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光緒年間的老文書,所揭示的章丘祕聞......

蒐集章丘老城的往事,喚醒繡惠古城的記憶。大家好,我是章丘老城文化的傳承者。本期主題:一張三百年前章丘的老文書裡,所揭示的秘密

太陽,沒有因為章丘城的拆遷改造而改變升起的軌跡;傳說,也沒有因為物是人非而停止流傳。

如今,走進章丘古城繡惠,鐵皮圍擋在視線中成了主角,阻隔了廢墟的景象。商鋪已是不多。雖是如此,譽為古城三怪之一的黃家烤肉依然是最多的商號。而當地古城那個相傳已久的,由“日月同輝”演變成的瓦罐雞,是尋不見蹤跡的了。

一張光緒年間的老文書,所揭示的章丘秘聞......

齊魯晚報。秀江亭

瓦罐雞,或許根本不存在,難道那只是一個傳說罷了?或許年代久遠而,瓦罐雞已經走向了式微與沒落,為此而失傳?

翻閱幾多文獻,均已未果而終。

越是如此,越會勾起好奇之心。久而久之便成了一個謎團。答案在哪裡呢?

一張光緒年間的老文書,所揭示的章丘秘聞......

一個偶然的機會,久居章丘古城繡惠民利街的將近七旬的老先生進入了我的視線。他說在去年古城搬遷時發現了家裡有一些老文書,讓我給他看看。和老先生算是街坊,不陌生,姓於,名洪生。

心裡那個關於瓦罐雞傳說的謎團始終沒有打開,這是不是一個機會呢?換一個角度,與這位久居古城的于姓老人促膝長談是不是會有所發現?

在於洪生的住處,於老先生拿出一包東西,打開後全是文書。多是些房屋、土地的買契。仔細翻閱後,並沒有我所尋找的東西。不過一張張老文書,上面一行行用毛筆書就的行書,加上蓋在宣紙上的印章,泛黃的紙張有著傳統的美感和厚重的歷史感。

一張光緒年間的老文書,所揭示的章丘秘聞......

給於老先生詳細地說著紙張上所表述的內容。於老先生聽了連連點頭,從文字的內容,不難推測,於家先祖與西關高家相好,其祖上所耕作的土地與瑩地,均為高家買入。

其中有一張康熙十六(1677)年的文書,到現在已經342年。那已經不是一張簡單的張紙,裡面所呈現出的不僅是文書本身的價值,還有那個時代的歷史的價值。

一張光緒年間的老文書,所揭示的章丘秘聞......

事關家史,圖片剪輯一部分內容

書寫用的紙張上印有【松竹齋】的字樣。這松竹齋是什麼來頭?它是當時章丘古城的商號嗎?

經查證,松竹齋,始建於清朝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是馳名中外的榮寶齋的前身。能用這樣的紙張書寫文書,買高家的地,可見於家在當時也不是平常人家。

沒有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心雖有些許的失落,但也不是一無所獲。

喝茶,和於老先生聊起了於家的過往。就是在這平淡的閒聊中,收穫了一份意外的驚喜。心中那個謎團,就在剛才還在失落中模糊迷茫,此刻變得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明朗了起來。

於洪生老先生就是傳說中瓦罐雞的正宗傳人!

於洪生老先生微笑中帶著自豪,話語平淡。他聽祖上說,早在100多年前,古城西門裡南大寺周邊的民利街、德同街居住的多是于姓。

一張光緒年間的老文書,所揭示的章丘秘聞......

於洪生老先生說,他做雞的方子是他父親於盛茂傳給他的。知道此事的人不多,就連本家人的對於此事,也是鮮有人知曉。家裡有個不成文的家規,做事不可張揚,做人謹記低調。做雞的方子,只可口傳身授,不能形成文字。且繼承此手藝的人,須學精牢記此方,代代相傳,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

傳說中的於氏先人本就是隱居古城,所形成的家規,必與其生存的環境狀態有關。從這些老文書中以及文獻中沒有傳說裡的任何記載,與這些家規似乎有一定的關聯。找不到傳說中的文字資料,這倒沒有什麼奇怪的了。

於洪生的父親於盛茂兄弟四人。十三歲時的於盛茂,生活所迫,隨父親去天津謀生。到了天津後,找到了章丘人在天津的商號——舊軍孟家的祥字號,做起了學徒。

後來,於盛茂得父親親傳祖上做雞的手藝,便離開瑞蚨祥,在天津做起了滷製肉食。他不僅做雞,還把祖上醃製雞的方子,加以改進滷製其它肉食......

大概是30歲時,於盛茂回到老家章丘城。知道他有滷肉的手藝,不久被章丘第一中學聘去食堂工作。

於盛茂見長子於洪生有做買賣的潛質,就把祖上傳下來做雞的方子傳給他。改革開放初期,於洪生就在家按照家傳的方子把雞做好後,騎著自行車到千佛山去買,很受歡迎。從章丘城到千佛山,一百多里地,騎著自行車一個來回,辛苦可想而知......

還好,瓦罐雞的手藝沒有失傳。現在,於洪生已把做瓦罐雞的手藝傳給了兒子。他說,他雖沒有把祖上的手藝發揚光大,但是不能在他手裡失傳。年輕人就是腦子好使,也是攤上了一個好時代。這孩子把家傳的小手藝,做大了,省內外能吃上他於家的瓦罐雞了。於洪生老先生還說,兒子給他祖上的手藝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貴妃罈子雞。

貴妃罈子雞就是傳承幾百年的瓦罐雞。在濟南、在青島等城市所品嚐到的貴妃罈子雞,原來味出章丘老城,根植皇宮御膳。

當於洪生老先生把文書重新包裹起來,突然發現包裹文書用的布,上面也有字。重新展開細看,那應該是一首古詩詞。百度第一句“脈脈濃香叩碧巷”無果後,猜想是於氏先人自己做的詩賦。如此看來於家先人不僅有財,還有才,也是書香門第。

一張光緒年間的老文書,所揭示的章丘秘聞......

謎團終於解開了!寫在書本上的未必全是真相,傳說的也未必是不真實的。

無論是什麼樣的手藝,都需要創新精神來提升自身活力。在挖掘整理提高的基礎上,在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弘揚民族民間優秀的傳統文化。他們代表著人類文化遺產的精神高度,保護和傳承好它可以使其充分發揮應有的價值及存在的意義,使其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貴妃罈子雞為何以冠以貴妃的名號?

所用食材與一般的做雞的食材有何不同之處?

其味道真的是口有餘香嗎?為何不去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還有......新的謎團正在重新集結。

於洪生老先生沒有談及更多的關於瓦罐雞的話題。

過去私相授受的民間技藝形式,如果不去挖掘整理,可能就會銷聲匿跡了。要想真正瞭解瓦罐雞的詳實狀況,他的兒子應該是最好的切入點。

想與於洪生的兒子進行一次深入的關於民間技藝傳承的探討。有沒有機會?在什麼時間?我想,那是緣分,就像偶遇於洪生老先生一樣,著意栽花花不發,等閒插柳柳成蔭。

一張光緒年間的老文書,所揭示的章丘秘聞......

傳承章丘老城文化,關注繡惠來世今生。我是老城文化的傳承者,我們下期不見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