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刺”是怎樣的一款武器?

牛頭馬面兩鬼


FIM-92“毒刺”是一款由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末正式生產的單兵肩扛式防空系統(MANPADS),前級型是紅眼睛武器系統(FIM-43 Redeye),主要任務是在前線短程防空中針對低空目標,像直升機、運輸機、無人機甚至是巡航導彈等低空、低速目標都在“毒刺”的打擊範圍。由通用動力公司設計,雷神公司負責生產的“毒刺”單兵防空導彈系統,自從1981年(第二代)開始進入到美國陸軍服役以來,到現在已經發展到了第四代,在這期間衍生出了諸多變種型號。

▲核生化環境中使用“毒刺”防空

最初的基本型號是 FIM-92A,於1981年開始正式生產,1983年停產,該基本型的最大射程為4公里,最大射高為海拔3.5公里。


改進型FIM-92B,1983年正式生產,1987年停止生產,傳統的單紅外導引頭被組合式IR/UV(紅外/紫外)導引頭取代,具有更強的抗干擾能力,射程也比前級型有了一定的提高,最大射程達到了4.8公里,最大射海拔3.8公里。


改進型FIM-92C,1987年研發完成並開始大量生產,到1991年僅僅是美國陸軍的訂單就超過了20000個,C型“毒刺”加裝了強大的數字計算組建,且軟件具備快速重新編程能力,可在多種環境下使用,同時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抗干擾能力。

FIM-92D型在前級C型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改進,進一步提高抗干擾性。


FIM-92E型則是顯著提高了導彈的飛行性能,在提高速度和射程的同時保證了導彈的靈活性,可以針對一些小型目標,例如無人機和巡航導彈。E型於1995年正式交付使用,基本上取代了美軍之前庫存的所有的“毒刺”系列。

▲AN / TWQ-1復仇者發射“毒刺”

後續的FIM-92F~FIM-92J一系列改進型號,主要都是在射程、精度、飛行性能以及使用壽命上不斷改進和升級,以及增強了對無人機這種目標的打擊能力。其中直升機機載的“毒刺”ATAS還衍生出了防空壓制導彈(ADSM),帶有額外的無緣雷達導引頭,射程大於4km,超聲速飛行,彈長1.77m,彈徑70mm,尾翼展開91.4mm,可以裝備在OH-58D空中偵察兵、OH-58C基洛瓦、OH-60黑鷹、AH-64A阿帕奇、AH-1S眼鏡蛇、AH- 1W超級眼鏡蛇等武器平臺上,主要用於打擊地面火控雷達和機載雷達。

▲加裝了“毒刺”的M2布拉德利步戰車

從1981年正式服役至今,FIM-92“毒刺”的生產數量超過了70000枚,被包括美國在內的29個國家的軍隊使用,已經證實有270架的飛機和直升機被FIM-92“毒刺”單兵防空導彈系統擊落。


哨兵ZH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美蘇分別開發出FIM-43“紅眼睛”和9K32“箭2”兩種採用紅外製導方式的“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之後,這類輕便易得、功效不錯的防空武器就像“瘟疫”<strong>一樣隨著美蘇爭霸在世界上擴散。而單兵防空武器本身,也隨著時代變遷不斷進化,FIM-92“毒刺”(如下圖)也是進化中的一支。

反噬的“毒刺”防空導彈

美製FIM-43“紅眼睛”防空導彈服役後,雖然發揚了操作簡便、使用靈活的優點,但是畢竟屬於第一代紅外製導導彈,缺點也很明顯,比如說“無法夜間使用、不能全向攻擊、抗干擾能力差、缺乏敵我識別能力”等。因此,美軍在七十年代初很快就開發了替代產品“紅眼睛II”防空導彈,並於1972年正式定名為FIM-92“毒刺”(Stinger)。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不久之後的發生在中亞的一場戰爭讓這款武器揚名世界。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聖戰者”武裝雖然利用蜿蜒崎嶇的地形與蘇軍打起了游擊戰,但是強大的蘇聯航空兵,利用蘇-25和米-24在高山峽谷間來去自如,缺乏有效防空武器的聖戰者武裝損失慘重。

急於阻止蘇聯勢力擴張的美國人為了扭轉局勢,先是向阿富汗抵抗組織提供了英國產單兵防空導彈,但是這種導彈和以前的“紅眼睛”一樣幾乎沒什麼抗干擾能力,蘇軍戰機上的紅外干擾器很容易就能讓英國導彈失去目標。1986年底,美國終於下定決心向阿富汗抵抗組織提供最先進的“毒刺”防空導彈,並且聯合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為阿富汗武裝人員提供技術培訓。為了提高阿富汗武裝人員學習操作“毒刺”的積極性,美國人還承諾“利用毒刺打下一架蘇軍飛機就能獲得高額獎金和額外2枚毒刺導彈的獎勵”,在保家衛國和金錢獎勵的雙重刺激下,阿富汗抵抗組織成員立刻“激情滿滿”,不僅苦學技能,還不畏艱險在高山峭壁間穿梭設伏,發現蘇聯飛機就立馬肩扛“毒刺”,瞄準鎖定後就是一發。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改進型“毒刺”導彈在美國人手裡的單發命中率只有大約50%,而到了阿富汗人手裡竟然被提升到約90%,這可能與阿富汗的地形、抵抗組織玩命訓練、技戰術使用合理等諸多因素有關。眼瞅著自己的戰機和武裝直升機損失率節節攀升,蘇聯人終於意識到事情不對,隨著清繳行動中獲得部分美製“毒刺”導彈,終於知道是美國人在背後“搞鬼”,這令蘇聯大為光火卻也無可奈何,至今在阿富汗喀布爾烈士崗上仍然有一塊墓地被稱為“毒刺墓”,那裡埋葬著被美國“毒刺”導彈擊落犧牲的蘇聯飛行員。自1986年10月,美國開始向阿富汗提供“毒刺”導彈以來,到1987年10月的一年時間裡,蘇聯在阿富汗一共損失了300多架各類戰機和大批優秀飛行員,綜合損失超過五十億美元。

終於,蘇聯人在留下“一地雞毛”後,匆匆撤出了“帝國墳墓”阿富汗,原先的抵抗組織也變成了後來的“塔利班”。美國人很快也意識到了不對,塔利班擁有很強的反美情緒,之前美國人手把手給予並培訓使用的“毒刺”導彈,將在未來成為反噬自己的毒針。為此,美國開始以15萬美元一枚的價格向阿富汗回收當年送出去的大批“毒刺”導彈,並且認為非常划算,美軍回購事務官員表示“15萬美元可以避免一架上千萬美元的阿帕奇或者數千萬美元的戰鬥機被擊落,是一件很值得的事,回收的毒刺導彈都將被C4炸藥就地炸燬”。

“毒刺”導彈的進化

初代毒刺,利用硒化鉛導引頭替代了“紅眼睛”導彈的硫化鉛導引頭,在靈敏度、全向攻擊能力上都有大幅提高。到了80年代,毒刺導彈更是配裝了紅外/紫外雙色探測導引頭技術,紅外探測器追蹤飛機發動機熱源、紫外探測器區分飛機外形特徵,微機處理器通過雙色輻射能量中的成分比例識別真假目標,抗干擾能力、全向攻擊能力大幅提升,這就是當年提供給阿富汗的改進型“毒刺”。

隨後,美國人進一步對毒刺導彈進行升級,不僅拿出了能夠升級導引頭數據庫的RNP型“毒刺”,還開發出火力更兇猛的雙聯裝毒刺地空導彈平臺:

眼看著美軍不斷在毒刺導彈的基礎上挖掘潛力,雙聯裝毒刺平臺似乎也不能滿足美軍物盡其用的快感:

1998年美國又與英國琢磨著開發“艦載版”毒刺,雖然此前“毒刺”導彈已經隨著配發海軍陸戰隊登上美軍戰艦:

但是“人抗大炮”怎麼可能滿足美國海軍上等人的“高逼格”要求呢,於是乎美國雷聲公司與英國Rademec公司合作開發輕量化、自動版“艦載型毒刺”,該型防空裝置利用毒刺導彈本體、Rademec公司的光電追蹤和隨動技術,將1-2個四聯裝發射箱安裝在隨動平臺上,配備包含熱成像儀、電視攝像機、激光測距儀等光電設備,能夠通過甲板下的標準控制檯或者艦上多功能指控系統控制。據雷聲公司稱,這套艦載毒刺對目標的搜索和精確追蹤距離可達20公里以上。

眼看海軍都開始玩毒刺導彈了,美國陸軍當然不甘落後,2000年美軍開始經行“毒刺”Block II升級,並且在AH-64D阿帕奇武裝直升機上測試“空對空型”毒刺,並且評估將該導彈在AN-1、UH-60和AH-64等直升機上使用的可能性。如果你以為僅僅是把“毒刺弄上天”就到此為止了,那就太小看美國陸軍了,上天以後還得能上車,接著諸如“把毒刺導彈弄上悍馬”改裝成“復仇者”防空系統,“將4聯裝毒刺整合到佈雷德利步戰車上”的M6“後衛”防空系統一時間在美軍大行其道。

最後總結,毒刺導彈曾經是一款劃時代的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在阿富汗揚名立萬、在美軍手裡被玩出花兒,行銷全球多國,如今成為美國自己的心頭大患。


裝備空間


“毒刺”是有史以來擊落敵機最多的防空導彈,是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研發的一款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它的整套系統重量只有15公斤,有效射程為5公里,有效射高約為3公里。該導彈配有被動紅外/紫外導引頭、近炸引信以及3公斤重的穿甲殺爆戰鬥部,能夠對在有限射程內的空中目標形成有效威脅。

“毒刺”導彈在上世紀80年代的阿富汗戰爭中一戰成名,成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一款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至今很多國家和地區仍然在採購裝備“毒刺”導彈以及它的後續改進型號,它已經成為全球最先進的一款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

原本在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戰爭中,阿富汗人民組織的游擊隊完全無法和蘇聯軍隊抗衡的,直到美國開始提供“毒刺”導彈後,這種局面開始被扭轉。1986年9月26日,阿富汗游擊隊開始首次使用“毒刺”導彈,在第一天內就擊落蘇聯三架直升機,到了1986年年底,“毒刺”導彈已經擊落蘇聯上百架直升機。“毒刺”導彈的出現,扭轉了阿富汗游擊隊在面對蘇聯武裝直升機時只能被動挨打的局面,他們不再是獵物,而是反過來成為獵人。即使有時沒有擊落蘇聯的直升機,也迫使蘇聯直升機採用高空攻擊,火力打擊效果大打折扣。

戰後有統計數據顯示,阿富汗游擊隊在這場戰爭中一共發射了340枚“毒刺”導彈,成功命中269個目標,其中絕大部分命中目標均被擊中墜毀。加上高射炮等防空武器的戰果,蘇聯到了1987年年底已經損失300多架戰機,陣亡數百名機組人員,總體經濟損失是難以計量的。就這樣,蘇聯在阿富汗作戰的損失不斷增加,對阿富汗游擊隊的打擊效率卻不斷下降,最終蘇聯的作戰行動難以為繼,只能在1989年完全撤出阿富汗,10年的阿富汗戰爭才終於宣告結束,而此時蘇聯的壽命也已經走到盡頭。

曾經有人設想,假如美國沒有提供“毒刺”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阿富汗游擊隊沒有對抗蘇聯強大空中力量的有效武器,那麼蘇聯或許能夠基本消滅阿富汗游擊隊,及時抽身而出,經濟不至於被這場戰爭拖垮,那麼蘇聯或許也就有一線生機,甚至有可能不會解體當然,歷史沒有這種假設,“毒刺”導彈最終擊中蘇聯這架“紅色戰機”,令它失控墜地解體,令人無限唏噓。


科羅廖夫


FIM-92“毒刺”導彈,原名“紅眼睛”II,通用動力生產是第二代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在世界上很多國家中被非常廣泛使用,在蘇聯入侵阿富汗時的出色表現令人印象深刻,“帝國墳場”這個名詞其中“毒刺”的戰果就佔了相當大一部分。

“毒刺”於上世紀70年代生產服役,採用第二代冷卻錐形掃描紅外自動導引彈頭,提供全方位探測和自導引能力,具有發射後不管能力。同時安裝了一套綜合敵我識別系統,當友軍和敵軍雙方飛機同時在空域上空時具有很明顯優勢,不會造成誤擊。

結構簡單,一套“毒刺”導彈系統包括髮射裝置組件和一枚導彈、一個控制手柄、一部IFF詢問機和一個“氬氣體電池冷卻器單元”(BCU)組成。導彈引信系統允許碰撞激活或者導彈飛行時間達到20秒後激活自毀,不會造成誤擊以及機密洩露。

“毒刺”性能優異,射程300-5000米、射高10-3000米、最大飛行速度660米/秒,3公斤爆炸破片式彈頭。有多個改型並且是受戰爭考驗最充分的導彈,如在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中,游擊隊曾發射340枚導彈,命中目標269個,命中率高達79%。如此高的命中率有效證明了它的性能,缺點是戰鬥部威力較小,往往命中米-24這樣的武裝直升機還是能讓對方開回機場。

1986年到1988年,美國向阿富汗戰游擊隊輸送了約1200枚“毒刺”導彈系統,每枚導彈造價3萬美元,這些導彈擊落了超過300架蘇聯戰機,甚至有人說毒刺的大量戰果是造成蘇聯撤兵的重要原因。而到了美國進入阿富汗之後,由於擔心這些導彈被用於對付美軍,曾大量回收(從4萬美元飈升到18萬美元)。這也從側面反應了該導彈的優秀性能,美國人也怕。

“毒刺”總體來說具有以下特性,採用被動光學雙色尋的頭,有較強的抗紅外干擾能力;能全方位攻擊高速、低空和超低空飛行中的飛機以及直升機;還有高可靠性、操作使用簡便;重量輕,機動能力強。由於性能出色,還有不少改型在多個國家中服役。


河東三叔


紙上的宣仔,為您解答。

“毒刺”作為一款二代便攜式防空導彈,抗擾能力很強,單發毀傷概率極高,很多戰亂地區都能見到他的身影。其操作十分簡便,一個2人小組經過簡單訓練即可操作,緊急時也可一人操作發射,比如《紅海行動》裡就有這樣的橋段。毒刺導彈連同發射裝置在內的戰鬥全重僅15kg,比一挺帶了彈箱的PKM機槍重不了多少,因此十分便於游擊隊和特戰隊員使用。這種導彈可以專門對付各類直升機和低空低速飛行的固定翼戰機。毒刺是目前世界上名氣最大的便攜式防空導彈(不過正在被FN-6追趕),已經累計生產了超過70000枚,立下過赫赫戰功。


FIM-92 毒刺導彈

毒刺起源於上個世紀60年代,當時軍方對第一代的硫化鉛材器件的FIM43“紅眼”導彈的性能十分不滿,受到這種紅外器件的限制,FIM43的最大過載僅有3g,很容易被目標機動動作甩掉。於是軍方委託通用動力負責開發了第二代便攜式防空導彈,原來叫“紅眼II”,1972年時正式改名為“毒刺”。定型後由美國雷神公司承包生產。

美國第一代便攜式防空導彈FIM43 “紅眼”

毒刺的紅外器件材料換成了性能更好的銦銻化合物,並用氬氣冷卻。這種材料做成的導引頭具有雙波段(紅外/紫外)探測能力,採用玫瑰花瓣式掃描方式,可以有效將目標和背景雜訊區分開,並具有一定抗熱焰彈干擾的能力。除此之外還配有一個微處理器,實現目標的自動跟蹤,具有“發射後不管”的能力。毒刺先進的導引頭不易丟失目標,導彈的過載能力也隨之大大提高。這賦予了它打擊低空固定翼飛機的能力。毒刺導彈最大射程5000m,末端接近目標的速度高達750m/s,採用3kg的一個環狀破片戰鬥部,在近炸模式下可以直接將目標的結構切斷,比之常規的多個預製破片的戰鬥部更加毒辣。

我們來一下毒刺導彈發射裝置構成。毒刺的發射裝置標誌性的特徵是前部一個格柵形狀的敵我識別天線,發射筒尾端超出筒體直徑的擴散段,還有一個圓柱形的氬氣冷卻裝置。發射前,射手需要通過敵我識別天線確認目標是否可以攻擊。圓柱形的BCU(battery cooling unit)要插到圖中標示的12位置,射手通過脈衝啟動裝置啟動電源,並將氬氣注入系統進行冷卻。冷卻系統可以大大提高紅外器件的靈敏度。大約要花費6秒鐘時間才能將導彈完全激活。在完成目標鎖定後,導彈將會給射手一個提示音告知可以發射。

點火後,導彈後部的投射發動機開始工作。這個發動機僅為導彈提供一個初始速度,將其推出發射筒,隨之與彈體脫離,掉落在射手前方。隨後導彈開啟自身動力段的發動機飛行。

發射後投射發動機和彈體分離

毒刺導彈從1981年服役至今,可以說戰果累累。有據可查擊墜的固定翼和直升機就有270架。

毒刺最早的戰果是英阿馬島戰爭期間。一個沒接受過專業培訓的半吊子SAS士兵使用毒刺擊落了一架阿根廷的FMA IA 58 Pucará對地攻擊機;

到了蘇聯入侵阿富汗,CIA提供了大量毒刺導彈給塔利班遊擊隊,並提供培訓,毒刺導彈的戰果開始飆升。蘇聯在入侵阿富汗戰爭期間,共有300多架飛機被擊落,其中大部分都是毒刺的功勞,以至於蘇聯直升機飛行員的陵園被稱為“毒刺墓”。這種導彈在游擊隊手上打出了70%的命中率,連擁有厚重裝甲的MI-24 “雌鹿”武裝直升機也不能倖免。在毒刺的威脅下,蘇聯的直升機不敢亂飛,固定翼戰機只敢在高空飛,極大限制了蘇軍的補給能力和戰場支援能力。


毒刺在1999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期間,甚至還擊落了一架高速固定翼戰機Mig-21,足見其性能之毒辣。而前兩年敘利亞戰場上的Su-25擊墜戰果,也極有可能出自游擊隊手上的毒刺導彈。

毒刺導彈從1981年進入軍中服役,到今天,經歷了多次改進,發展出了多個型號(A~J),甚至還有雷達被動尋的和數據鏈指令制導的版本。最新的FIM92 RMP Block2已經達到了第四代便攜式防空導彈水平,採用紅外凝視焦平面器件,具備對目標的模式識別能力,因此熱焰彈和其他紅外干擾對它不起作用。FIM92毒刺導彈總共被銷往38個國家(只算一手買賣),並被德國、土耳其和瑞士引進生產線。看來,這種導彈的陰影還得籠罩在戰場低空幾十年。


紙上的宣仔


FIM-92毒刺導彈為便攜式防空導彈,最初研發是通用動力於1967年開始的紅眼II專案。1972年3月,“紅眼睛”II被重新命名為“毒刺”,後來“毒刺”導彈因為技術上的問題暫停和重新啟動幾次。不過最終在經過一番波折之後,“毒刺”還是於1978年定型,並被批准生產。

毒刺導彈,採用被動光學雙色尋的頭,有較強的抗紅外干擾能力。 可以攻擊4800米範圍內和3800米高度下的飛機和直升機。 可靠性高、操作使用簡便。 重量輕,機動能力強;單發毀殲概率 75%。

“毒刺”導彈系統具有“射後不理”能力,射手一但按動發射按紐,導彈飛離發射管後會自動追蹤目標,此時射手可以沒有拘束的去裝配另外的一枚導彈用於下一步的交戰、隱蔽或移動到另外的一個作戰位置。

美國軍方要求兩人一組操作,不過單人亦可操作。同時,“毒刺”也可以裝在悍馬車改裝的復仇者載具上或M2布萊德雷步兵戰車上,以及由傘兵攜帶快速部署於敵軍後方。

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是毒刺初次實戰。5月21日,一名英國士兵利用“毒刺”擊落了一架阿根廷對地攻擊機,在5月30日約上午11點,一架阿根廷直升機在肯特山脈附近被英國士兵所發射的“毒刺”導彈擊落,六名阿根廷特種部隊隊員陣亡,另有八人受傷。

蘇聯入侵阿富汗時,蘇聯利用自己武器裝備的優勢幾乎將阿富汗游擊隊趕盡殺絕。因此,美國CIA提供過超過500具毒刺給阿富汗游擊隊攻擊蘇聯,在1980年代蘇聯的暴風行動中,給予蘇聯嚴重打擊。

目前FIM-92“毒刺”防空導彈正被廣泛採用模塊化設計,改進導引頭形成不同型號,可以對抗任何新威脅而不必重新設計導彈。同時憑藉著出色的性能和彪悍的戰績,“毒刺”導彈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中被非常廣泛地使用。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個贊,還有“關注”!!!


東斯坦因


“毒刺”是美國人研製的一種便於攜帶的地對空導彈,是一款劃時代的武器。


“毒刺”這個名字聽起來就讓人毛骨悚然,其實它原先叫“紅眼睛”,可能美國人是覺得“紅眼睛”這個名字太俗了,沒有個性,就給它改名“毒刺”。

第一代毒刺在1971年問世,因為導引頭的缺陷,導致命中率不理想。到了第二年改進後的第二代毒刺誕生,才比較接近現代的毒刺導彈。新研製的毒刺不但解決了導引頭的敏感性問題,還增加了一個能分清敵我的自動識別系統,這種敵我識別系統在當時全世界都是非常領先的。


1976年,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靶場,美國國防部的大員親自聽取了福特宇航公司關於毒刺導彈的技術報告,並觀看了導彈測試。結果測試130枚的導彈全部命中目標,國防部的高官對福特宇航公司讚不絕口。

可是這樣美國人還不放心,又雞蛋裡挑骨頭,對毒刺導彈的抗干擾問題和目標探測精度問題進行了探討和改進。經過三年的改進,直到1979年才由通用公司開始批量生產。

開始生產的時候毒刺是處於絕對保密中的,即使後來開始在美軍服役以及後來被出售給美國的盟國,毒刺導彈也依然以為沒有參與實戰而不為人知。

直到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毒刺真正開始讓世界人民知道了自己的名字。


比較黑色幽默的是,英阿雙方都用了毒刺導彈。先是英軍用毒刺擊沉了一艘阿根廷的直升機,後是阿根廷用毒刺干掉了一架英軍戰鬥機。 毒刺的精準性讓全世界都讚歎不已。

1983年10月,美國人終於有了使用毒刺的機會,在入侵格林納達的戰鬥中,美軍首次在實戰中用了毒刺,而且一次就部署了20個毒刺發射小組。 法國人也在1986年用毒刺把利比亞空軍打得落花流水。

但真正讓毒刺大顯身手、舉世聞名的是蘇聯入侵時的阿富汗。

1979年,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入侵阿富汗,處死了親美的阿富汗總統阿明,扶植了一個親蘇的傀儡政權。這讓美國人非常非常惱火,以果斷著稱的里根總統,下令全力支持阿富汗的抗蘇戰爭。


中情局的大佬們立刻行動,從各種渠道為阿富汗的反蘇游擊隊提供武器。毒刺導彈就是從1986年開始偷偷運到阿富汗,這些導彈都交到了阿富汗塔利班手裡。

塔利班就是因為蘇軍入侵阿富汗才成立起來的游擊隊,本.拉登的基地組織也是那時候成立的。這兩個後來和美國勢不兩立的組織,當時跟美國人卻都是同一條戰線的戰友。

美國人提供給塔利班至少500枚左右的毒刺導彈。儘管使用毒刺導彈的都是塔利班那些文化水平很低甚至是文盲的游擊隊隊員,這些游擊隊員也沒有經過系統訓練,但他們使用的成功率還是高得驚人。這些扛在肩上的毒刺導彈,兩年中打下了300架蘇軍飛機,佔蘇軍入侵阿富汗十年中損失飛機的一半。

蘇阿戰爭後,毒刺導彈以它的簡單、機動、靈活、命中率高的特點聞名於世,開創了導彈發展的新紀元。不過諷刺的是,蘇聯從阿富汗撤軍十幾年後,美國開始侵略阿富汗,當年贈送給塔利班的毒刺導彈,最終成為了反噬美軍自己的武器。


小約翰


“毒刺”一款改變阿富汗戰爭的單兵防空武器,我想這話是對毒刺防空導彈最好的褒獎了吧。毒刺便攜式防空導彈是美國陸軍研製的一款可以單兵使用的近程防空武器,主要用於低空飛行的固定翼戰機或者直升機,其採用紅外製導頭可以追著目標的發動機高溫排氣進行追蹤攻擊,就像電影《紅海行動》中佟莉擊落敵方的武裝直升機一樣。

毒刺防空導彈第一次用於實戰是在1986年的阿富汗戰爭時期,阿富汗游擊隊在對付蘇聯的武裝直升機時發射了3枚毒刺防空導彈擊落了前來的3架蘇軍武裝直升機,至此毒刺防空導彈開始揚名。毒刺防空導彈在阿富汗戰爭期間的戰績可謂是碩果累累,擊落了包括武裝直升機在內將近300架戰機,這個成績隨便拿一款比毒刺更高端的防空導彈也難以望其項背。對於阿富汗游擊隊來說,毒刺防空導彈體型小巧,可以由一名士兵攜帶和發射,而且毒刺防空導彈殺傷力十足且採用紅外製導所以抗干擾能力極強,很難被蘇聯用干擾器破壞。但是對於蘇聯來說,一架固定翼戰機幾千萬美元、一架武裝直升機也要上千萬美元,但是能夠輕易擊落他們的毒刺防空導彈只要5萬美元,所以在大量蘇軍戰機被毒刺在低空擊落後,以前的固定翼戰機被迫在高空進行投彈,以超低空殺手俗稱的武裝直升機也被迫進行高空作戰。
所以經過阿富汗戰爭的一戰成名和次次穩贏後,毒刺防空導彈憑藉著單兵便攜和作戰能力強已經全面成為單兵作戰武器和一些固定陣地的低空防空武器使用。而且毒刺防空導彈採用抗干擾能力強的紅外製導和“發射後不管”的能力,只要戰機始終處於毒刺防空導彈的導引頭範圍內,那毒刺就能追著敵機不放,有些固定翼戰機還可以通過開加力加速逃逸或者高機動躲避,但是對於機動性差的武裝直升機而言,毒刺防空導彈離開發射筒的那一剎那就已經宣告死神來臨。而且在發射完後還可以通過快速裝填下一發毒刺導彈繼續交戰或者快速離開發射地或者轉移到下一個作戰位置繼續交戰。


魑魅涅槃


毒刺FIM-92(Stinger)屬於便攜式紅外線導引熱追蹤以及紫外線物體追蹤防空導彈,由雷神導彈系統公司研製,主要用於裝備美軍,並授權給德國EADS和土耳其的ROKETSAN生產導彈。從1981年服役至今,毒刺產量高達7萬枚,具不完全統計有279架飛機和直升機被毒刺所擊落。

毒刺便攜式防空導彈主要考慮到便攜和可移動性,雙人或單人都能操作,它可以攻擊4800米至3800米高度下的飛行器,亦能安裝在悍馬改裝的復仇者防空系統或M2布萊德雷步兵戰車上。傘兵同樣能攜帶作戰,搭載在直升機上的毒刺被稱為ATA或AIM-92 Stinger。

毒刺的基本參數如下:毒刺導彈重10.1公斤,含肩射系統在內也不過15.2公斤。彈長1.52米,直徑70毫米。它的動力系統是兩節固體火箭,盆煙在發射者後方的安全距離。導彈最高時速為2.2馬赫,彈頭為3公斤穿透彈頭和延遲引信火藥。

毒刺在1982年5月21日的馬島戰爭中初次亮相,英軍特種部隊部署了6具毒刺。1982年5月21日,毒刺導彈便收穫戰果,擊落了一架阿根廷Pucará 對地攻擊機。30日,阿根廷又有一架FMA IA 58 Pucará攻擊機被毒刺所擊落。蘇聯和阿富汗戰爭期間,美國中情局還給阿富汗提供五百具毒刺導彈,並在1980年蘇聯的暴風行動中,對蘇軍造成一定傷害。然而1989年蘇聯撤軍後,美國曾想買回沒有用完的毒刺,未果,這些導彈還流向了伊朗。毒刺導彈也經常被當做政治籌碼提供給小規模游擊隊,用來向地方政府施壓。


航空之家


毒刺是一款便攜式防空導彈,當年阿富汗戰爭中蘇聯的飛機被美國援阿的毒刺導彈擊落多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