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經濟矛盾的根源在於體制和全球產業重心遷移

友情提示:這是一篇長文,如果你覺得有價值,歡迎參與評論、轉發與收藏。我是小歐,感謝關注!

歐美經濟矛盾的根源在於體制和全球產業重心遷移

世界經濟,全球變化

這是一個迷茫而又偉大的時代,痛苦而深刻,但驅前進步不可阻擋!!!


身處其中,其實很多普通人對於世界的深刻變化並不是麻木的,只是絕大多數時候這種由個體累加而成的宏觀效應讓人們置身於一個相對認同而又無力改變的矛盾境遇中。

當你的努力無法改變命運的時候,人們就會開始怪罪這個時代,從而演變出很多領域的反思浪潮,這就是當下時代的矛盾。那些遠離舞臺中央的無力感迫使人們質疑當下這個全球聯動時代下的經濟圈,從個人到群體,從產業到金融,從微觀到宏觀,變化帶來了解構和重塑,這裡面有進步,也沉疾;有前景,也有桎梏;有創新,也有守舊。

天知道,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到底有多糟糕的時代!但也只有天知道,這個時代有多麼偉大!萬般變化,不變得只有變化二字而已!

如今局勢紛亂已漸成態勢,大環境的複雜演化既有各國發展方向上的主導,也有微小細節調整匯聚的壓力,從本質上看當下這個時代當真一個“亂世”。

所謂“亂世”,不單單是表面的動盪和迷惑,而是在於當下的全球經濟已經步入了一個關鍵的蛻變節點,過去歐美體系主導下的經濟繁榮正在走向瓦解,從歐洲到美洲,西方設計的產業機制顯然在經歷困難重重。

始於上一次歐美金融危機的深刻內在,反思如今成為當下經濟學界的新一輪主核,但僅僅歸咎於表面的反思是否能夠糾偏經濟的疲弱,這個邏輯是很值得質疑的。諸如歐美如今深陷的民粹主義和反全球化浪潮,這種明顯只是表面的矛盾轉移,其效果顯然不是一種深刻的內在糾偏思想。

如今身處世界中央的幾大經濟體,各家都有各家的問題,但顯然亞洲的格局相對還是比較穩妥,這一輪的經濟動盪根源問題基本上都來源於歐美世界。如果說反思能夠帶來深刻變革,也許歐美還能有一線生機,但很顯然基於非經濟學的思考力量佔據了主導,歐美決策層桎梏頻頻,其內在機制的沉疾已重,而表象解決問題的態度又過於膚淺,終成如今之勢。

無論是產業機制,還是金融定位,歐美社會機制的“度”都難以抵擋精英貪婪造就的弊端,如今的挽救措施顯然也是站定在特殊需求立場上的,當偏倚脫離均衡,那麼動盪必然降臨,這就是亂世之源。

當人們找不到行為糾偏的合理性的時候,掙扎的情緒和帶有濃厚反抗意味的重塑驅動必然走向世界經濟舞臺的中央,歐美如今的做法就是向外輸出壓力,這種傳統的矛盾轉移做法只會給世界協同發展帶來大量的雜音,這就是典型的自己不好也不讓別人好過,其心之惡絕非正途!

如今世界經濟產業動盪,需要深刻反思得恰恰是歐美經濟自身的弊病,到底是什麼造成了當下這般積重難返式的問題?


歐美經濟矛盾的根源在於體制和全球產業重心遷移

一、成也製造,衰也製造

工業疊加技術革命源起於歐美,數次革命爆發的蓬勃進步力量帶動整個人類社會的生產效率和生產方式的不斷演化,從蒸汽機到電子技術,製造業革命位於這個經濟產業動態發展的中心,生產製造適應了人類社會工業化發展的脈動,不僅用自身的進步推動了前沿技術革新,而且帶動了消費需求的空白充實,實際上是數次工業革命中最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鏈集群階段!

得益於從誕生到推動數次工業革命的進程,歐美國家在經濟中積累了豐厚的資本,並藉此向外擴張,又通過殖民戰爭和掠奪,將製造業技術廣泛藉助時代廉價勞動力得以密集發展,從而成就了資本主義的繁榮,我們並不能從本質上完全否定這種思路對於世界經濟的貢獻,它帶來了傳播技術和集成工業的外向發展,但從源頭邏輯上看,這仍然是一種非積蓄性的生產和再生產關係進步。

製造業的躍升本質上滿足了全世界經濟的廣泛需求從一隅一地向整個地球村的供給工程,工業化的效率驅動帶來了技術變革的效率和規模化生產的便捷發展,這是本質上聯合全球化的最原始力量。戰爭和掠奪固然帶來了巨大的傷痛和侵略,但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開始協同合作。

歐美在近現代通過這種全球化製造業加工聯動,大部分將過去集成產業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都轉移到了亞洲等勞動人口密集的國家,通過技術門檻控制效率生產及利潤迴流的模式,將這種用血汗榨取換來的成果養成了自身國家的消費市場。

但很可惜這種外養產業的模式雖然促成了全球產業發展的高低層次結構,但時代變動帶來了新的體制麻煩和產業核心變化,從而讓資本主義國家的貪婪變得力不從心。

製造業的核心要素,不單純包括人和資本,整個產業鏈聯繫著最基礎的經濟動能挖掘,是人類生產和需求相互作用的紐帶,因此無論從任何一個方向去看,製造業的作用都是處於無可替代的地位。

很顯然歐美經濟當下的所有問題都來源於產業,而其中製造業空心化正是整個問題的風暴點無疑,正所謂成也製造,其衰也製造!!!

歐美經濟矛盾的根源在於體制和全球產業重心遷移

二、歐美經濟體制性失衡帶來得巨大風險

首先就是資本社會的內在貪婪,本質上扭曲了精英階層和普通平民階層之間的生產關係,本質上讓大多數人成為了犧牲品,雖然歐美國家都有所謂的經濟權利制衡制度,但如今已經漸成形式,大部分的利潤歸於經濟金字塔的頂端,普通勞動階層的利益被傾軋已成常態,尤其在08年的那場金融危機中,次貸危害巨大且廣泛,但觀察西方世界挽救危局的措施依然是差異化的,華爾街和香榭麗舍大道依然燈火不眠,但底層困惑和貧乏卻沉珂難返,於是在體制推動下轉移矛盾點的做法成為了當下我們常見的西方把戲。

其實在當下的矛盾焦點中,社會動盪的問題本質上並不是什麼難解的課題,而本質上的利益均衡才是難點,歐美國家名義上是發達國家,可這個發達本質上並不是什麼全面發展的代言詞,而是透過剝削和壓榨帶來的,富有階層享受的一切本質上是透過底層民眾和全球產業配給造就的利潤,而在分配方式上卻厚此薄彼,形成絕對化的反差。

體制是一個相對複雜的社會架構,它透過人類社會的共性規則去約束和博弈利益,但很可惜成千上萬年以來,一直難以抗拒偏頗和差異的廣泛存在,因此只能做到某種程度上的均衡,當新的利益衝擊出現時,這種體制上的弊病就會被惡化。

我們從歐美整個經濟框架上去看,就是一直依賴過去資本的積累和技術門檻去獲取更多積累,是一種始終在想要卻沒有付出的框架,溯源到產業上依然是國內拿不到了就去國外拿的態勢。

這種態勢造就了製造業的空心化和底層勞動供給的難以為繼,也破壞了一個國家經濟體系中最基礎的產業充實度,因為歐美依賴外部產業供養,底層民眾基本上是收益不到的,只有精英上層能夠參與全球化的分配利潤,這就帶來了巨大的失衡風險。

而這種風險現如今正在演變成為發達國家經濟積弊風暴的誘因,大量社會矛盾正從經濟問題全面轉向社會反思和爭議,這就是歐美國家現在身處不安的原因之一。

歐美經濟矛盾的根源在於體制和全球產業重心遷移

三、從產業遷移到和外部生產的過度依賴

全球經濟結構在過去數十年的時間裡,基本上維持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合作架構,這是源於貿易的交融和發展的階段性,各取所需是一個比較好的總結,西方資本社會需要廉價勞動力和轉移低端產業的需求,而我們這些發展中國家內在也有發展起步製造業的訴求和龐大的人口紅利支持,正所謂一拍即合,這種階段性產業聯合態勢成就了過去的經濟週期繁榮。但如今形式大變,基於資本社會越發對內割裂和對外轉移矛盾的傾向壓榨,全球經濟協調發展的基礎被破壞了,他們不願意看到自己在新產業革命技術的爆發中被邊緣化,但實際上發展中國家在技術方面厚積薄發的態勢是因為基礎產業研究在持續作用的基礎上順應了時代的潮流,本質上是西方國家自己放棄了基礎製造業的再發展,如今卻把矛頭指向發展中國家,這是強盜理論。

遷移產業源自於歐美國家經濟主導,他們想要藉助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外遷,形成一種全球經濟宏觀供需平衡結構,那就是發展中國家始終處於製造業的底層生產架構,門檻和技術由他們長期把持,但很遺憾這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

遷移產業的發展進程無法被他們操控,技術進步的潛能也不限於國界,尤其像我們國家這樣的超級潛能大國的階段性“低配”,這種註定是要打破界限的。

如今技術革命眼看著一步步正在依據自身的邏輯在滲透,萌芽,爆發,成長,歐美國家的這種空心金字塔結構,帶來了很多產業困惑和不安,從無到有是一種向上的進步力量,但從有到無再想有,這種難度疊加相當艱難,因為製造業並非特朗普宣傳的“再次偉大”就能夠完成,這需要漫長的演化過程,最重要的是掌控資本的話語權是否允許這種演化再次迴歸,這是要打一個巨大的問號的!

製造業從遷移到空心,同樣深度影響了歐美內在市場需求的發展方式,他們長期以來進口商品來填充供給市場,同時還藉助生產門檻壓低外包貿易的成本,讓發展中國家為其提供廉價且高質的產品供給,但如今卻開始質疑貿易逆差的存在合理性,這很顯然就是一種雙面標準。

歐美經濟矛盾的根源在於體制和全球產業重心遷移

四、技術門檻衰落漸顯式微

除了體制和產業上的撕裂,歐美經濟最大的問題我之前曾經撰文表達過,那就是過去他們長期以來賴以生存的產業技術門檻帶來得話語權正日漸消退,新技術和新業態正在深度遷移,切合產業最前沿發展的內容應用落地生根在了像我們中國這樣的新興發展國家的土壤上。

這種現實其實也是有跡可尋的,長期以來承擔製造也出口產銷的地方,本身也自帶市場屬性,它們身上也有產業發展的本質邏輯和方向,並非任人主宰。另外新技術必然是在一個有生存土壤的地方被發現然後經過環境醞釀而成熟起來的,而這種土壤本身就是歐美國家為了自我目的轉移到我們這些地方來的,比如互聯網,比如數字經濟。

這些因素在歐美國家不是沒有,相反這些產業的核心要素的誕生從來都不在發展中國家,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歐美的技術孕育生存“土壤”確實相當匱乏了。

過去數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積累形成的代差門檻,如今正在被高速追趕,一個簡單的例子,美國蘋果和德國汽車的優勢都不再明顯,這產業代差固然還有相當漫長的格局割據過程,但其趨勢在互聯互通的高速融合研發時代不再具備普遍意義上的高低,更讓歐美產業難以理解得是在他們眼中低效產能的轉移如今卻恰恰是推動發展中國家追趕他們的內驅動力。

技術門檻其實是歐美國家經濟一直以來都過度依賴的一種話語權手段,從實體產業到金融,從微觀利益到宏觀格局,這就是他們長期依賴以生存的根基和法門,技術封鎖只轉讓加工生產需求和低端產能,並藉助門檻取得議價權和話語權的頂層掌控,使發展中國家的資源為我所用,這就是為什麼歐美國家能夠轉移製造業也能保持穩定的原因,他們將整個大環境當成了一個架構去經營,形成了一種世界範圍內的產業優勢,不得不說這種經濟路數也只有資本經營玩得開。

然而當下這種話語權又均衡的傾向,我上面提到了新興產業的趨勢正在遷移,這帶來了全球產業鏈條的瓦解和重塑的內在動因,從而展現出此消彼長的呼應,這對於一個長期擁有議價主導權的西方社會看來顯然是一種顛覆力量,是不容許存在的,這就是為什麼特朗普強勢掀起全球貿易爭端的原因。

歐美經濟矛盾的根源在於體制和全球產業重心遷移

五、警示:產業發展決不可偏執一門

其實社會的矛盾多源於利益,而經濟就是整個人類社會利益的聚焦點所在,尤其是產業利益上更是和一個國家最基礎的利益鏈條相互關聯,這構成了龐大且細化的發展牽連,因此無論怎麼看歐美自身矛盾的根源都在於自身經濟發展的缺陷,而不是外部因素主導,因為過去主導整個全球經濟框架的制度和體制皆來源於他們。

從本質上去探究一切的根源就在於他們自己經濟的框架出現了撕裂的問題,製造業的空泛和衰落帶來了巨大的弊病,只是這些弊病長期都被他們用世界大生產循環的框架給掩蓋了,當資本金融的貪婪被過度保護,底層民眾的利益訴求被極端弱化,疊加外部新技術下的話語權走向掌控弱化,現實就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和矛盾。

歐美經濟社會的這些問題,導致反思潮流的到來,但如果只是基於民粹主義的反思,這是非理性的,也很難做到改變什麼,只能激化撕裂的狀態。歐洲的反移民和美國的反貿易,事實上這都只是表象矛盾的顯性,真正想要解決問題的確要從製造業下手。

可是我上面說過,從無到有這個過程是一種改革進步的力量,從空心到迴歸卻非常艱難,這是因為產業重塑需要相當多的苛刻條件,首先歐美社會就必須要面臨高福利和高消費社會的人力成本問題,這基本上就讓美國所謂的製造業迴流成為了一個難以變現的口號!(不過這裡得提一下,特朗普確實看到了問題,但他解決不了精英階層和底層階級的隔閡)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經濟產業決不能偏向單一取向,創新科研的應用可以主導經濟發展的潮流,但是底層製造決不能被忽視和空心化,這種基礎的生產關係和生產架構固然不如新產業光鮮亮麗,但它攸關經濟基礎土壤,這絕不是依賴外部市場能夠解決問題。

歐美經濟矛盾的根源在於體制和全球產業重心遷移

六、中國經濟依然需要在“亂世”中砥礪前行!

因此歸根結底歐美經濟的問題就是出在體制階層的撕裂和產業格局的變動上,這種經濟宏觀架構矛盾會通過各個方面被反饋出來,最終形成當下如此紛亂的局面。

其實反思浪潮的興起對於世界經濟來說不是壞事,我們人類社會的進步哪一次不是通過我們自身的反思糾偏得以向上昂揚邁進,但深刻的反思並非執著於情緒和表面事物的矛盾,更不能透過民粹主義廣泛傷及世界經濟融合的根本,因此從整體上來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利益在大多數的時間內總是發展佔據主導作用的。

很顯然當下歐美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做法是相當極端的,這麼做不僅不會讓經濟取向好轉,更有可能徹底惡化全球經濟產業的命脈和良性循環,因為從本質上說問題出在自身卻將矛頭指向國外,即使當下貿易爭端徹底迴歸雙邊,那也對歐美體制化和產業驅動力量的問題無解。

只是不知道歐美的固執到底要走到哪一步?是否真的會因為這種轉移矛盾的問題徹底破環全球經濟的互動,這一點到現在為止都尚未明朗!

換個角度,對於我們中國經濟而言,如何面對當下的“亂世”經濟?這其實更加重要,我們的經濟雖然穩定且逐步在技術和應用產業領域迎頭趕上,但基於自身內部結構性調整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尤其在基礎製造端到底怎麼改才不至於陷入歐美國家制造業空心化的問題,這一點尤為重要,要善於利用我們的體制優勢均衡產業利益,即使是在改革開放的轉型當中,我們仍然需要穩固基本盤,保障整體經濟基本面的供需平衡,同時也要注意不要過度將資源傾斜向單一方向,從而使我們中國經濟在這方“亂世”之中,留足壓艙石!

作為區域性大國的存在,只要我們中國經濟堅如磐石,整個世界經濟依然擁有一顆當前反思迭起亂象下的指明燈,當然這個指明燈本身也需要保證我們在自己經濟轉型發展的過程中能夠壓住風險挑戰,從容不迫且堅持改革開放,立足自身也立足世界,引領自己才有機會引領世界經濟走向全面繁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