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珺:一生只做一件事

“書法是什麼?何謂書法的真諦?又要向人們表達什麼?”書法大家周慧珺每天都會這麼問自己。


周慧珺:一生只做一件事


周慧珺

“我每天自問:書法是什麼?何謂書法的真諦?又要向人們表達什麼?我想,從今以後,我將會繼續這種自問自答,日復一日。”柔毫霜刃,紙上渾脫,諸體通會,海上書法大家周慧珺,其境人書俱老。

周慧珺說:“我是幸運的,小時候就知道了自己喜歡做什麼,並且一生執著於此。那就是書法。”


周慧珺:一生只做一件事


1.一帖成名,點燃書法一把火

周慧珺1939年出生,浙江鎮海人。1944年開始,周慧珺在父親周志醒教導下開始認字學字。父親告訴她:人生在世,書一定要讀好,字一定要寫好。

20世紀60年代,周慧珺帶著強烈的藝術激情,進入上海市青年宮書法學習班,正式拜師學藝,得名家指點。兩年時間裡,臨習了多種碑帖,楷書有顏真卿、褚遂良、歐陽詢等,行書以宋四家為主。

1974年,三十五歲的周慧珺受約,出版了平生第一本字帖——《行書字帖——魯迅詩歌選》。彼時,字帖匱乏。周慧珺的墨跡令人耳目一新,既含米字銳於內、華於外,又具顏體寬博與穩重的氣勢,也飽含著強烈的時代感。人們驚歎折服,爭相購買,首版很快告罄。於是一版再版,幾年內連印十多版,創下印數一百多萬冊的空前紀錄。

有藏家評,這本字帖裡有周慧珺自己的婉轉意趣與硬朗筆鋒,對宋四家之一米芾的書法精神也有拓展和昇華。一股清新的“周旋風”傳遍祖國大江南北,全國的書法愛好者記住了周慧珺和她的風格。在那個書法尚處於寒冬的年代,周慧珺獨樹一幟的字帖猶如在冬天裡燃起一把火,意義非凡,影響深遠。

“魯帖”之後,周慧珺從1987年起又出版了《周慧珺行書古代愛國詩詞選》《周慧珺行楷書千字文》《周慧珺楷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等十餘種字帖,均一版再版。上海是海派書法藝術的發祥地,上海書法曾號稱全國書法的“半壁江山”。周慧珺的出現豐富了海派書法的內涵,也把其傳統審美觀推向一個新的境界。

1998年,周慧珺出任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在她兩屆任期內,帶領團隊主編的《上海代表性書家系列作品集》於2007年出版,並獲得中國政府圖書獎。2007年1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海派書法晉京展”和回上海的“彙報展”,令海派書法聲震全國。


周慧珺:一生只做一件事


周慧珺的《行書字帖——魯迅詩歌選》

周慧珺被譽為當代海派書法領軍人物。近日,耄耋之年的周慧珺榮膺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她個人出資成立的“上海市周慧珺書法藝術基金會”,幾年來獎勵了諸多在全國、上海市各類書法大賽中獲獎的優秀書法者。她執著一生縱情書寫,如今淡出公眾視野,依然在為弘揚書法,培養書法愛好者奉獻著。

2.三次手術,脫胎換骨“機器人”

周慧珺小學時一次遠遊登山途中遭遇大雨,渾身溼透,發起高燒,渾身痠痛,吃藥後症狀緩解,但埋下病根。初中時,她經常關節疼痛腫脹,不能輕鬆自如下蹲或長久站立。高中畢業,她考入上海科技大學。僅僅上了幾個月學,她就因嚴重的類風溼關節炎發作,異常痛苦,生活不便,不得不退學回家。

青春年華,病魔纏身,枯坐於室,何其殘酷。怎麼辦?

有一天,周慧珺在書櫃裡發現宋代書法家米芾的《蜀素帖》,那意氣風發的神采深深震撼了她,她似乎找到了米字與自己氣質的感應點。從此,她每天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寫書法,以此消磨時間並對抗身體和心靈上的痛苦,哪怕是瞬間忘卻……纖弱的身體,超凡的頑強和堅韌,令人側目。

年復一年,毛筆寫掉一支又一支,但病魔從未遠去,四肢關節變形,行動不便,發生病變,疼痛相伴。周慧珺在這種病況下執著書法,成就斐然。

1987年底,周慧珺在看了西醫置換關節的一些資料後,終於下決心手術。她住進瑞金醫院,上午進入手術室,下午才推出。手術用人工製造的陶瓷髖關節假體置換了原來病損的髖關節,手術十分順利,但並不能根治類風溼關節炎,仍需用藥、靜養和物理鍛鍊。這個過程十分漫長,艱辛。回憶當時,周慧珺的學生李靜依然心疼,她說:老師術後看到病變的髖關節慘然變色,整個軟組織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全是骨刺。取出來的髖關節被她二姐周慧珏做成標本,埋在自家院子的葡萄樹下。


周慧珺:一生只做一件事


上世紀70年代,周慧珺以《行書字帖——魯迅詩歌選》一帖成名

二十多年,那個髖關節假體正常發揮著作用,但其它關節不配合,行走越來越困難。2003年深秋,周慧珺再次住院,進行右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手術持續了五個多小時。可能是失血過多和沒用鎮痛棒之故,她一直處於時醒時睡狀態,睡夢中常常一邊喃語一邊做著手勢,或許,在夢中,痛著,寫著。

2004年秋,周慧珺住進第九人民醫院,同意了醫生的大膽方案:左膝關節和髖關節一起做手術,足見她對健康的渴望與決斷果敢。手術大獲成功,先做髖關節置換,幾乎三四天後便能下床扶著學步器走路。隨即又做膝關節手術。術後第二天,醫生就拿著人工鍛鍊器來讓她練習踩踏。他們把她的腿綁在機器上,教她慢慢練伸縮,縫合處血絲滲溢出來,每伸縮一次,周慧珺都痛得忍不住大叫……熬過煉獄般的一天又一天,周慧珺迎來了新生——整條左腿都能伸縮自如了!對常人再普通不過的彎曲伸直,於她,是“脫胎換骨”。這是何其堅強樂觀的周慧珺。她時常感嘆,老天爺眷顧,給了她一身病體,也給了她很多幸運的機會,她知足。

這是何其淡定幽默的周慧珺。三次手術後,她說:我是個機器人。我要更加努力寫字,寫出我的性情和風格。

周慧珺的書法站位高峰,為人效法。她堅強善良和知足常樂的人生觀,同樣值得學習。藝術之路苦中有樂且漫長,若想走得持久深遠,看技法,更憑靠人格。

3.四季奮筆,書道苦旅抱秋實

1975年,周慧珺進入上海中國畫院,成為專業書法家,開始真正意義上對書法的探索,真、草、篆、隸、大字榜書、蠅頭小楷,無所不涉。

從學書伊始,周慧珺便注重臨帖。她前後涉獵歷代碑帖達七十餘種,廣收並蓄、融會貫通。在風格演變上,則表現為“用筆由細膩到粗獷,結體由寬結到緊結,單字結構由正到斜;運筆速度由慢至快,斬截成形;墨色由潤到枯,出現大量的飛白,實現了由秀美到壯美的轉化”。

周慧珺是一位具有創造性的書家。其鮮明的風格——“周氏範式”,是在臨帖中吸收各家所長逐漸形成的。她敬畏傳統,但不保守;深受宋代書法創作理念影響,但不執著於法度,講究章法佈局的和諧,重視風神意蘊以及節奏美感。20世紀80年代起,周慧珺取法魏碑較多,使她得以有機地將帖中以中鋒為主的“圓筆”與碑中的“方筆”糅合在一起,表現出帖與碑相融、相輝映的樣式。這種方圓並舉、氣勢雄闊的用筆也成就了周慧珺“帖形碑誌”的風格特點。

曾有人問周慧珺,她所理解的完美書法是怎樣的。她回答:“所謂完美都是相對而言。書法也因其沒有完美才充滿魅力,探索實踐才沒有止境。我關注的就是今天是不是比昨天寫得好一點,明天能否比今天又好一點。”周慧珺曾言自己走的是“書道苦旅”。六十餘年,她頑強地堅守在書法藝術陣地。


周慧珺:一生只做一件事


周慧珺書法作品

周慧珺曾說:“我的一生很簡單,簡單到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書法。”

一件事,傾此一生,做到極致,哪裡簡單!

周慧珺人如其名,是聰慧的。她敏於思訥於言,不是一個“簡單”的人,也不固執保守。除了至愛書法,她喜歡聽流行歌曲,喜歡梅豔芳和毛阿敏。當年梅豔芳來上海開演唱會,她早早請人買票去近距離欣賞伊人風采。次年梅豔芳去世,她傷感,不常聽歌曲了。

她喜歡京劇,最喜歡張火丁和王珮瑜。程派青衣張火丁來上海,她每場必到。她喜歡看報,喝點葡萄酒。她喜歡新鮮事物,也不懼嘗試,前些年還試著投資,玩遊戲……

她呀,真不是一個簡單的人。

周慧珺以智慧、頑強、堅韌與低調成就其“珺”這一“美玉”。而後,開花結果,春華秋實,如此自然。(郭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