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人用過這種“偏方”治咳嗽,其實蘊含中醫原理

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咳嗽咽痛的時候,父母會用兩根手指向前揪嗓子處的皮膚,然後快速放開,伴隨著“叭叭”的清脆響聲,不一會皮膚就會出現一片紫紅色的痧。其實,這種揪痧可以看作是傳統刮痧的特殊形式,對於咳嗽咽痛,刮痧是非常簡便實用的一種療法。如何規範地刮痧治療咳嗽呢?本文帶您輕鬆掌握~


辨證分型

咳嗽的發病臨床當注意辨別外感、內傷和證候的虛實。

外感咳嗽,多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衛表證,以風寒、風熱、風燥為主,均屬實。

若咳聲重濁,氣急,喉癢,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惡寒發熱,無汗,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為風寒襲肺

若咳嗽咳痰不爽,痰黃或稠黏,喉燥咽痛,常伴惡風身熱,頭痛肢楚,鼻流黃涕,口渴,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為風熱犯肺

若喉癢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連成絲,咳痰不爽,或痰中帶有血絲,咽喉幹痛,唇鼻乾燥,口乾,鼻塞頭痛,微寒身熱,舌質紅幹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黃,脈浮,為風燥傷肺

90%的人用過這種“偏方”治咳嗽,其實蘊含中醫原理

內傷咳嗽,多為久病,反覆發作,病程長,可伴見他髒見證,其中痰溼、痰熱、肝火多為邪實正虛,陰津虧耗咳嗽則屬虛,或虛中夾實。

若咳嗽反覆發作,尤以晨起咳甚,咳聲重濁,痰多黏膩或稠厚成塊,色白或帶灰色,胸悶氣憋,痰出則咳綴、憋悶減輕,伴體倦,脘痞腹脹,便溏,舌苔白膩,脈濡滑,為痰溼蘊肺

若咳嗽氣息急促,或喉中痰聲,痰多稠黏或為黃痰,咳吐不爽,或咳痰熱腥,或咳吐血痰,胸脅脹滿,或咳引胸痛,面赤身熱,口乾欲飲,舌苔薄黃膩,舌質紅,脈滑數,為痰熱鬱肺;

若上氣咳逆陣作,咳時面赤,痰少質黏,滯於咽喉,咯之難出,咳引胸脅脹痛,咽乾口苦,症狀隨情緒波動而增減,舌紅或舌邊尖紅,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為肝火犯肺

若干咳,咳聲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帶血絲,或聲音嘶啞,口乾咽燥,午後潮熱,手足心熱,盜汗口乾,舌質紅少苔,脈細數,為

肺陰虧耗

90%的人用過這種“偏方”治咳嗽,其實蘊含中醫原理

1.外感咳嗽

【治法】疏風解表,宣肺止咳。取督脈、足太陽經、手太陰經為主,以瀉刮為主。

【處方與操作】瀉刮督脈大椎穴至命門穴的循行線、足太陽膀胱經第1側線大杼穴至腎俞穴的循行線,均要求出痧;採用啄法由上至下沿刮拭之處進行啄擊;採用點法或按法點按肺俞穴;瀉刮手太陰肺經尺澤穴至太淵穴的循行線,要求出痧;角揉列缺、合谷穴。

風寒襲肺者,加角揉風門穴;風熱犯肺者,加角揉大椎、曲池穴;風燥傷肺者,加角揉照海穴。

【方義】瀉刮、啄擊督脈大椎至命門段,可振奮陽氣,祛邪外出;瀉刮、啄擊膀胱經大杼至腎俞段,可祛風散邪;點按肺俞,可通調肺氣,止咳化痰;瀉刮肺經尺澤至太淵段,可宣肺止咳解表;角揉肺之絡穴列缺、大腸之原穴合谷,可宣肺解表,散風祛邪。配風門祛風散寒;配大椎、曲池解表退熱,清肺止咳;配照海養陰生津,清利咽喉。

90%的人用過這種“偏方”治咳嗽,其實蘊含中醫原理

2.內傷咳嗽

【治法】調理臟腑,化痰止咳。取督脈、足太陽經、足太陰經為主,以瀉刮為主。

【處方與操作】平刮督脈大椎穴至腰陽關穴的循行線、足太陽膀胱經第1側線大杼穴至大腸俞穴的循行線,均要求出痧;角揉肺俞、肝俞、脾俞、腎俞諸穴;平刮足太陰脾經陰陵泉穴至三陰交穴的循行線,皮膚微紅為度;角揉三陰交痰溼蘊肺者,加角揉豐隆、陰陵泉穴;痰熱鬱肺者,加瀉刮豐隆、曲池穴;肝火犯肺者,加角推太沖、行間穴;肺陰虧耗者,加補刮照海穴。

【方義】平刮督脈大椎至腰陽關段、膀胱經大杼至大腸俞段,可調理臟腑,止咳化痰;角揉肺俞、肝俞、脾俞、腎俞諸穴,可調理臟腑;“肺為生痰之源,脾為貯痰之器”,平刮脾經陰陵泉至三陰交段,可健脾化痰;角揉肝脾腎三條經脈的交會穴三陰交,可疏肝健脾益腎。配豐隆、陰陵泉化痰祛溼;配豐隆、曲池清肺化痰;配太沖、行間清瀉肝火;配照海滋陰生津,利咽止咳。

90%的人用過這種“偏方”治咳嗽,其實蘊含中醫原理

注意事項

1.刮痧治療咳嗽療效很好,尤其對外感咳嗽常有立竿見影之效。

2.飲食忌肥甘厚膩之品,以免礙脾助溼生痰,若屬燥、熱、陰虛咳嗽者,忌食辛辣動火食品。各類咳嗽都應戒菸,避免接觸煙塵刺激。

3.刮痧後飲用300~400毫升溫開水。

4.外感咳嗽應間隔1~2日刮痧1次,內傷咳嗽應間隔3~4日刮痧1次。

5.對於經常外感和內傷咳嗽的患者,平時沒有症狀也應每週刮痧1次,連續4次為1個療程,休息2周後再開始第2個療程,應堅持治療3~4個療程,目的在於提高機體衛外功能,增強皮毛腠理的適應能力,有較好的預防作用。


刮痧是一種簡單易學的家庭實用醫療保健技能,能夠治療各類常見疾病。如果您對刮痧感興趣,並且希望從“零”開始學刮痧,這本圖文結合的刮痧教學書推薦給您——

(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90%的人用過這種“偏方”治咳嗽,其實蘊含中醫原理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刮痧療法》(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佘延芬 楊繼軍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