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趙括蒙冤,揹負了千載罵名,原來都是我們誤解了他

說起趙括,我想大家想起更多的可能是“紙上談兵”,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四十萬精壯埋長平;這更加坐實了趙括紙上談兵的事實!

一生只此一戰,一戰了此一生!

人力終有窮,天道終有定!

但是,自古只以成敗論英雄,長平戰敗,趙括蒙冤,揹負了千載的罵名,千落君想說:

我們都誤解了他!

長平之戰,趙括蒙冤,揹負了千載罵名,原來都是我們誤解了他

趙括劇照

少年成名

趙括是戰國時期趙國人,其父親是趙國的名將馬服君趙奢。生於這樣的家庭,他的一生只有兩個選擇,一種就是仗著父親的餘蔭大魚大肉,也可以魚肉鄉里,做一方惡霸也未嘗不可!還有一種人生,那就是要勤奮努力,趕上或者超過他的父親,才能得到世人的認可!事實上,趙括選擇了拼搏的人生!並且少年成名,名噪一時!在《史記》裡有相關的記載:

自少時學兵法,天下莫能當,有名於當時。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亦不謂善。

長平之戰,趙括蒙冤,揹負了千載罵名,原來都是我們誤解了他

馬服君趙奢雕像

從史記的記載可以看出,趙括當時的理論知識是過關的,甚至連他父親都辯論不過!但是,他的父親也提出了一些質疑,就是“不謂善”,也就是說,趙括這個狀態不見得是好事,他認為戰爭是關乎生死的大事,但是趙括說起來好像很隨意的樣子!《史記》記載了趙奢當時說的話: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他認為,趙國不用趙括帶兵打仗也就罷了,要是讓趙括帶兵打仗,讓趙軍滅亡的也一定會是趙括!俗話說:好事不靈壞事靈!連趙括的父親都這樣說,所以,當時很多人都認為趙括只能紙上談兵,不堪重任!所以在長平之戰孝成王任用趙括為主將是,藺相如馬上進諫:

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意思就是說,趙括只能讀一讀他父親傳下來的兵法,並不懂戰場應變!所以一時,朝野上下,爭議很大!

長平之戰,趙括蒙冤,揹負了千載罵名,原來都是我們誤解了他

藺相祠

魂斷長平

  • 長平之戰、源於上黨

長平之戰的起因很簡單,戰國時期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綜合國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想看看自己究竟有多厲害,所以就大肆擴張,周赧王五十三年(即公元前262年),秦國圍困了韓國的上黨郡,嚇得韓國國君韓桓惠王馬上割地求和,但是,上黨郡的郡守馮亭是個臭脾氣,寧願將城池獻給趙國,就不給你秦國!當時趙國國君孝成王一看,這到手的便宜不撿白不撿,於是就接受了上黨郡的十多個城池!然後又讓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陳兵長平,以防秦國來犯!

但是,秦國不幹了!趙國你這是啥意思嘛!你這不是明擺著不給我面子嗎?

於是,長平之戰開始了!

長平之戰,趙括蒙冤,揹負了千載罵名,原來都是我們誤解了他

古代行軍場面

  • 三年對陣、優劣已現

周赧王五十五年(即公元前260年),秦昭王命大將王齕帶兵六十萬向趙國的長平發起攻擊,趙孝成王命令老將廉頗迎戰,兩軍對陣,你來往我,剛剛開始大家互有輸贏,趙國斬殺秦國的偵察兵,秦國斬殺趙國的將軍,但是,這僅僅是戰役開始的相互試探!

試探總是短暫的,打仗還是要在手底下見真章,不久秦軍就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僅僅兩三個月後,秦軍就攻克了趙軍的兩處營地,先後斬殺了趙軍六名都尉!作為資深老將軍的廉頗審時度勢,發現,防守是有可能打贏這場戰爭最合適的手段,因為秦軍跨國遠征,糧草供給是個大問題!所以,廉頗想拖垮秦軍。

但是,他錯誤的估計了秦國的後勤補給能力,沒想到秦國發明瞭水運糧草,速度居然比趙國的補給供應還要快!加之,秦軍本來就有人數的優勢,能分撥出很大兵力騷擾搶奪趙軍糧草,導致已經處於劣勢的趙軍雪上加霜!

長平之戰,趙括蒙冤,揹負了千載罵名,原來都是我們誤解了他

廉頗劇照

  • 臨危受命、初見成效

春秋戰國,戰亂不止,每個國家都備受戰亂之苦,雖然秦國的綜合國力明顯高於其它各國,但是也經不起長久戰的消耗!三年過了,秦國見廉頗還是堅守不戰,於是秦國丞相范雎就派人攜帶重金到趙國用了一招“反間計”!《史記》記載了反間計的內容:

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廉頗易與,且降耳。

意思就是秦國最害怕的是趙括為主將,廉頗很好對付,馬上就要投降了!

本來,趙孝成王就對廉頗只守不攻的態度很不滿了,就順理成章的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主將,儘管很多人都在勸阻,包括趙括的母親也面見孝成王不要用趙括為將,但是,孝成王還是堅持自己的決定用了趙括!

趙括走馬上任,更換了部分將領後,一改廉頗堅守的政策,主動出擊!還真別說,趙括年少輕狂,打仗更是不按常理出牌,打的秦將王齕顧此失彼!已經逐漸的挽回趙國戰場失利的狀況!

長平之戰,趙括蒙冤,揹負了千載罵名,原來都是我們誤解了他

  • 技不如人、魂斷長平

當趙括一路高歌,打的不亦樂乎的時候,秦國幹了一件忒不講究的事,就是偷偷的把長平的主將換成了白起,王齕為副將!白起那是什麼人,帶兵四十餘年,打仗七十餘次,無一敗績,人稱“常勝將軍”!趙括不知道秦軍已更換主帥,還和以前一樣組織進攻,白起用了一招釜底抽薪就輕輕鬆鬆的將趙括圍困!切斷了趙軍的補給糧草供應,趙括堅持四十餘天,彈盡糧絕,士兵譁變,不得已組織突圍,被秦軍射死於亂軍之中!

長平之戰,趙括蒙冤,揹負了千載罵名,原來都是我們誤解了他

趙括死於亂箭之下

千載罵名、一場空

長平戰敗,趙國四十萬精壯全軍覆沒,所有人都將戰敗的責任歸於趙括!趙括逝者已矣,卻揹負了千載罵名!嗚呼哀哉!

難道長平趙國戰敗,真的是因為趙括紙上談兵,用兵不當嗎?

千落君認為,不然!因為:

第一、趙國半路截胡,本來就不佔理!秦軍來襲,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不佔;

第二、國力差距懸殊,當時的秦國綜合國力本來就高於其它各國,加之當時秦昭王發動了全國的百姓支持這場戰役,但是趙國到趙括戰死都沒有援軍;

第三、兵力懸殊,歷史記載,長平之戰趙國投入兵力四十五萬,但是秦國有六十萬的兵力,趙國士兵本來擅長野戰,卻打了守城仗,秦兵正好擅長打攻城戰;

第四、主帥實力懸殊,白起是用兵四十多年,未嘗一敗的老將,而趙括是沒有主帥經驗的毛頭小子!就像一個幾歲的小孩跟一個四十歲的大漢對陣,結果可想而知!

長平之戰,趙括蒙冤,揹負了千載罵名,原來都是我們誤解了他

古代兩軍廝殺

在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不佔;在沒有供給,沒有援軍的情況下,趙括依然能堅持四十多天,能將秦軍折損過半,千落君認為

趙括的表現足夠優秀,可圈可點!只能說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所以,長平戰敗之責,非趙括之責!四十萬精壯長埋長平,非括之罪!戰之罪!

《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