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不成佛,八戒也不願過凌雲仙渡,您看接迎佛祖出現後遇何驚奇

寧可不成佛,八戒也不願過凌雲仙渡,您看接迎佛祖出現後遇何驚奇

歷經千辛萬苦,九生一死,唐僧師徒來到了靈山之下。

靈山腳下玉真觀的金頂大仙,指向靈山峰頂的最高處——靈鷲峰,告訴唐僧師徒:那五光神色、祥瑞重重之處,就是佛祖聖地。

唐僧聞聽,激動得馬上就要下拜。孫悟空見多識廣,告訴師父彆著急,望山累死馬,看著近,其實還有一段距離,到了峰頂再磕頭也不遲,那個地方需去拜佛叩頭的地方多了去了。

孫大聖說的不錯,行百步者半九十,前面還有特別重要的一坎險,等著唐僧師徒,雖然這個難有驚無險。

都說送佛送到西,救人救到底。金頂大仙的任務,卻是將唐僧師徒送到望見靈山的福地之處。

任務完成後,金頂大仙就拜辭唐僧師徒,回到了他的玉真觀。

唐僧師徒一行四人行走數里,一道滾浪河水,一眼望不見邊,四處又無舟可乘。

“莫不是金頂大仙指引的路途有誤,還是登靈鷲峰頂的路走錯了?如此寬的河無橋又無舟,怎樣才能渡過?”

寧可不成佛,八戒也不願過凌雲仙渡,您看接迎佛祖出現後遇何驚奇

“源易緣”注意到,唐僧心裡犯起了“滴沽”,打起了“退堂鼓”。而孫悟空則斬釘截鐵地告訴唐僧:此路無誤,他到過靈山。

果然,仔細觀處,波濤洶湧的河流一側,似乎有一處大橋。

唐僧走近一看,更是嚇了一跳,這個“大橋”,只是一根用獨木搭成的“獨木橋”,取名“凌雲渡”。

“遠觀橫空如玉棟,近觀斷水一枯槎,維河架海還容易,獨木單梁人怎蹅……”

唐僧肉身凡胎,看到這個又滑又細的獨木橋,驚嚇得躲到一邊,想要另尋他路,不敢過橋。

孫悟空生性靈巧,在橋上率先走了個來回,以身示範,給大家一個“演示”,以此來給大家鼓勁。

唐僧心裡害怕可以理解,然而“源易緣”注意到,《西遊記》原著中,本來熟識水性,能騰雲駕霧的八戒和沙僧也是咬著手指說道:難!難!難!

即使,孫大聖返回到橋頭拉著八戒要過橋,八戒仍是臥倒在地,拒絕過橋。

八戒提出要駕風霧過去,悟空提醒二師弟:想要成佛,必須從此橋走過!八戒回答:即使做不成佛,也不走這橋。

寧可不成佛,八戒也不願過凌雲仙渡,您看接迎佛祖出現後遇何驚奇

拉扯爭論不休,沙僧上前勸解才將兩人拉開。然後,唐僧看到橋下有一隻無底渡船來到,悟空火眼金睛認出來是接引佛祖。

那麼,八戒為何寧願不成佛,也不願過“凌雲仙渡”獨木橋呢?

當接引佛祖將唐僧師徒四人送到河中央時,看到橋上留下一個死屍。

唐僧大驚下,悟空告訴唐僧這個死屍就是原來他的肉身。八戒不願過獨木橋的原因,或正在於此。

試想下,八戒曾在天庭擔任過天蓬元帥,掌管著十萬天河水兵水將,在西天取經路途中,八戒歷經流沙河、通天河、黑水河等水險,都從不懼水,為何到了靈山腳下的凌雲渡,就嚇得驚魂失措了呢?

細讀《西遊記》原著也不難發現,八戒雖然皈入佛門,但有好吃懶做的漏習,追求物質慾望感特別強烈。

接引佛祖帶著大家平安過了凌雲渡,到達靈山彼岸。

寧可不成佛,八戒也不願過凌雲仙渡,您看接迎佛祖出現後遇何驚奇

只有唐僧和悟空,猶如脫胎換骨自然新, 洗淨紅塵萬物清,登上了無極彼岸,解脫成佛。

而八戒之所以不敢走過凌雲仙渡,是因為他深知:一旦過了獨木橋,就會失去很多,特別捨不得丟掉,原來供他享樂的酒囊飯袋肉身。

這也難怪,如來佛祖在論功分封一行唐僧師徒時,認為八戒仍有頑心,色情未泯,但卻有挑擔之功,只封他做了淨壇使者。

也僅封沙僧為大職正果金身羅漢,何故?

著名作家賈平凹說:“會活的人,或者說取得成功的人,其實懂得了兩個字:捨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八戒和沙僧凌雲仙渡上,難捨肉身,貪戀肉體,難以返本還原,最終錯過了成佛的好機遇。

就此話題,您有哪些看法或高見,歡迎留言互動。

參考資料:《西遊記》、《中國民間神話傳說》、《中國老故事》、《周易》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