AirPods 為例,這款耳機當時與第一款無耳機插孔的 iPhone 7 系列一併發佈,藉助 iPhone 的巨大需求,開闢出了一個新市場。而在過去三年時間,蘋果在各個硬件設備上的升級改進以及 iOS 的進化,也在不斷強化 AirPods 在其生態裡的重要性,比如最新的iOS 13.2 裡,Siri 增加了讀取信息的功能,這顯然更適合在佩戴 AirPods 的場景中。

反之,此次發佈的 AirPods Pro 也在增強其他設備、系統的生態價值,用戶必須使用搭載 iOS 13.2 的 iOS 設備才能使用這款耳機,這對之前因為擔心卡頓而不願升級舊設備的用戶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消息,如果選擇添置這款耳機,那麼必須在忍受舊設備的糟糕體驗與升級新設備之間做出選擇。

其次,軟件。在 IT 發展史上,除了大名鼎鼎的「摩爾定律」,還有一條關於硬件與軟件關係的定律——「安迪比爾定律」。原話是「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這裡的「安迪」指英特爾前 CEO 安迪·格魯夫,而「比爾」指的是微軟前 CEO 比爾·蓋茨,這句話的大意是硬件升級所提升的性能,很快被軟件消耗掉了。

「安迪比爾定律」反映的是 PC 時代的軟硬件發展中的特有關係,而在蘋果的產品裡,所謂的「安迪和比爾」,則變成了軟件、硬件部門。

自 2010 年開始,蘋果就開始將智能手機硬件的核心——手機 SOC——緊緊握在手裡,2013 的時候,蘋果發佈的 A7 處理器也是當時業界首款 64 位手機處理器,隨後幾年,無論高通如何加速追趕,蘋果的 A 系列處理器始終引領整個行業。

也正是將 A 處理器與 iOS 的結合,定義了 iPhone 與其他智能手機最大的不同,這是軟硬件協同的最高境界,同時也讓蘋果具備了業界唯一可以通過軟件與硬件調控而控制用戶體驗的公司,而蘋果也的確這麼做了。

2017 年年末爆發的「降頻門」事件裡,大量用戶發現自己手上的舊設備會在電池老化之後開始卡頓,但更換新電池後就變得正常。

蘋果給出的公開回應是這樣的:

為了保證用戶的最佳體驗,去年對iPhone 6、iPhone 6s、和iPhone SE發佈了一個新特性,那就是平滑過渡iPhone的即時極高性能需求,以避免由此產生的意外關機現象。現在,這個特性也被引入到了安裝有iOS 11.2的iPhone 7上,未來還會支持其他款手機產品。

簡言之,蘋果設計了一套機制,來檢測這些設備上電池的老化程度,以此來調節處理器的性能,也就是是否降頻。

此事最後以蘋果致歉並降低更換電池價格為終點,這個事件之後,新設備與新操作系統發佈或更新,都會引發社交媒體和搜索引擎上關於舊設備是否變慢的討論。但需要注意的是,諸如「庫克桌上有一個按鈕」的說法只不過是調侃而已,這個過程更像是蘋果內部軟件、硬件協同與升級的過程,只不過蘋果的設備基數過於龐大,用戶群體多,才呈現出如此大的影響範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