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強大的德國為何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後就無力迴天了呢?

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為血腥暴力的戰役,蘇德戰爭中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肯定就是其中之一了。在這場戰役中,雙方損失了大約200多萬人。這場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為重要的一場戰役之一,因為他是一個轉折點,德國失敗以後就一蹶不振。那麼當時實力如此強大的納粹德國,為何經歷了斯大林格勒的失敗後就一蹶不振了呢?

二戰強大的德國為何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後就無力迴天了呢?

1942年4月5日希特勒發佈第41號戰爭密令,要求“一但天氣和地形條件具備,德軍指揮官和部隊的優勢必將再次贏得行動的主動權,迫使敵人就範。目標是,最終殲滅蘇聯紅軍殘存的有生力量,儘可能多地奪取它的最重要的戰爭經濟資源”。

在制定具體執行方案之時,希特勒的參謀們建議再次向莫斯科發起突擊,完成去年因冬天太冷,而無法完成的戰前既定目標,但是這個方案被希特勒堅定的否決了。

希特勒認為負責進攻的中央集團軍群,在經歷蘇聯人在莫斯科的反攻之後已經傷筋動骨,且蘇聯在反攻之時出動的軍團依舊在莫斯科一線嚴陣以待。

二戰強大的德國為何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後就無力迴天了呢?

若德軍再次攻打莫斯科,莫過於去啃一根蘇聯人準備的“鐵骨頭”,從效率和產出比來說是極其不理智的。與此同時考慮到德軍在經過1年的戰鬥後,國內囤積的石油、金屬礦產已經陷入告急狀態。

務實的角度出發,應該向石油以及礦產資源豐富的高加索北麓、高加索北麓以及頓河下游流域、庫班河流域一線推進,找到德國可以把戰爭繼續打下的補給。

當時高加索北麓以及頓河下游流域、庫班河流域的土地是蘇聯在丟掉烏克蘭之後,最重要的礦產區、糧食產區,因而假如希特勒能將其拿下,不但自己的補給問題迎刃而解,蘇聯將陷入“缺衣少糧”的絕境。

但遺憾的是蘇聯人看出了希特勒的想法,在通往上述地區的樞紐城市斯大林格勒集結重兵防禦,試圖以此為支點構建起保護高加索北麓地區的防護層。

二戰強大的德國為何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後就無力迴天了呢?

歷史的結果告訴我們,這一次戰爭蘇聯人勝利了,在整場戰鬥之中德國人先後集結1040000人進行瘋狂的進攻,結果在付出841000人傷亡後大潰敗,他們的元帥弗里德里希·保盧斯在戰爭中被俘。

其領導的德軍第6集團軍殘部數十萬人全部投降,第6集團軍是直接接受希特勒指揮,由各部隊優秀士兵抽調構成,屬於希特勒“御林軍”的級別。

因而他們成編制的被俘,對於希特勒來說可謂晴天霹靂。招兵容易,但是培養一個精銳的老兵難啊!在之前的莫斯科戰役、列寧格勒戰役之中,德國人已經相繼付出了581900傷亡、390000傷亡。

搭配上這次斯大林格勒的841000傷亡,戰爭開打2年的時間裡德國人損失了1812900人的戰鬥力,而根據相關資料的披露,整個二戰中德軍兵力最多時,也僅有780萬人在作戰。

二戰強大的德國為何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後就無力迴天了呢?

20%的“戰損率”好比一個拳頭少了一個手指,表面上看依舊“有力”,實則已經內軟了。再而1942年的時間點太關鍵了,1941年末日本轟炸珍珠港,把美國拖入戰爭。

經過半年的工業機器全開,美國於1942年中期已經擁有干涉歐洲戰場的能力,所以當德軍受損,四處找補給之時,源源不斷的美國貨送到了蘇聯手中,此消彼長之下,德國又相對的弱了下去。

二戰中,彪悍的德軍,為何輸一場斯大林格勒會戰就“無力再戰”。這個“無力再戰”指的是蘇德實力之差越來越大,至於為何會越來越大,一方面確實是德國傷亡重。

但更重要的是蘇聯在美國的加持下快速恢復,德軍卻始終在找補給的路上,且隨著英美在西歐、北非聯合反攻,德軍捉襟見肘的兵力不得不雙線作戰,這樣一來蘇德戰場的兵力又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