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丨“普寧現象”該如何解局?

ST康美“坍塌”帶來的財稅衝擊正在不斷髮酵,這是揭陽、普寧兩地政府不得不面臨的嚴峻現實——錢從哪來?

知普寧者,必知康美。當康美處於順境時,內含的“一企獨大”往往會被人為性地忽略,而一旦康美陷入困境,當地財稅等局面便迅速惡化,如失引擎,引致民營企業自危情緒嚴重。

记者观察丨“普宁现象”该如何解局?

“普寧現象”的蔓延,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否則會出大問題。

民營企業的繁榮與否,代表一地經濟的活力水平。普寧素以民營經濟發達著稱,服裝紡織、小五金、醫藥製造企業在各個工業區星羅棋佈,不願只當“打工仔”,人人爭先做老闆,在普寧早已是民間共識。其中,良好的營商環境和深入骨髓的市場思維是普寧民營經濟長期繁榮的重要基石。

康美事件重創普寧,這是包括康美及普寧其他民營企業在內的各方不願意看到的局面。走訪中,有藥材商聽聞近期要查賬,多交稅是大概率事件,亦有不少民企選擇外遷。出現問題,就要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竟衍生出普寧現象,這顯然與中央保護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宗旨有所偏離,客觀反映出當地職能部門在解決問題時缺少足夠的智慧與藝術。

中央歷來支持和鼓勵民營企業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出臺一系列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改革舉措。去年舉行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大力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6個方面政策舉措。

此外,廣東省委、省政府除積極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落實好國家減稅降費政策外,近年來還出臺了一系列地方性政策,從“實體經濟十條”到“民營經濟十條”,極大減輕了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稅費負擔。

可見,面對環保等力度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外貿環境波譎雲詭的時期,民營企業正陷入週期性低谷之中,政府更應對民企“扶起來,拉一把”。在企業艱難時刻翻舊賬,為完成財稅收入目標而過多幹預企業正常經營,這並非對症下藥,而近乎是病急亂投醫。

傳統產業為主,高新技術企業不足,這是普寧經濟的痛處。產業需要轉型升級,但公平公正的營商環境,良性互動的政企關係更需用心營造。民營企業是普寧經濟發展的主體和主力,是價值、稅收、就業的創造者。面對明星企業的意外失速,財政缺口的短期擴大,政府如為達到收入目標而用力太大,恐怕會適得其反。

目前,全國範圍內的普寧現象絕非孤例,尤其在內地資源型城市中更為顯著,財政收入高度依賴某一家或少數幾家上市公司。如何應對可能發生的風險,如何破解普寧現象的困局,仍在考驗地方主政者的智慧。

中央保護民營企業、保護民營企業家的決心和實質性舉措將會逐步改善營商環境,而普寧曾是全國明星縣級市之一,天生具備市場精神和開拓精神,有能力也應該有信心從康美事件中走出來。

可喜的是,揭陽和普寧兩級政府已意識到產業轉型的必要,提出要用科技、金融助推企業發展,大力引進和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加大招商引資,提升產業鏈發展水平,更好推動民營經濟轉型升級。如何落實好,則是關鍵的一步。有理由相信,揭陽、普寧兩級政府不會讓保護民營企業及保護民營企業家成為空話,普寧現象必須剎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