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德國五月剛剛打完南斯拉夫在還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匆匆忙忙又進攻蘇聯?

蒙古大夫最精神


現在部分人持一種觀點,認為希特勒如果能按原計劃在1941年春天進攻蘇聯,則可以在寒冬到來前攻至莫斯科城下,沒準就能改變歷史。而真實位面,1941年希特勒先是為了拯救被希臘人揍得鼻青臉腫的老大哥墨索里尼,接著又要鎮壓推翻親德君主的南斯拉夫,從而耽誤了時間,到6月才出動,結果兵臨莫斯科已經是嚴冬,最終敗北。

這個觀點本人並不完全贊同。實際上莫斯科會戰德軍失敗,嚴寒只是次要原因(最冷的時候實際上是蘇軍反攻的時候),主要原因是蘇聯強大的動員能力和毛子頑強的鬥志。當然,這裡不準備討論這個問題。下面咱們針對題主的問題:為什麼希特勒不再等一年,到1942年春天再動手?

因為他等不起。繼續等待會讓他的優勢減少,劣勢加大。

用通俗的話說,法西斯就要不斷進攻擴張,一旦停下步伐就要滅亡。所以希特勒在1938年吞併蘇臺德後,1939年上半年完全吞併捷克,1939年9月攻滅波蘭,1940年上半年攻滅挪威、丹麥、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經過1940年下半年到1941年初的不列顛空戰失利後,就立刻準備向東攻打蘇聯。

如果希特勒在1941年5月征服南斯拉夫後,停下步伐,等上10個月,到1942年3月再進攻蘇聯,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首先,蘇聯的實力會更加強大。

當時在整個歐洲,能從意志力和戰略洞察力上與希特勒媲美的,也就是丘吉爾和斯大林兩人了。希特勒依靠訛詐手段從英法那裡撈取了不少好處,但和斯大林打交道卻沒佔到任何便宜。斯大林野心勃勃,鐵腕治國,是希特勒最為忌憚的對手。

在1941年這個節點,恰好是蘇聯較為虛弱的一個時期:1934年-1938年斯大林進行了肅反,雖然清除了軍中一大批異己分子,加強了自己對部隊的掌握,但同時也造成軍中骨幹的大批喪失。1939-1940年初的蘇芬戰爭,蘇聯又以數十萬人陣亡的代價獲得慘勝。但這以後,從蘇芬戰爭中接受教訓的蘇軍正在迅速恢復元氣和內化經驗。同時,1939年秋蘇聯與希特勒瓜分了波蘭,並佔領了波羅的海三國,這些地盤也正處在動盪不穩之中。

如果希特勒給斯大林10個月的時間,等於把蘇軍從肅反中恢復的時間由3年擴大到4年,把蘇軍從蘇芬戰爭中養傷和總結經驗、整訓的時間從15個月延長到25個月。1942年4月的蘇軍,將比1941年6月的強大許多。希特勒還多給了斯大林十個月消化波羅的海三國及西烏克蘭、西白俄羅斯地區。同時,斯大林當時已經在和希特勒爭奪巴爾幹地區。在斯大林的壓迫下,巴爾幹地區的羅馬尼亞等國不敢對希特勒過分親近。如果希特勒在10個月中按兵不動,很可能他原本糾集的僕從國也會進一步離心離德,而斯大林的戰略佈局會更進一步。

更別說現在的一種觀點,認為斯大林已經準備在一年後進攻德國了。蘇軍的第一線距離柏林只有幾百公里,德國可完全沒有那麼大的縱深來抵抗蘇軍的突進。

其次,英國也會更加強大,對德國西線造成更多牽制。

英國從1939年波蘭戰役後就對德國宣戰。雖然在北歐和法國戰役,英國都敗退,但並未屈從。希特勒企圖強行登陸英倫三島,不敢招惹英國海軍;發動不列顛空戰,又被英國挫敗。到1941年蘇德戰爭開戰之前,希特勒實際上已經喪失了先征服英國的信心。同時,從1940年開始的北非戰役,墨索里尼被英國打得滿地找牙,希特勒被迫抽調隆美爾部去增援。

如果希特勒在接下來十個月不進攻蘇聯,好處是可以派遣部分軍隊前往北非,運氣好甚至可能完全擊敗英軍,把整個北非佔領。但是,即使這樣也動搖不了英國的根本,畢竟強大的皇家海軍如同鎖鏈包圍著德國對外的窗口。就在蘇德戰爭爆發前不到一個月,英國海軍擊沉了德國最強大的俾斯麥號戰列艦。同時,1941年美國也早已對英國開始援助,不斷增長英國的實力。英國得到了更多的飛機,甚至可能越來越頻繁地轟炸德國本土;英國源源不斷地從海外殖民地如印度招募軍隊,英國的僕從國如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的動員也在進行。英國儘管只是德國在歐洲的次要威脅,但這個次要威脅還是會在這十個月中不斷增長。

由此可見,如果希特勒在1941年6月不是進攻蘇聯,而是延遲到1942年春,他在東西兩線都會面臨更加強大的對手。那時候,即使斯大林不搶先進攻德國,希特勒的突進也會艱難得多,估計很難重現歷史位面下半年消滅四百萬蘇軍,突進上千公里的輝煌。從這個角度說,希特勒在1941年6月發動的突襲不能說是錯誤。

再說,事前,誰能想到蘇聯半年損失四百萬軍隊後,還能繼續投入五百萬、八百萬、一千萬軍隊血戰到底呢?


巴山夜雨涮鍋


這個問題說反了,歷史上早前的計劃是打蘇聯,南斯拉夫並非在作戰計劃之內。

然而當時節外生枝發生了意大利由於無法控制的貪婪入侵希臘的事情,但是意大利又不給力,被希臘人打回去了。這下子開闢了一個新戰場,德國人必須捲入其中。

而由於地緣關係,南斯拉夫的態度就很關鍵了,希特勒要求南斯拉夫加入軸心國一方,但南斯拉夫並不願意。為消除後患,德國遂夥同意大利、匈牙利等國發起了對南斯拉夫的入侵。

南斯拉夫的抵抗雖然在德國軍隊兵鋒下快速瓦解,但畢竟牽扯了相當大一部分德軍部隊,並且耽誤了至少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其後南斯拉夫人堅持不懈的抵抗,也成為了第三帝國軀體上持續流膿的潰瘍。

由於入侵南斯拉夫耽誤的時間,德國人沒能在冬季到來前拿下莫斯科,巴巴羅薩行動的目標未能完成。

戰後覆盤,很多德國人和哈德的人哀嘆如果沒有入侵南斯拉夫,他們很可能能在第一年將蘇聯置於死地,那麼戰爭也就勝利了。

所以不是打完南斯拉夫後匆匆忙忙進攻蘇聯,而是沒有時間了,來不及了,必須馬上進攻。蘇聯的冬季就是底線,拿破崙的殷鑑不遠,誰都知道捱到冬季還不能征服蘇聯就永遠別想征服了。


老槍與戰線


再不打,德國被滅了!

德國在5月剛剛打完巴爾幹半島,包括了南斯拉夫、希臘,並且在希臘和英國人交手,本身傷亡就比較大,但德軍沒有停止,僅僅2個月後6月22日,就進攻了蘇聯。德國主要考慮就是蘇聯軍隊工業體系建立和龐大,特別是蘇聯當時就是一個為軍隊服務的國家,所有的工業產品都是以軍隊服務,並且蘇軍軍隊龐大,後備力量足。如果蘇軍從1938年發動的大清洗活動“緩過勁”了,德國根本沒有取勝的機會,反之會被消滅掉。

德國只能鋌而走險,突然主動對蘇開戰。就是這樣,德國雖然殲滅了幾百萬蘇軍,擊毀了至少1.5萬輛坦克,1萬架戰機,包括數不清汽車、大炮等武器,蘇軍仍然可以從後方找來大量的兵源。蘇德開戰期間,蘇軍部隊是460萬人,擴充後部隊大量向歐洲方向部署,同時蘇聯在6月22日開戰前就已經開始準備了。在6月22日到7月1日號的9天時間裡,蘇軍就徵召了530萬名士兵和65萬預備役軍官,蘇軍在7月1日的累計數量達到了1065萬人,雖然軍隊有幾百萬人的損失,但是蘇軍還是維持了286個步兵師、159個步兵旅,82個騎兵師,蘇軍在第一年一共有1894萬人,並且蘇軍維持在1090萬人的部隊人數上。

這麼龐大的數字,顯然是德軍不能想象的,如果蘇德戰爭再晚2年爆發,蘇軍兵力、武器會更新一代,特別是武器方面,蘇軍新式T-34坦克、KV-1重型坦克會令德軍無可奈何,而伊爾-2攻擊機大批殺向德軍,並且蘇軍直接威脅到了德國首都柏林附近,所以德軍才消滅巴爾半島威脅,防止英國人從這個地方登陸,然後去突然打擊蘇聯。


出鞘


南斯拉夫所在的巴爾幹地區民族眾多,地形複雜,長期以來又缺少令列強覬覦的獨特資源,因此德國締造者俾斯麥當年曾力勸國內政要及後繼者不要去打巴爾幹的主意,為此還不惜憑一己之力強行將同屬於德意志大家庭但卻在巴爾幹涉足太深的奧地利驅逐出了德意志。

但俾斯麥沒想到,他的這一政治預言半個多世紀後還是被打破了。巴爾幹地區複雜的政治局勢,陰晴不定,雖然有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先後加入了軸心國,但其中羅馬尼亞的分量要重要得多,因為那裡的普羅耶什蒂油田是德國控制的僅有的大型產油區,而石油是德國戰爭機器賴以運行的血液。這也就成了希特勒的一塊心病,萬一英國從巴爾幹親英國家機場起飛一隊轟炸機把油田炸了,德國軍事機器就停擺了。而放眼四周,唯一不靠譜的就是一戰後靠著英國支持領土擴大了一倍多還搖身變成南斯拉夫王國的塞爾維亞態度最值得警惕。

其實,當時南斯拉夫內政外交一團亂麻,希特勒如果不打他們主意的話也掀不起什麼風浪來,但疑心病甚重甚至有點強迫症的希特勒還是打算一勞永逸解決南斯拉夫問題。他認為,為保萬無一失,羅馬尼亞南邊的南斯拉夫也應納入自己軸心國的範疇裡才保險。但是希特勒向南發出半最後通牒性的入盟條款後,南斯拉夫卻發生了軍事政變,親英美的政客軍人奪取了權力,親英的前國王重返政治舞臺,這就逼得希特勒不得不在攻蘇前夕緊急抽調部隊組成攻南集團入侵南斯拉夫 也就是第二十五號作戰令。

1941年4月,在對南進行了野蠻轟炸後,三路德軍一路之上勢如破竹。南軍裝備落後,而且軍隊內部矛盾重重,很多原奧匈帝國成員的少數民族將令拒不執行反擊命令,最終導致近百萬人規模擁有幾百架飛機幾百輛坦克的南斯拉夫大軍幾乎一夜之間就落花流水,德軍傷亡僅幾百人 輕鬆拿下了這個當年英法政客絞盡腦汁炮製出來用於限制德國和蘇俄擴張的巴爾幹強國。

但是,希特勒做夢也想不到,囫圇吞棗似乎還沒啥事,要囫圇吞國問題就大了,巴爾幹民風彪悍,向來就有抵抗外敵入侵的傳統,德國不招他們可能二戰還好過點,沒有外敵壓力,巴爾幹各民族就愛吵吵鬧鬧打打殺殺,德國不出兵的話,興許從中還能撈到點好處,但你德國作為外敵入侵了,那大家就正好放棄前嫌一致對你了。招了南斯拉夫就等於捅了馬蜂窩,共產黨人領導的游擊隊很快就補上了正規軍的缺口,成了入侵德軍的噩夢,終二戰四年,德國最多時投入了十個軍的兵力,幾十萬大軍,最終也沒征服這個頑強的國家。


石海釣沉


因為6月份是黃金時間(一個沒有泥濘道路的夏天),錯過就要等明年。我再說下為何非今年不可?40年,德國在與法國交戰時,同時還要防著紅軍二百多個師。這是一場奇妙的賭博,然而也是一場有眼光的賭博。本來能拿下柏林的斯大林,卻樂意讓德英法打拉鋸戰,而他自己則侵略波羅的海和巴爾幹半島。 到1941年,蘇聯變得更強了。它威脅著羅馬尼亞,還取得波羅的海控制權。它在德國邊境集結290萬士兵。它要求在達達尼爾海峽,在保加利亞,在芬蘭自由行動。這是莫洛托夫在1940年11月提出的。現在希特勒有三種選擇。他自殺,讓德國人民向蘇聯投降;或者望洋興嘆,等著蘇聯來消滅他;或者趁自己強的時候,給蘇聯致命打擊。巴巴羅沙是一條戰線的拿破崙式衝擊,而不是等蘇聯西進,英美東進,讓德國兩線作戰。沒有偏見的學者,絕不會責怪他。因為國際關係:不是被吃,就是吃。





頂風作案


對於德國來說,如果不在7月以前發動對蘇的進攻,那麼這一次對於蘇聯的進攻就會拖延到1942年,到時候就會有很多的問題出現,而這些問題都是希特勒很難解決的。
南斯拉夫王國,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國家,民族眾多。


鐵托和他的戰友,鐵托在南斯拉夫進行的游擊戰爭,其悲壯程度不亞於中國的游擊戰爭。

本身攻打南斯拉夫屬於突發事件,本來南斯拉夫是親德政府,但是在英國的運作之下,加上本身南斯拉夫國內就是有很多的矛盾,南斯拉夫爆發了政變,親德政府被換下,換了一個親英的政府,這個正是英國希望的,就是首先從巴爾幹開始在歐洲大陸行動,這樣搶先進入中歐。但是對於德國來說,這等於是在屁股上踢了一腳,如果英國人從巴爾幹進入中歐,就像幾千年來奧斯曼帝國一直走的路線,那麼德國準備對蘇作戰集團的側翼就已經暴露在了英國人的面前,而這是希特勒絕對不能容忍的。


希特勒並不糊塗。

德軍對南斯拉夫的作戰還是比較順利的,很快就解決了南斯拉夫的問題,親英政府被打垮,大規模的抵抗行動也消失了,雖然鐵托開始組織游擊戰,但是對於德國來說,鐵托的游擊隊還是用不著太擔心的,所以在解決了南斯拉夫以後,德軍還是堅持在6月開始了對蘇的進攻。

其實,這就是要在冬天以前解決蘇聯。一開始德軍計劃在5個月內解決蘇聯問題,如果按照原計劃,在5月中旬開始進攻,那麼按照計劃,對蘇作戰就會在10月底以前結束,這樣就可以在冬天以前結束戰爭。

氣候對於戰爭的影響是很大的,德軍的將軍們還有希特勒都明白,一般來說最適宜作戰的季節就是夏天秋天,這個時候天氣條件比較好,沒有苦寒,在冬季作戰對於任何國家都是個不大不小的課題,對於德軍也一樣,雖然德軍的閃擊戰在此以前都是比較順利,但是蘇聯比波蘭和西歐國家大,而且國內的基礎設施相對落後,就算基礎設施良好,絕對距離也在那裡,對蘇作戰的時間也肯定比對法國要長,而如果進入冬季後勤保障的問題就會大很多。

所以,德軍要想在冬季到來以前結束對蘇的戰爭就不能再拖延時間了。事實上,後來的歷史也表明,德軍還是沒有能夠避開冬季作戰。

如果是南斯拉夫的抵抗更加頑強,讓德軍多打2個月,那麼德軍在1941年就不會有足夠的時間結束對蘇的進攻了,南斯拉夫戰時在7月結束,德軍的裝甲部隊和步兵部隊需要1月左右的時間修整,那麼對蘇聯的攻勢很可能就要到8月份才能開始,那麼很快就會遇到連綿的秋雨過不了幾天就又要到冬天了,那麼這種情況下,德軍對於蘇軍的進攻就會被推遲到1942年才會發動。

蘇軍在1940年到1941年中正在忙著擴軍備戰,大規模更換新的武器裝備,時間拖的越長,蘇軍中新式武器裝備的數量就會更多。

而斯大林後來對於美國特使曾經說過,如果到了42年,我們就會準備的更好了。這個不是胡說,蘇軍當時的確就是在擴軍備戰,而且可以說是在加班加點的大練兵,當時卡拉什尼科夫,正在坦克連裡邊搞小發明,他回憶那個時候就是每天高強度的練兵,尤其他是坦克兵,屬於重點訓練的部隊。
鐵木辛格元帥,1941年蘇軍的領導人。


朱可夫當時在幫助鐵木辛格共同推進蘇軍的軍事變革。

而如果德軍推遲到1942年發動進攻,那麼1942年的蘇軍可就不會象1941年那樣一敗塗地了,德軍將會遇到更加強大的抵抗,蘇軍將領設想的一遇到德軍入侵,馬上發動進攻把入侵者趕出國境將會成為現實。

說老實話,斯大林在那裡建立東方戰線,入侵芬蘭,劃分波蘭都是為了給蘇聯爭取更多的備戰時間,而如果德軍在南斯拉夫拖的時間越長,蘇聯的備戰時間就越長,這對於斯大林來說在付出了巨大的道義代價,就是為了把戰爭拖到1942年。讓蘇軍能夠慢慢的進入戰備狀態。


蘇軍的確在1940年的蘇芬戰爭中傷亡慘重,但是1941年開始,蘇軍就開始按照在蘇芬戰爭和諾門罕戰役中得到的經驗教訓來訓練部隊,如果假以時日,蘇軍的戰鬥力肯定會有較大的提升,尤其是如果能夠到1942年再開戰的話。

對於德軍來說,如果是拖到了1942年等於是又給了蘇軍一年的備戰時間,雖然說蘇軍不可能完成那個規模巨大的擴軍計劃,就是朱可夫計劃成立20個機械化軍,一下子要32000輛坦克,而且都是T-34和KV這種新式坦克,加上已經是訓練了一年的坦克兵,那個時候德軍相對的質量優勢可就大大降低了,而德軍的坦克可沒有什麼變化,德軍可就不會有在歷史中那樣的高歌猛進了。而朱可夫提出的那15張紙的備忘錄恐怕就恐怕不會再只有15張紙了,而會是150頁的詳細的作戰計劃了,沒準還會更多,是能夠真正實行的作戰計劃。這個所謂的大雷雨很可能就是真正放在斯大林的桌上,等著斯大林批准實施的計劃了。


斯大林竭力推遲戰爭的爆發時間,就是為了讓蘇軍儘快的進入戰爭狀態。
如果是戰爭推遲到1942年爆發,這種情況就不會再出現了。


有痰


納粹德國進攻南斯拉夫的行動讓侵略蘇聯的計劃推遲了四個星期:就是這四個星期,讓納粹德軍面對蘇聯的酷寒氣候束手無策!難道納粹德國統帥部不瞭解時間的重要性嘛?



希特勒德國在進攻蘇聯之前,它已經把羅馬尼亞、匈牙利、南斯拉夫拉入了軸心國,三國明確表態支持納粹德國的進攻蘇聯的行動,納粹德軍也調兵遣將部署在德蘇前線。偏偏在這個關鍵節點上,南斯拉夫軍隊的上層發動政變,推翻了親德政府,宣佈保持中立,不再加入軸心國或者同盟國了。此舉讓納粹高層震怒:它隨時可以讓進攻蘇聯的計劃夭折!為什麼呢?



1940年6月26日,蘇聯政府照會羅馬尼亞政府,要求其歸還比薩拉比亞地區,並移交烏克蘭人聚居的布科維納北部作為羅馬尼亞佔據比薩拉比亞二十二年的賠償。面對蘇聯的恐嚇威脅,羅馬尼亞國王卡羅爾二世堅持了兩三天時間就全盤答應了蘇聯的要求。東方戰線雖然使蘇聯拓地47.6萬平方公里,西進兩三百公里——蘇聯遏制納粹德國的東方防線基本成形!但是,蘇聯嚴重威脅到納粹德國在歐洲大陸最重要的羅馬尼亞油田的安全,納粹德國已經被英國封鎖了海上能源供應,如果再失去陸地油田的話,納粹戰爭機器會陷入癱瘓!

為了實現希特勒統一歐洲的目標,納粹德國制訂了入侵蘇聯的計劃,首先就要保證羅馬尼亞油田的安全!而南斯拉夫的態度就非常重要了:它加入軸心國,則油田安全有保障;它反對軸心國,則油田危矣!雖然,新南斯拉夫政府宣佈中立,萬一它被英國、蘇聯策反,出動轟炸機轟炸油田易如反掌!

所以,希特勒對於南斯拉夫政變暴跳如雷:他認為南斯拉夫"背棄"了對自己的承諾,他必須對南斯拉夫發動進攻,一則保護油田安全,確保進攻蘇聯的能源供應;二則做給軸心國的夥伴們看看,背叛納粹德國的悲慘下場,讓小夥伴們保證對自己的忠誠!

於是,1941年4月6日,納粹德國、意大利向南斯拉夫發動進攻,僅僅用了四個星期就佔領它的全境!南斯拉夫的百萬大軍土崩瓦解——納粹德國完成了對羅馬尼亞油田的保護!但是,納粹德國開始進入了覆滅的深淵!


熊style


原本希特勒不準備對南斯拉夫動武的,但因為親英法的軍人發動政變,為了保衛自己的側翼,也為了消滅敵對於萌芽,就發動了對南斯拉夫的戰爭,很快就打勝了,後果就是陷入游擊戰的泥潭之中,——這個,誰也想不到。

至於對蘇聯的攻擊,共同瓜分波蘭後,蘇聯又得寸進尺的佔據了一部分原德佔波蘭領土,又逼羅馬尼亞割讓領土,遠懾普拉耶什蒂這個第三帝國盟友的石油中心,對德形成功守一體的作戰形勢,加之蘇聯、斯大林的野心,先發制人也是一個好的選項。

至於準備工作,用成吉思汗攻擊乃蠻前的一句話來解釋就行了:“我們的馬瘦,敵人的馬就肥了?!”


大衛思想


因為蘇芬戰爭使希特勒產生一個錯覺,蘇聯軍隊戰鬥力太差,德軍可以輕易滅了它,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戰爭機器一旦發動,需要強大的後勤補及去支持,其他方面還好說,燃油補給德軍真的缺乏有力保障,所以希特勒不太可能讓幾百萬軍隊停下來,不去進攻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蘇聯。


行攝清遠


打南斯拉夫只是個意外,根本就沒有計劃,計劃中是五六月合適的時候進攻蘇聯,因為打南斯拉夫所以推遲了一點,並不改變計劃。打南斯拉夫是相當容易的,德軍也沒什麼傷亡,南斯拉夫政府軍沒有象樣的戰鬥就散夥了,很多轉行當了偽軍,堅決打下去的人不多,所以沒誤德軍什麼事。南斯拉夫形成象樣的戰爭是在蘇德戰爭以後,南共成為抗德主力以後,德國在南斯拉夫的統治其實是相當得人心的,大批的南斯拉夫人是歡迎德軍的,就和前幾年歡迎北約軍隊進駐一樣,抵抗不是主流。克羅地亞人當偽軍的比例相當高,塞爾維亞人也有不少抗德同時也打別的少數民族起義軍的(這和中國的皖南事變是不是有點象外戰時也沒誤了內戰)。隨著蘇聯被迫參戰,南共才得到合法的地位(原來共產國際不支持南共抗德行動南共思想上很混亂)後來才形成南斯拉夫游擊隊,但大批的克羅地亞人去當偽軍,雙方都不再講人權,都是搞屠殺。這是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人仇恨的重要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