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戰役的時候德國敗局已定,蘇聯沒有對柏林選擇圍而不打,仍犧牲30萬人進攻,這是為什麼?

小魚愛養花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是這麼幾個。

第一,你不打,有人會打。

之前同英美的協定是:柏林由蘇聯負責攻打。

但協定都是不可靠的,隨時可能更改。

英美距離柏林雖沒有蘇軍這麼近,也並不是很遠。

如果蘇軍猶猶豫豫,英美說不定會搶先發動進攻。



第二,希特勒可能會對英美投降。

蘇聯明白,希特勒不可能向他們投降,而很有可能向英美投降。

就意識形態和國家結構來說,德國和英美還是比較接近的,同蘇聯則完全不同。

如果英美違背協定,接受希特勒的投降,柏林可能會兵不血刃被英美佔領。



第三,不攻打柏林,希特勒不會向蘇軍投降。

希特勒以往從來都是和蘇軍死磕,甚至到斯大林格勒窮途末路了,也拒絕向蘇軍投降,甚至還命令高級軍官自殺。

而柏林有完整的防禦工事,還有拼湊的80萬之眾。雖然蘇軍有200多萬,但德軍用於防守的話,80萬已經算是夠了。

實際上,如果蘇軍表現特別拙劣,甚至有可能會被德軍在柏林擊敗,自然可能性不大。

正常來說,蘇軍如果不進攻,德軍不可能投降,而是會堅決抵抗。



第四,蘇軍穩操勝券,死幾個人也又怕什麼

蘇軍共集中了白俄羅斯第1、2方面軍、烏克蘭第1方面軍等3個方面軍270個師和騎兵師,20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14個空軍集團軍,共250萬部隊。

而德軍總計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裝甲師,共80萬人。

蘇軍戰力有3倍優勢,肯定能夠打贏的。

那麼,死幾個人又算什麼呢。


薩沙


1945年4月,蘇聯紅軍經過16個晝夜激戰,付出了傷亡30萬人的代價,一舉攻克了柏林,那麼斯大林不惜重大犧牲搶佔柏林有什麼原因呢?

過去的觀點認為,斯大林讓蘇軍攻克柏林,是為了證明蘇聯在大敗德國法西斯中起到的決定性作用,有利於與英美爭奪在歐洲的勢力範圍,但是根據資料解密小油瓶找到了答案,當時的蘇聯機構獲得的情況表明,1945年英國丘吉爾首相在對德作戰即將結束時,考慮新的戰爭,那就是對蘇聯作戰計劃,英軍準備在1945年夏季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

根本原因-震懾以丘吉爾為首的反蘇分子

丘吉爾在人們印象中是一位堅定的反法西斯鬥士,也是一位著名的反共好戰分子,作為資本主義的代言人憎惡共產主義形態和共產主義蘇聯。到了二戰末期,美英兩國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上萬兩坦克和飛機,將近500萬的部隊,自諾曼底登陸以來,盟軍未進行過大規模戰役,因此他在戰爭末期積極行動妄想把美國捲入反蘇戰爭,在他的眼中,蘇聯國力極大削弱,是美英的輸血使得蘇聯才能挺過艱難時期,現在就是消滅共產黨人最好的時機。

美國的羅斯福總統一直奉行對蘇友好政策,不贊同和蘇聯開戰,但是羅斯福卻在1945年4月12日,也就是柏林戰役的4天前突然去世,杜魯門上臺後以他為首的美國統治集團暗中支持對蘇宣戰,美國的一些好戰分子積極推動與蘇聯進行戰爭,特別是以巴頓為代表的軍隊勢力。

斯大林通過情報部門得知反蘇的英國首相丘吉爾正在準備對蘇作戰以後,特別是反蘇的杜魯門上臺後,他認為同美英的戰爭風險大大增加,本來的柏林戰役由兩個方面軍已經綽綽有餘,但斯大林又調來一個方面軍,共計3個方面軍來攻打柏林展示實力。

於是大家都看到了這麼一幕,250萬大軍,6000多輛坦克和7000多架飛機開展了對柏林的總攻,蘇軍在柏林戰役中一次合圍、分割、殲滅了將近百萬的敵軍,柏林戰役也充分表明了蘇軍強大的戰鬥力,極大地震懾了英法盟軍,主張對蘇作戰的英國人也洩了氣,英法盟軍在地面作戰能力方面與蘇軍差距巨大,不得不打消了對蘇戰爭的念頭

搶奪德國的工業、軍事科技成果

率先佔領柏林的蘇軍對城內的所有德國工廠開展了洗劫,V2導彈,虎式坦克等二戰王牌武器,柏林軍工廠裡的先進武器包括德國工廠設備都被蘇聯人搶先佔有了,後來蘇聯在戰機、導彈、潛艇的發展中都有著德國武器的技術。但是相比於蘇聯人的搶“成品”,更聰明的美國人是直接將數千名德國科學家運回了美國。



小油瓶侃歷史


柏林戰役是二戰中的標誌性戰役,它發生在1945年4月16日到5月19日。這場戰役一共打了一個多月,其勝利標誌著德國納粹的徹底滅亡。


正因為這場戰役是納粹的最後一戰,德國納粹在戰役中困獸猶鬥、拼死一搏,而蘇軍志在必得,也豁出去了,兩軍都動用了驚人的力量。

雙方共投入兵力三百多萬,飛機五千多架,火炮兩萬多門,坦克三千多輛, 這場戰役以德軍戰敗、蘇軍勝利告終,而蘇軍也為此付出了三十萬人傷亡的代價。

長期以來,大家對柏林戰役蘇軍的策略大惑不解,一向精明的斯大林為什麼不對柏林圍而不攻,等待美英軍隊的到來,為什麼要讓蘇聯獨自承受如此大的損失呢?三家聯合戰鬥豈不是更好嗎?


一、戰機不可失

柏林戰役開始前,柏林德軍還有80萬軍隊,各路德軍聽到柏林被圍困的消息,都想要柏林解圍,很多德國軍隊已經出發在路上,柏林的援軍還有數十萬軍隊。

希特勒雖然窮途末路,但仍不死心,他把希望寄託在這些援軍身上,一旦援軍趕到,戰役就會更加艱苦,而且充滿變數。

戰機不可失,時間不等人。為了防止出現變故,蘇聯決定強攻。

二、報仇雪恨


斯大林和希特勒本來是同一個戰壕的戰友,兩國有條約在先,大家互不侵犯,瓜分歐洲。 但希特勒背信棄義,對蘇聯制定了巴巴羅薩計劃,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把蘇聯的罈罈罐罐打個稀巴爛,差點打回了石器時代。蘇聯在蘇德戰爭中付出了一千多萬人的傷亡。

因此,蘇德之間是血海深仇,不共戴天。蘇聯一定要討還血債,以牙還牙。 而佔領柏林,親手讓希特勒滅亡就是最大的報仇;只有這樣才能讓斯大林心安,告慰蘇聯衛國戰爭中的千萬亡靈。

三、盟軍的約定

由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最大,美國刻意讓蘇聯人打下柏林,給斯大林一個面子,也讓蘇聯分得更多的勝利果實。

因此,雖然在柏林戰役前,丘吉爾就催促美軍攻打柏林,但美國人還是按兵不動。 美國人知道蘇聯在戰後一定會崛起,崛起的蘇聯是一股可怕的力量,因為美國人不想在戰爭沒有結束的時候就失信於蘇聯,結下樑子。這不利於戰後世界秩序的重建,也不符合美國的全球戰略。

還有一點,那就是斯大林在戰前對芬蘭和波蘭的入侵就暴露了他跟希特勒沒有區別,也是個好戰分子,也有稱霸世界的雄心壯志。柏林戰役德國集結重兵一定非常慘烈。既然斯大林執意要打,藉此消耗一下蘇聯的兵力也未必不是好事。

四、秀肌肉,給丘吉爾顏色

英國首相丘吉爾一貫仇視蘇聯蘇維埃紅色政權,把斯大林看做歐洲的最大威脅。 在他看來,斯大林對歐洲的威脅甚至大於希特勒。


所以,英國採取敵視蘇聯、遏制蘇聯的政策。 當二戰開始前蘇聯人試圖和英法接觸,表達了跟英法結盟共同抗衡德國納粹的意願的時候,丘吉爾採取了不冷不熱的態度。英法的冷漠刺激了蘇聯人,斯大林才決定跟德國人結盟,共同分割歐洲。

對此,斯大林一直耿耿於懷,斯大林要借柏林戰役的機會向英國人秀肌肉,要讓丘吉爾看看蘇聯軍隊的強大戰鬥力,藉此給英國人一個震懾,也報一下當年英國人袖手旁觀的一箭之仇。

而且,當時希特勒為了分化盟軍,曾經故意製造假情報說英國人在德國失敗後要消滅蘇聯,消滅蘇聯的紅色政權,斯大林對此雖然沒有十分相信,但還是滿腹狐疑。 在斯大林看來,這樣的事情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反正戰後蘇聯人要主導世界遲早和丘吉爾翻臉,這時候震懾一下也不是什麼壞事。


五,搶奪德國的資源,爭取戰後利益分配的話語權

德國在二戰時候,是全世界工最發達的國家,德國的軍工製造業也是世界一流的。德國還聚集了一大批的科技精英,他們都是在世界各領域出類拔萃的人才,蘇聯如果佔領柏林就為自己搶奪德國資源佔得先機。

蘇聯如果想強大,非常迫切需要德國的設備和科技人才。為了這個目的,再大的傷亡也在所不惜。 所以,斯大林才迫不及待攻打柏林。

而蘇聯人也在德國投降後如願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成百上千輛蘇聯車輛把德國大小工廠的設備洗劫一空,甚至德國的廢舊車床也難以倖免。大到飛機輪船,小到一顆螺絲都被蘇聯人運到了自己國內,這也算是希特勒侵略蘇聯的一種報應。 正應了那句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此外,柏林是德國首都,納粹老巢,拿下柏林具有不可估量的政治意義,對蘇聯來說,既可以揚眉吐氣,有能突出蘇聯人在二戰中的地位,為蘇聯跟英美在戰後利益分配贏得話語權。

斯大林也知道,攻下柏林要付出慘重傷亡,但戰爭就要有犧牲,跟蘇聯人在蘇德戰爭的一千多萬傷亡比起來,這點傷亡又算得了什麼呢? 所以,斯大林對柏林不會圍而不打,他反而要爭分奪秒,在盟軍到來之前拿下柏林。


小約翰


德國雖然敗局已定,但蘇聯如果選擇圍而不攻,只會使戰爭僵持下去。未來盟軍會遭受更大的損失。


柏林戰役爆發前,德軍高層已做了兩手準備。首先蘇軍250萬軍隊,對柏林100萬守軍確實有人數上的優勢,所以希特勒抽調了第九、第十二集團軍回援柏林,準備決一死戰。

其次,柏林戰役前,德軍高層在柏林戰役前,已安排部分黨衛軍、蓋世太保奔赴巴伐利亞大山脈,召集德國境外的希特勒狂熱分子。做好了同盟軍打持久戰、游擊戰的準備。

不過這一方案在柏林即將失守前,遭到希特勒的否決,他拒絕突圍而選擇了同柏林共存亡。

綜上所述,圍而不打是行不通的,這隻能給德軍獲得喘息的機會。


另外當時盟軍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誰都清楚先搶佔柏林,就意味著誰獲得的利益將會是最大的。蘇聯搶攻也是同美、英打時間戰。

柏林戰役前,英國人就曾極力要求艾森豪威爾攻打柏林,只不過美國人從整個戰局考慮,而放棄了這個建議。其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按美、英、蘇事先約定:蘇聯二戰損失最大,所以由他攻佔柏林,分得最大果實。如果美、英違約,在政治上處於不利境地。

二、從軍事上來說,美英的後勤保障只能勉強支撐攻打柏林。戰前艾森豪威爾曾預計強攻柏林,盟軍會付出傷亡10萬人的代價。


事實證明他還低估了德軍的抵抗力,蘇聯紅軍為此付出了傷亡30萬人的代價。所以如果由美英單獨作戰,結局難以預料。

三、美國當時國內戰爭動員已十分困難,而太平洋戰場同日軍正打得難分難解,以美軍的兵力同時打兩場硬仗,風險很大。

另外,當時蘇聯已快打成叫花子了,如果再同他搶利益,那新的世界大戰將不可避免。這樣造成的結果是誰都無法預料的。

美、英在打算盤,蘇聯當然心裡清楚的很,儘管他們攻打柏林的條件不太成熟,但決策者最終怎麼決定是難以預料的。

蘇聯當時的困境已沒有時間再拖下去,付出幾十萬人的代價,換取整個柏林的財富,是非常划算的買賣,何況幾十萬人的性命,對於鋼鐵心腸的斯大林來說,算得了什麼呢?



花木童說史


在拳擊場上,最顯示王者氣派的就是直接用重拳擊倒對手,並使其再也不能爬起來!

斯大林就是這樣的王者!

面對奄奄一息的納粹德國,斯大林毫不憐惜,眼珠裡沒有一絲仁慈。

斯大林要復仇!

對希特勒背信棄義,撕毀墨跡未乾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秘密突襲蘇聯復仇!

為二戰中被納粹德國殺死殺傷的2600萬蘇聯軍民復仇!

為德國軍隊發起攻克摧毀莫斯科的“颱風戰役”復仇!

斯大林一定要攻克希特勒老巢、德國首都柏林!沒有人能夠阻止他的鐵血意志,阻止他酣暢淋漓的發洩憋悶已久的仇恨!

傷亡幾十萬蘇軍算什麼?他們在斯大林眼裡,本來就是炮灰!而且蘇聯軍人二戰已傷亡了850人萬,再傷亡30萬又算得了什麼?

當時狀況,德軍在東線殊死抵抗蘇軍,在西線象徵性防禦美英軍隊的進攻。艾森豪威爾指揮的西方盟軍已經抵達柏林近郊的易北河畔,完全可以捷足先登搶“頭功”佔領柏林。但斯大林不允許!

蘇軍通知英美軍隊,柏林必須由蘇軍攻佔!美英被迫與蘇聯達成妥協協議。英美軍隊停止了東進,轉向東南進攻慕尼黑。觀望了蘇軍摧毀並攻佔了柏林。


斯大林不愧為二戰頭號梟雄!他不僅實現了攻佔柏林、對希特勒復仇,還在氣勢上壓住了美英。

艾森豪威爾後來自我解嘲;考慮到進攻柏林要傷亡10萬美英軍人,這事就讓蘇聯人去幹了!


諶人


柏林戰役是一場非常著名的戰爭,這場戰爭發生在1945年4月16日,而戰爭一直持續到了5月19日,所以說柏林戰役一共打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而這次戰爭也是二戰中蘇聯和德國最後一次戰爭。戰爭是由蘇聯發起的,這場戰爭打到最後德國的敗局已經註定了,但是蘇聯卻並沒有就此收手圍住德軍,反而是繼續犧牲了30萬攻打的蘇軍。

柏林戰爭的最終結果是,蘇聯損失了8萬士兵受傷了27萬士兵,而德國的傷亡人數加投降的人數一共是40萬,這場戰爭在歷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它代表著德國法西斯的滅亡,也代表著歐洲戰爭的結束,所以柏林戰爭一直是大家議論的焦點,而對於這場戰爭比較大的一個議論點,就是明明德軍和蘇軍都傷亡慘重,但是蘇聯的軍隊仍然想要攻下柏林。最終這場戰爭完全粉碎了德軍的意志!。

二戰末期,蘇聯和美國英國之間就利益分割問題產生了一定的分歧,而此時德國的敗局已經註定了,美國和英國自然不希望蘇聯繼續擴張下去!而蘇聯自然也不願意把自己好不容易打下來的柏林與美國還有英國分享,所以蘇聯決定要一舉攻下柏林,搶佔先機,這樣柏林就完全屬於蘇聯的了,不用與他人分享利益。

還有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科技!科技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戰爭來臨時科學技術落後,就代表著國家要吃虧,所以在科技面前,利益什麼的都不值一提。德國的軍事技術一直是非常高的,而且處於世界先進水平,若是蘇聯在此時打下了柏林的話,那麼就可以比美國還有英國更先拿到德國的先進科技。但是蘇聯雖然搶了德國的先進武器,並且也可以通過研究這些武器得到他們的技術!但是美國卻把德國的科學家們搶走了!

當時,柏林已經成了一座孤城,美國早早的就到達了柏林城外,考慮到進攻柏林會造成大量的士兵傷亡,美國就沒有急於進攻柏林,而是把柏林圍了起來,美國的策略是儘量的分化,瓦解德國法西斯,促使德國的士兵投降,這樣可以大量的減少雙方士兵的傷亡,

如果蘇聯採取了和美國相同的策略,儘量的爭取,德國軍隊的投降,而不是急於發起進攻,就會大量的減少雙方士兵的傷亡。

上兵伐謀,這是打仗的藝術。一般來說對於那些堅守城池不戰的人來說,攻城的一方不會全力進攻,因為這樣死傷太大,只需要圍城斷其糧草,敵人彈盡糧絕,也會出城投降。

希特勒是一個很會蠱惑人心的領導,在希特勒的法西斯主義薰染下,德國無論是國防軍還是黨衛軍的戰鬥意識都特別強,這麼說吧,如果斯大林不去打,希特勒絕不會自己投降,而誰能先打下來柏林,誰就能在二戰後的國際秩序中佔有利的位置,能得到更多的利益,這也是斯大林下令蘇聯猛攻的原因之一。








經常用了


二戰末期,蘇聯進攻德國柏林,當時蘇聯兵力超過200萬,德國只有80萬。蘇聯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從軍事角度而言,圍而不打,耗盡敵人的有生力量,是最好的進攻方案。

可是,《戰爭論》一書中說到,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戰爭更多的還有著其他非戰爭的因素。



  • 其一,蘇聯為了擴大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以及話語權,必須儘快攻克柏林。當時歐洲戰場上的主要對抗德國的力量就是蘇聯和英法美多國組成的盟軍,雙方都認識到誰能搶先佔領柏林,在戰後國際秩序的制定上會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所以蘇聯不能慢,本來蘇聯就在國際上勢單力薄,而這次攻克柏林就是最好的擴大影響力的機會。現在從結果上也能看得出來,蘇聯搶先攻入柏林,為其在日後瓜分德國,獲得一眾紅色支持者,更大的話語權,成為唯一能與美國想抗衡的超級大國,和這次的動作不無關係。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相似的事件,誰先入關中,誰為關中王。


  • 其二,德國有著許多的先進軍事科技,蘇聯要搶先獲取,尤其是原子彈技術。二戰時的武器而言,納粹德國的武器無疑是最優秀的,無論是技術上,性能上,質量上,同時期的國家中鮮有能夠與之相抗衡的。所以,這些無論是圖紙亦或是工程師所帶來的價值都是無可估量的。這些,一定要爭,才不會在日後落後其他國家。


總的來說,戰爭的決策很多時候並不是僅僅由戰爭因素決定的,所以蘇聯會不惜代價的搶先攻入柏林,哪怕付出無數的鮮血和生命。

談笑觀察室


這個問題,套用一句著名俗語就是:“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而且當時的掃帚,還不止蘇聯一把。

1944年6月6日,美英盟軍之諾曼底登陸,成功開闢第二戰場,德國法西斯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1944年10月21日,蘇聯紅軍攻陷了德國東普魯士的內梅爾斯多夫村,標誌著蘇聯紅軍開始攻入德國本土,德國法西斯敗局已定。

進入1945年,德國法西斯在兩線作戰的困境中搖搖欲墜,蘇軍在東線則更加勢不可擋,繼蘇軍解放羅馬尼亞,切斷德國的石油供應後,德國法西斯進入滅亡倒計時。

1945年4月25日,美國第1集團軍第69步兵師與蘇聯第5近衛集團軍第58近衛步兵師在柏林以南120公里的易北河會師,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的時刻終於到來。

事實上早在1945年4月16日,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科涅夫率領的白俄羅斯第一第二方面軍、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共250萬人,已經開始了對柏林的總攻,並於4月25日對柏林形成包圍,最終在5月2日徹底佔領柏林,終結了德意志第三帝國。

不過有意思的是,此時的美英盟軍,已早先一步到達柏林外圍,但卻將攻克柏林的歷史性任務交給了蘇軍;而此時的希特勒早已是困獸之鬥,根本沒有翻盤的資本。按理說,長期圍困就能使其徹底滅亡,但蘇聯仍然付出傷亡30餘萬人的高昂代價攻克柏林。

那麼蘇軍為何在勝局已定的情況下做如此大的犧牲呢,他們為啥這麼著急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

1、粉碎希特勒的陰謀

雖然二戰期間美英蘇等國是並肩作戰的盟友,但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美英等國註定無法與蘇聯把酒言歡。

希特勒也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所以他要求德軍“向東時時頂住俄國佬的進攻,以便英國人從背後踢我們的屁股”。直到戰爭接近尾聲,希特勒仍然幻想著利用意識形態方面的優勢與美英等國媾和,共同對付紅色帝國蘇聯。

可惜美英等國堅持讓希特勒當場去世,所以早先到達易北河的美英盟軍放緩腳步,將主攻柏林的歷史性任務交給了蘇聯紅軍。

而蘇聯紅軍之所以兵貴神速,不給希特勒喘息的時間,也是因為此時的希特勒在媾和不成的情況下,妄圖將殘餘部隊集中在柏林周圍做困獸之鬥,大量消耗遠道而來的蘇聯紅軍的有生力量,所以蘇聯不能等。

作為前期被德軍打得半死不活的國家,蘇聯對德國的痛恨是深入骨髓的,這使得蘇聯在反攻德國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高昂的戰鬥熱情。在總攻柏林這件事上,蘇軍當仁不讓。而美英盟軍出於減少傷亡的考慮,也樂意成人之美。

更重要的是,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劃分,柏林完全位於蘇佔區內,這意味著即便美英盟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拿下柏林,最終還是要拱手相讓,所以攻克柏林的歷史性任務落在了蘇聯紅軍身上。

2、搶奪德國的資源

由於雅爾塔會議對戰後德國的勢力範圍劃分已經明確,因此無論誰拿下柏林,都無法改變德國全境和柏林全市被四國分割佔領的事實,這對於噬土成性的蘇聯而言無疑是不美好的。

但蘇聯明顯有比領土更重要的需求,這就是德國的科技人才。

攻入德國境內後,蘇聯將德國境內大量的工礦設備拆除並運回國內,作為戰爭賠款的一部分。而攻入柏林,能讓蘇聯獲得更多的科技人才,這對於蘇聯的科技進步至關重要。

二戰前蘇聯科技的突飛猛進,主要得益於經濟危機背景下大量的人才引進。雖然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能夠保證科技的持續投入,但閉門造車的國內外環境必然限制了蘇聯科技進步的步伐,所以從德國掠奪科技人才是蘇聯技術進步的重要方式。

正是因為大量科技人才的“引進”,蘇聯在二戰後成功研製出原子彈和氫彈,將人造地球衛星送上太空,成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

除了掠奪科技人才的需要,因雅爾塔會議確定蘇聯在對德戰爭結束後三個月參加對日戰爭。雖然此時的斯大林極不情願,但將消滅德國法西斯的時間提前,為對日作戰贏得更多時間,也就意味著蘇聯能夠爭取更多的主動權。

再加上拿下柏林對蘇聯全軍有著重大的政治意義,這就更讓蘇聯前赴後繼了。

所以柏林戰役不能等,蘇聯需要的是速戰速決,即便付出高昂的代價。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1944年諾曼底登陸之後,其實美國方面可以選擇攻打柏林的,但是他們卻毅然決然的將機會讓給了蘇聯,而蘇聯也是義無反顧的衝了上去,最後自己犧牲了有三十萬的兵力。

當然,這麼來看,美國似乎很聰明。選擇了袖手旁觀,那為什麼蘇聯會傻傻的往前衝呢?



德國和蘇聯之間的關係可以說勢同水火,在德國選擇閃擊蘇聯之後,短短的四個月時間可是給蘇聯造成了極大的損失,而德軍的威力也是打了出來,在曾經他們用了短短的一天時間,就使得蘇聯損失了一千多架飛機,而且他們甚至曾經還攻打了莫斯科,給蘇聯造成了很大的危機。


對蘇聯來說,蘇德戰爭幾乎將他們釘在了恥辱柱之上。為了洗刷自己的恥辱,他們選擇了攻打柏林來報復德國。

柏林對於德國來說意味著什麼,柏林是德國的首都,無論從歷史上來說還是從其他的方面,柏林對於德國的意義非同一般,而攻佔柏林無疑也是一種榮耀,而這種榮耀可以洗刷在蘇德戰役中蘇聯是那一份恥辱。


再者,當時希特勒還在負隅頑抗,攻打柏林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打下了柏林將會給希特勒致命一擊,也會加速蘇德戰爭的結束。


圍知歷史


1945年5月蘇軍在柏林上空的伊爾-2機群


柏林戰役做為二戰在歐洲戰場最後一個戰役,具有特殊地位。這場戰役使得一系列重大軍事和政治問題得以解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戰後德國的體制和德國在歐洲的政治地位。

對於蘇軍來說,早在1944年11月已經基本確定柏林戰役企圖,1945年之後又進一步明確。按照雅爾塔會議精神,蘇軍佔領區應在柏林以西80-100公里,而此時蘇軍在奧得河-尼斯河一線距離柏林60-100公里。

1945年7月朱可夫、蒙哥馬利和羅科索夫斯基在柏林


從美英來說,如果說不想攻佔柏林這是不現實的,不過他們更希望在不付出重大代價情況下予以佔領。朱可夫在其回憶錄中寫道:“戰後我同許多美國和英國將領,其中包括艾森豪威爾、蒙哥馬利、塔西厄、克萊、羅伯遜和史密斯等人做過多次交談。從這些交談中瞭解到,只有蘇軍炮兵、火炮和航空兵在奧得河和尼斯河實施猛烈突擊以及蘇軍坦克和步兵協同一致衝擊徹底動搖德軍防禦之後,盟軍才最後打消了佔領柏林的念頭”。

對於蘇軍來說,這一仗無論從軍事和政治上來說,都是非打不可。因為誰都很清楚,擊敗德國後,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肯定無法向榮,脆弱的盟國關係也將畫上句號。

柏林進攻戰役


此後,蘇軍集中了三個方面軍共250萬部隊,另配屬7500架飛機、4.2萬門火炮、625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當面之敵為德軍維斯瓦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總計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裝甲師。共100萬人,10400門火炮和迫擊炮,15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3300架作戰飛機。戰役於1945年4月16日發起,先後突破奧得河、尼斯河防線。25日又對柏林形成包圍。蘇軍在對柏林的強攻中採取多路向中心突擊,經激烈巷戰,於 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區。

蘇軍火箭炮準備發射


4月29日蘇軍開始強攻國會大廈。30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5月2日柏林衛戍司令H.魏德林將軍率部投降。8 日德軍統帥部代表凱特爾元帥在柏林簽署向蘇軍和盟國遠征軍無條件投降書。整個戰役,蘇軍共消滅德軍70個步兵師,23個裝甲師和摩托化師,殲滅德軍近70萬人,其中俘獲官兵約48萬人,繳獲火炮8600門、坦克和自行火炮1500餘輛、飛機500架。蘇軍損失361367人(純減員81116人)、坦克和自行火炮2156輛、火炮 1220門和飛機527架。柏林戰役的結局,標誌著法西斯德國的滅亡、蘇德戰爭和歐洲戰爭的終結。

蘇軍歡慶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