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俄亥俄級潛艇明明只有24個發射管,為什麼可以帶100多枚導彈?

孤獨的虎王


俄亥俄級核潛艇被譽為“當代潛艇之王”,該級潛艇長約170.8米,寬約12.8米,水下最大排水量約1萬8千噸,最大下潛深度400米,俄亥俄級的彈道導彈發射管長度突出耐壓殼,因此艦體上部有一層上層建築,從艦艏涵蓋到艦體後段,並充分融入艦體的線型,沒有破壞流線,每艘造價約20億美元。



美國從1976年開始打造的一俄亥俄級核動力潛艇,目前一共擁有18艘俄亥俄級核潛艇,其中14艘為彈道導彈核潛艇、4艘為巡航導彈核潛艇。每艘彈道導彈核潛艇可以搭載24枚三叉戟潛射型彈道導彈。


以密歇根號核潛艇為例,是俄亥俄級核潛艇的2號艇,1982年開始服役,承擔核力量的戰備值班任務,2002年開始改裝,潛艇上24個2.2米直徑的三叉戟彈道導彈發射管中的22個將被改成艦載垂直髮射系統,其中每個系統都包括七個戰斧巡航導彈發射簇。按照這樣的配置,每艘俄亥俄級可以攜帶90~154枚潛射戰斧巡航導彈。美國已經把俄亥俄級前面4艘服役時間長,裝備比較老的核潛艇這樣改裝完畢,可以攜帶常規彈頭巡航導彈,這樣就可以不受到核不擴散條約等等國際核條約的限制,而且攜帶的導彈數量更多,最多可以攜帶154枚潛射型巡航導彈,可以對方圓1600公里內100多個戰術目標發動精確打擊,火力堪比一個戰鬥群,也可以運載特種部隊進行特種作戰,執行監視,情報收集,獵殺對手常規潛艇,發射潛射無人機和水下無人艇,實戰價值和費效比超過一艘航母,而對岸打擊能力和目標毀傷能力與一艘航母旗鼓相當。在利比亞戰爭中,3艘俄亥俄級潛艇5天裡發射了200多枚戰斧巡航導彈,對的裡波里多個目標進行戰術打擊。


相比之下,俄羅斯的北風之神核潛艇無論是在潛艇噸位,攜帶導彈的數量,任務範圍,戰術打擊能力和俄亥俄級潛艇有不小距離。有消息稱美國打算用12艘哥倫比亞級潛艇取代俄亥俄級潛艇,以便和俄羅斯拉開更遠的距離。


一顆小白楊188818128


美國曆史上一共建造過18艘“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但現在實際只有14艘服役,其餘4艘由彈道導彈核潛艇(SSBN)轉為巡航導彈核潛艇(SSGN)。改為SSGN的“俄亥俄”可以攜帶154枚巡航導彈,但從表面來看依舊還是24個發射筒,那麼這麼多導彈是放在那裡呢?有種技術叫“一坑7彈”。

為什麼有4艘“俄亥俄”被改成巡航導彈核潛艇?

大家都知道,美國的“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依仗24枚UGM-133A“三叉戟II”型洲際彈道導彈成為世界上打擊能力最強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但我們要注意的是“三叉戟II”1990年才定型服役,而“俄亥俄”卻是1981年就已經服役。所以最早的8艘“俄亥俄”搭載的只是早期型UGM-96A“三叉戟I”型潛射彈道導彈,他的射程只有7400公里,甚至連洲際導彈的標準都不夠。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搭載“三叉戟I”的“俄亥俄”在打擊能力顯然弱一些,再加之美國在90年代末-00年代初迫切需要常規打擊平臺,所以2002年美國將前4艘只能搭載“三叉戟I”的“俄亥俄”由戰略導彈核潛艇(SSBN)轉為巡航導彈核潛艇(SSGN),他們分別是:

  • SSGN-726“俄亥俄”號(2002年改造)
  • SSGN-727“密歇根”號(2003年改造)
  • SSGN-728“佛羅里達”號(2003年改造)

  • SSGN-729“格魯吉亞”號(2004年改造

為什麼“俄亥俄”能用22個筒帶154枚巡航導彈?

正常來說,“俄亥俄”是攜帶24座MK46型發射筒,在改造過程中依舊還是借用了原先的發射筒。其中22個改為巡航導彈發射筒、2個改為特種人員輸送艙。

“三叉戟I”潛射彈道導彈的直徑為1.8米,但是BGM-109“戰斧”巡航導彈的直徑只有0.53米,也就是說1枚“三叉戟I”在直徑方面相當於3枚“戰斧”。我用CAD軟件畫了一個簡圖,用直徑1.8米的圓(藍色圈)去容納0.53米的圓(紅色帶剖面線圈),剛好以“梅花”型排7個,這樣就相當於1個“三叉戟I”發射筒從尺寸上可以容納7枚“戰斧”導彈,相當於一個“一坑7彈”。這樣,22個巡航導彈發射筒一共可以攜帶22X7=154枚“戰斧”巡航導彈。

而剩下的2個發射筒則改為特種部隊輸送艙,用於“海豹”突擊隊成員離開潛艇前往執行特種任務。

“戰斧”只是常規巡航導彈嗎?

從表面上看,搭載了“戰斧”巡航導彈的“俄亥俄”成了常規戰術打擊潛艇,但相反的是“戰斧”也是可以攜帶“核戰鬥部”的。下圖為美國W80型熱核彈頭海報,爆炸當量20萬噸TNT炸藥,直徑只有30釐米。這種小尺寸熱核彈頭專門用於各種巡航導彈,除了“戰斧”之外空射型的AGM-86、AGM-128也是可以使用這種戰鬥部的。所以我們反過來看,雖然“戰斧”平時只是用於搞搞常規空襲,但換裝核戰鬥部之後升級為“核巡航導導彈”,俄亥俄也搖身一變成為搭載154枚“核巡航導彈”的巡航導彈核潛艇,依舊可以中距離的核打擊。

蘇聯的巡航導彈核潛艇和美國是一回事嗎?

軍迷們應該都聽說過蘇聯/俄羅斯有一款叫“奧斯卡”級的巡航導彈核潛艇,2000年沉沒的“庫爾斯克”號就是該型潛艇。但蘇聯的巡航導彈核潛艇和美國的巡航導彈核潛艇雖然名字一樣,但遂行任務有很大區別。“奧斯卡”級攜帶的20枚是P-700重型反艦導彈,主要用於對敵海上編隊或航空母艦戰鬥機實施水下摧毀,必要時也可以攜帶核戰鬥部。但美國的“俄亥俄”級攜帶的是對地打擊巡航導彈,執行的是對地打擊。這樣看,美蘇的巡航導彈核潛艇並不是一回事。下圖為“奧斯卡”級核潛艇和P-700反艦導彈,注意側面打開的都是P-700發射筒

解釋完這四個問題想必就應該明白美國的“俄亥俄”級巡航導彈到底是怎麼回事了,原本他就是世界上最先進且攜帶量最大的核潛艇,改造後又稱為最強大的水下對地打擊力量。


雛菊西瓜Peterpan


這就是核潛艇的威力啊,惹急了,直接上百發導彈打出了啊。

我們先看俄亥俄級核潛艇,本身呢,他這個核潛艇裝備的24根MK46型發射管,他是隻能搭載24枚導彈,這個導彈裝備的是三叉戟Ⅱ型導彈,這個導彈可以搭載八枚核彈頭,那麼24*8不就是192枚核彈頭了麼?然而呢,這個核彈頭不代表導彈,你這個導彈終歸還是24枚,而不是一百多枚。

而到了2002年,美國開始改進這個俄亥俄級核潛艇,將其改進為巡航導彈核潛艇。主要改的就是將這發射管改成了22個Mk45艦載型垂直髮射系統,這22個垂直髮射單元,每個單元可以裝載7枚戰斧式巡航導彈。22個垂直髮射單元,每個裡面七枚導彈,總共就是154枚導彈了。其實這種垂髮系統呢,早就有了,美軍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上的MK41型垂髮系統也是如此,裡面裝個Mk25發射箱,每個發射箱裡面裝有4枚RIM162 ESSM。這就是傳說中的一坑四彈,一個垂髮單元裡面,加裝多枚導彈,用來增加火力。

核潛艇和航母的關係,其實就是航母的後盾,航母其實是個小王,而核潛艇是大王。美國到處耀武揚威,其厲害的就是那18艘俄亥俄級核潛艇,在深海里貓著,一旦有什麼動靜,一股腦把一百來個戰斧式導彈到處去,或者打出去24個三叉戟,夠你受的了。有核潛艇,有航母,這叫王炸。


軍武文齋


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是美國冷戰時期研發出來的戰略核潛艇,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服役了,一共生產了18艘,最大排水量18750噸,一共有24具洲際導彈發射筒,這個噸位做到如此大攜帶量已經是世界之最了!

對於題主提到的為何24具發射管卻可以攜帶100多枚導彈,我只能做如下兩者解釋:

第一 標準的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攜帶24枚射程12000千米的“三又戟”D5洲際彈道導彈,而一枚導彈能夠攜帶8顆核彈頭,全艦最多可攜帶192枚核彈頭,最快在10分鐘內全部發射出去,命中精度高達90米,這要一次齊射出去就得消滅數億人的生命!

第二 就是核力量太強大本身對美俄都是負擔,於是雙方談判互相削弱,而俄亥俄級一共18艘,經過談判需要削減掉4艘。本來俄羅斯以為美國會將這4艘退役,但美國創新能力和科技實力太強了,他們將最老的4艘俄亥俄級改裝成了巡航導彈核潛艇,每一個發射筒7枚戰斧,22個發射筒就可以裝154枚,將他變成了4艘貨真價實的水下武庫艦!

還剩餘2個發射筒呢?俄亥俄級1、2號導彈發射筒成了ASDS(先進“海豹”輸送艇)的通道和物資裝備補給中心了,用於海豹分隊執行特戰任務。

這就是為何俄亥俄級只有24個發射管卻能裝載100多枚導彈的原因所在了!


狼煙火燎


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作為美國現役海基戰略核武器發射平臺,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擁有世界上其他戰略核潛艇所沒有的24根潛射戰略導彈發射管。作為世界上單艇可以攜帶戰略導彈最多的戰略核潛艇,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在滿載的情況下可以對超過24個地區的幾百個目標發起攻擊,所以很多人就有些不解了,明明只有24根發射管,那就意味著最多隻能攜帶24枚戰略導彈,那為什麼還能攻擊幾百個不同目標呢?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說戰略核潛艇的身份和地位,戰略核潛艇作為有核國家最依賴的戰略武器平臺,因為其相比路基發射井型戰略導彈更好的隱蔽性,所以也被所有有核國家列為最值得信賴和最重要的戰略核武器平臺。但是受限於戰略核潛艇在研發成本和研發難度上的舉步維艱,以及在戰時導彈的突防能力和戰略打擊能力,各國在發展戰略導彈時都會朝著多彈頭方向發展。所以一般認為單枚導彈攜帶的核彈頭數量越多其戰略打擊和突防能力就越強,畢竟進入新世紀以來,各種中段、末端反導武器的層出不窮,對這些國之戰略武器的突防和打擊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單枚戰略導彈攜帶的核彈頭數量越多,對於目標的戰略打擊和突防能力就越強,比如同樣一枚導彈,如果只攜帶一枚核彈頭的話,那就只能攻擊一個目標,但是如果能夠同時攜帶多枚核彈頭的話,那其戰略打擊能力將會有很大的提升。比如一枚爆炸當量100萬噸TNT的單核彈頭對某目標的打擊摧毀能力為1的話,那麼將3顆2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在一定範圍內均勻分佈,其摧毀能力便可以達到1.03。也就是說3枚爆炸當量更小的20萬噸核彈頭,雖然總的爆炸當量比單枚100萬噸小不少,但起到的毀傷效果反而更好。

同時多枚核彈頭同時攻擊也提升了導彈的突防能力,畢竟在當下越來越先進的反導系統層出不窮下,對於想要攔截攜帶多彈頭的戰略導彈的反導系統而言,首先不知道敵方戰略導彈何時何地釋放彈頭,其次也難以判斷每個核彈頭的彈道軌跡和具體攻擊目標,因此即使反導系統及時的發現了來襲導彈,也受限於攔截彈數量和攔截目標難鎖定攔截,而不能及時有效的攔截所有來襲導彈。


所以對於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而言,要想提升自身的戰略打擊能力,除了攜帶更多數量的戰略導彈外,每枚導彈自身的戰略打擊和突防能力也要有所提升,而多彈頭技術的出現則剛好滿足了這一需求,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最新搭載的三叉戟IID5潛射彈道導彈最多可帶14枚分導式多彈頭,再加之美國在武器技術上的優勢下所採用的分導式核彈頭技術,可以讓彈頭釋放器在不同高度下,以不同彈道向不同目標發射核彈頭,由此帶來分佈空域大、突防能力強的優勢,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只有24個戰略導彈發射管,但是卻可以對幾百個目標進行打擊的原因。


魑魅涅槃


俄亥俄拆除原有的三叉戟洲際彈道導彈發射裝置,成為攜帶常規戰斧巡航導彈的巡航導彈核潛艇,改裝前搭載的三叉戟C4彈徑1.88米,該彈彈體長10.36m,共24個發射管,改裝後的戰俘巡航導彈彈徑大約0.5米,一個發射管裝7枚,共22個發射管裝戰斧,2個發射管改裝後用於特種作戰,一艘俄亥俄級有24個這樣的長達11米,直徑近1.9米的"大坑",而每個"坑"若裝載戰斧巡航導彈便是七枚。可見戰斧的尺寸是遠遠小於三叉戟的,因此一個三叉戟的發射筒理論上有足夠的體積容納多枚戰斧。

俄亥俄級的載彈數量加起來佔潛艇部隊垂直髮射有效載荷能力的一半以上,每個俄亥俄級核潛艇最多可攜帶154枚戰斧陸地攻擊巡航導彈。這些導彈管還可以容納用於特種設備、食物和其他消耗品的附加裝載罐,以擴展潛艇保持向前部署以支持戰鬥指揮官的任務的能力。導彈管還能夠容納未來的有效載荷,例如新型導彈、無人駕駛飛行器和無人水下飛行器。


周英勇


這個問題水平問的不叫問題啊,就像你家房子只有3張床,為撒住的人超過你的想像,因為你可以打地鋪,或則改變住房格局,只要你受得了,你住的沒地方下腳都可以

艦艇上面的空間更大,最起碼比你家房子大,它可以去掉暫時不用的格局,直接堆火力,到那時不知100枚了,300枚都沒得問題


風緣1314


這個問題非常蛋疼,就好像說一把槍,為什麼帶100發子彈一樣,你帶一千發子彈也可以,反正又不是讓你把所有的子彈都要塞進槍管裡面或者彈夾裡面。

24個發射管怎麼了,難道打完了就不能再次裝填彈藥了嗎?那坦克怎麼辦就一個炮管,那發射以後是不是要掉頭拼命逃竄,設計師又不是傻子,除了飛機由於載重和續航里程要求,彈藥沒辦法補充,正常情況下比如坦克潛艇都是可以再次裝填彈藥的。


回收舊電腦壞電腦


你說的是改裝成巡航導彈核潛艇的俄亥俄級,一共有四艘進行了改裝,拆了原來的發射器換成了22個戰斧發射器,每個發射器可以裝7發導彈,加起來就是一艘154發戰斧,詳細資料和圖片網上一搜就出來了,你看看就明白😊


棄卒保車


這款戰略導彈核潛艇改造了一批,用於發射潛射巡航導彈,戰斧巡航導彈要比導彈導彈小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