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音樂泰斗【時白林】三次偶遇後結緣黃梅戲,終成一代音樂巨匠

中國黃梅戲“鐵三角”

(嚴鳳英、王少舫、時白林)之一的“黃梅戲創作泰斗”“戲曲音樂終身成就獎第一人”時白林老師系安徽蒙城人,雖已屆93歲高齡,但時老面色紅潤,精神矍鑠,十分健朗。

時白林老師1953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榮獲中國戲曲音樂學會“戲曲音樂終身貢獻獎”,2016年榮獲第12屆全國“德藝雙馨終身成就獎”。曾任中國戲曲音樂學會會長,安徽省音協副主席等要職。

戲曲音樂泰斗【時白林】三次偶遇後結緣黃梅戲,終成一代音樂巨匠

時白林老師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即是黃梅戲最著名的劇目《天仙配》,“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是黃梅戲被傳唱得最多的唱段,大街小巷幾乎人人會唱。

1958年底,黃梅戲電影《天仙配》僅中國大陸的觀眾就多達一億四千萬人次之多,創造了當時票房的最高紀錄;唱片發行量居全國第一。

也是在創作《天仙配》時,時白林老師結識了電影中扮演“四仙女”的黃梅戲演員丁俊美老師,兩人由此結為終身伴侶。

戲曲音樂泰斗【時白林】三次偶遇後結緣黃梅戲,終成一代音樂巨匠

1927年,時白林出生於安徽蒙城縣的一個農民家庭,少年時期,他就迷戀音樂。流傳於淮北地區的梆子、泗州戲、曲劇以及淮北平原高亢的民歌都令他痴迷不已。

1949年8月,他終於來到了可以充分發揮音樂才能的處所——皖北行署文工團。在這裡,他唱歌、拉二胡、演話劇,同時開始接觸西洋音樂,學拉小提琴,鑽研起樂理知識。

1951年,他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幹部專修班。在這所音樂藝術的殿堂中,時白林既得到了名師的指點,又系統學習了音樂理論與創作,打下了堅實的藝術創作基礎。在上海音樂學院,曾教過聶耳的小提琴老師王人藝對時白林說:“你的手部條件不適合拉小提琴,不如去學作曲。”時白林聽從老師的建議,開始了作曲生涯。在時白林的作曲人生中,時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的賀綠汀對他影響最大。

戲曲音樂泰斗【時白林】三次偶遇後結緣黃梅戲,終成一代音樂巨匠

時白林與黃梅戲結緣是在1954年,在這之前他與黃梅戲有過三次“偶遇”

第一次是1950年春,他隨皖北文工團到望江縣搞生產救災工作,路過安慶東鄉馬家窩子,曾觀看過修堤民工的黃梅戲演出。他曾回憶說:“由於語言的隔閡和從欣賞音樂的角度我未得到滿足,所以未等散場就離開了。粗獷、單調,是我對黃梅戲音樂的第一印象。”

第一次接觸,時白林和黃梅戲失之交臂

第二次是1952年秋天,隨安徽地方戲觀摩團到上海,嚴風英等演出了《打豬草》《藍橋汲水》等黃梅戲小戲,激起了上海文藝界的熱烈反響。當時時白林正在上海音樂學院學習,他也觀看了嚴風英等人的演出。他說:“整個的演出給人以清新淳樸、色彩濃郁的美感享受。”

此時,時白林對黃梅戲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次是1953年春節,合肥的和平劇場落成,在晚會上由申非伊和李樹鈞表演的黃梅戲《夫妻觀燈》,令他久久難以忘懷。

1954年秋天,時白林被調入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專門從事音樂創作,從此,他與黃梅戲結下了再也拆不散的情緣

戲曲音樂泰斗【時白林】三次偶遇後結緣黃梅戲,終成一代音樂巨匠

時白林:藝術重在創新,切忌重複自己。沒有文化自信,就談不上民族復興

傳統黃梅戲的配樂本來只有一把胡琴加把笛子,最多再加一把笙。後來,時白林首次把西洋樂器引入黃梅戲,並對黃梅戲的音樂進行了改編,這才有了今天黃梅戲那麼好聽的旋律。

《天仙配》中,他與王文治開始運用男女聲二重唱。在黃梅戲《江姐》中,時白林首次運用西洋歌劇的“主題音調貫串法”。就連幼時無意中學到的“孟姜女調”中的“正月裡來是新春”,也被時白林創造性地運用到了黃梅戲電影《孟姜女》中。

沒有創新的人,不會有出息。”時白林回憶說:“當初,我們把《天仙配》搬上銀幕時,採用了當時國際上非常流行的歌舞故事片形式,而非傳統的舞臺戲曲模式。不僅安徽人愛看,全國的觀眾乃至一些國際友人也都愛看。這就是創新帶來的成功。”“任何創新,都必須固守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這就是文化自信。沒有文化自信,就談不上民族復興。”

時白林認為,創新成功與否,最終要觀眾說了算,因為藝術最終是為觀眾服務的。每次排演新作品,時白林除了聽演員的意見,最願意到觀眾席中傾聽觀眾的聲音,為的就是看看觀眾是否滿意。

時白林對黃梅戲音樂的偉大貢獻,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創作出優美的唱腔,增強音樂表現力

在時白林參與黃梅戲音樂創作之初,黃梅戲的唱腔固然有著質樸的多士風味,但畢意比較簡陋。時白林以自己豐富的積累和音樂藝術修養,在繼承傳統唱腔的基礎上,將它們加以改造,使之更優美動聽。

這種改造往往是一兩個音符、節拍,或是一兩句唱腔,或是改動一下演唱形式,即有“點石成金”的藝術效應。如《天仙配》裡的“滿工對唱”,雖是傳統唱腔,但改為男女聲二重唱後,就成了膾炙人口的優美唱段。

戲曲音樂泰斗【時白林】三次偶遇後結緣黃梅戲,終成一代音樂巨匠

更為重要的是,時白林是根據劇本規定的生活情境和人物性格創制唱腔,出自他筆下的音樂,表現出情境的壓抑或明快、歡樂或憂傷,跳動著人物喜怒哀樂的內心情感,閃耀著人物剛柔善惡的性格光彩。

《女駙馬》中馮素珍繡樓獨嘆”的一段唱腔中“春風送暖到襄陽,西窗獨坐倍淒涼”,聽起來是那樣愁悶壓抑,而“忽聽李郎投親來”幾句又是那樣歡快,節奏一緩一促,把馮素珍的情緒表現得極為充分。

戲曲音樂泰斗【時白林】三次偶遇後結緣黃梅戲,終成一代音樂巨匠

再如《牛郎織女》中織女的“空守雲房無歲月”一段,以節拍緩慢的低音起調,織女沉悶、孤寂的心境通過音樂傳遞給聽眾、令人為之動容。《孟姜女》的“夢會”一段男女對唱,就具有夢幻中悲喜交融的動人魅力。時白林使音樂服從於人物的性格和命運,使唱腔擁有了藝術生命力。

其次,促進黃梅戲音樂的規範化,提高其綜合表現力

黃梅戲畢竟是戲曲形式的一種,而不是零散的歌曲清唱。在時白林參與黃梅戲音樂工作之初,它的唱腔不僅單調,演唱方式也有較大的隨意性,從綜合表現形式上看,它的伴奏樂器也較少。顯然,它與業已發展的其他劇種存在著差距,也阻礙著自身的發展。

在《春香傳》的音樂創作和排練中,時白林倡導在演出中實行全劇演唱定腔和伴奏定譜,從而取得了舞臺演唱和伴奏整齊和諧的藝術效果,使黃梅戲的音樂向規範化邁進了一大步。黃梅戲使用總譜和指揮即由此劇開始

與此同時,他還首次將大中小提琴、琵琶、揚琴、單簧管、雙簧管等西洋樂器和民族樂器引人伴奏樂隊,同時使用西洋音樂配器手法,使得伴奏音樂脫離了單調、簡陋階段,形成了多層次、立體化的藝術效果,黃梅戲音樂的綜合表現力也因此大為增強。

時白林的這些開拓性的努力,使黃梅戲在音樂藝術上形成了大劇種的雛形,為它後來迅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最後,不斷改革,銳意創新,推動黃梅戲音樂的發展

時白林把個人的創作和黃梅戲音樂的發展聯繫在一起,不斷地吸收新的創作營養來滋養自己的創作。《天仙配》中他與王文治等合作,創造性地運用了男女聲二重唱演唱“滿工對唱”。

戲曲音樂泰斗【時白林】三次偶遇後結緣黃梅戲,終成一代音樂巨匠

在《江姐》一劇中,他將西洋歌劇的“主題音調貫串法”用於黃梅戲音樂,為江姐定出主題音調,從前奏到落幕,不斷重複和變奏,抒情飽滿的“2562565”主題音調展現出共產黨員江姐的崇高革命情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4年,他為新編歷史劇《孟姜女》作曲,表現出更強的創新意識。“夢會”一段男女對唱,他將黃梅戲【對板】與【寬板】【仙腔】揉合在一起,予以重新編創,形成了融憂傷、夢幻、歡快多重情感和色彩於一體的富有詩意的唱段,舞臺演出和電臺播放後,立即傾倒了無數觀眾和聽眾。他還將民間長期流傳的民歌《孟姜女調》“正月裡來是新春”吸收到唱腔中,賦予其黃梅韻味,使觀眾於熟悉親切中受到感染。

時白林不僅在黃梅戲音樂創作上成就斐然,貢獻突出,在其他方面也多有開拓。他創作了50多首抒情歌曲,還擔任舞劇《劉海戲金蟾》的作曲,該劇在1955年全國民族音樂舞蹈會演中獲優秀演出獎並拍成電影。

他在吸收和繼承黃梅戲傳統唱腔的同時,注重整理和研究,編、著了《黃梅戲新腔選集》《黃梅戲新腔介紹》《黃梅戲音樂概論》等多種書籍、專著,系統總結了黃梅戲傳統和新編音樂唱腔,並撰寫《黃梅戲音樂改革漫議》等多篇研究論文。

時白林將自己的青春和才華全部貢獻給了黃梅戲音樂

1993年10月,由安徽省音樂協會、安徽省黃梅戲劇院以及他所在的安徽省藝術研究所等六家單位聯合舉辦了“時白林聲樂作品音樂會”。

2007年3月,由安徽省委宣傳部、安徽省文化廳、安徽省文聯聯合主辦的時白林先生從藝60年紀念活動在合肥舉行。活動期間還分別舉辦了時白林先生從藝60週年“黃梅戲音樂作品演唱會”和研討會

演唱會上,臺上臺下的演員和觀眾都對他的作品報以最熱烈的掌聲,這是時白林老師最為看重的,也是人們對他的音樂成就和偉大貢獻的最好的回答。

戲曲音樂泰斗【時白林】三次偶遇後結緣黃梅戲,終成一代音樂巨匠
戲曲音樂泰斗【時白林】三次偶遇後結緣黃梅戲,終成一代音樂巨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