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軍事集團的形成與消亡

馮玉祥軍事集團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1912年,當時,袁世凱決定編練新軍,命名為備補軍,分前後左中右五路,任命他的親信陸建章為左路統領。左路備補軍又分前後左中右五營,陸建章起用他的內侄女婿、因參加灤州起義而被解職、此時賦閒在家的馮玉祥任前營營長。馮玉祥上任之後,立刻到河北景縣招了一營兵,這個營就是後來那支龐大西北軍的最初班底。


馮玉祥軍事集團的形成與消亡

馮玉祥

馮玉祥

第二年,左路備補軍擴編,馮玉祥升為團長,下轄三個營。馮再次出外,到河南郾城、周口一帶招了一個團的兵。

不久,馮玉祥又升為警衛軍(左路備補軍改稱)一師左一旅旅長,下轄兩團七營。隨即,又改稱七師十四旅旅長。

1914年10月上旬,第十四旅正式改編為中央陸軍第十六混成旅。第十六混成旅成立初期,轄步兵一、二兩團和騎、炮兵各一營及模範連、機關槍連。

1916年初,馮玉祥的第16混成旅因為與護國軍交戰有功,得到了袁世凱的青睞,隊伍隨之擴張為五個團。馮玉祥意氣風發,將手下的五位團長稱為"五虎",將手下的十三名親信營長稱為"十三太保",這就是所謂的西北軍五虎十三太保的由來。這十八名馮玉祥的親信也發展成為西北軍的核心成員,其地位比後來加入西北軍的楊虎城、吉鴻昌、孫殿英、馬鴻逵、龐炳勳等人高多了。


馮玉祥軍事集團的形成與消亡

馮軍軍官

馮軍軍官


西北軍五虎分別是:張之江、李鳴鐘、宋哲元、鹿鍾麟、劉鬱芬;


馮玉祥軍事集團的形成與消亡

西北軍五虎將



西北軍十三太保分別是:孫良誠、孫連仲、佟麟閣、劉汝明、韓復榘、石友三、張維璽、過之綱、聞承烈、程希賢、葛金章、趙席聘、韓多鋒。

1917年7月,馮玉祥率第十六混成旅進駐湖南常德出任湘西鎮守使,在此期間,他一面招募士兵、網羅幹部,一面將陸建章安插在第十六混成旅中的軍官陸續排擠出部隊。當時,馮部擁有步兵四團,炮兵一團及騎兵、工兵各一營。以李鳴鐘為步兵第一團團長,張之江為第二團團長,張樹聲為第三團團長,張維璽為第四團團長,鹿鍾麟為炮兵團團長,劉鬱芬為參謀長,至此第十六混成旅全體軍官均為馮玉祥的親信,這就是馮玉祥軍事集團形成的開始。

1921年,第16旅擴編為師。1924年,馮玉祥聯合駐守北京的孫嶽、胡景翼發動北京政變後,組建國民軍,馮玉祥任總司令,此時的軍力約十五萬人。

1929年,參加了北伐的馮玉祥西北軍達到了軍事和政治影響力的頂峰。彼時西北軍麾下有近40萬正規軍,佔據了甘肅、陝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成為當時的五巨頭之一(北伐勝利後國民政府五巨頭:蔣介石、馮玉祥、李宗仁、張學良、閻錫山)。


馮玉祥軍事集團的形成與消亡

中原大戰



1930年,因為不滿意國民政府的軍隊改編政策,地方勢力派聯合起來與蔣介石的中央軍對抗,中原大戰爆發。西北軍五虎十三太保在軍閥混戰中選擇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結局也各不相同。

西北軍十三太保,有佟麟閣這樣在抗戰中英勇犧牲的,也有因棄守濟南被槍斃的韓復渠,也有投靠日本人的孫良誠、石友三等。

就時間而言,馮玉祥的西北軍作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勢力,存在的時間並不長,中原大戰之後,西北軍基本上四分五裂了。


馮玉祥軍事集團的形成與消亡

馮玉祥

馮玉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