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功成:創造人類社會新的制度文明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力的集中體現的重要判斷,得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的重要結論,並提煉出了“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在十三個方面的顯著優勢。這標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經過70年來的艱辛探索,已經以其卓越的發展成就宣告進入了目標十分明確、路徑日益清晰、各種制度不斷走向成熟的全面現代化發展階段。

縱觀世界,可以發現,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制度文明是對人類社會發展影響最深遠的文明,有什麼樣的社會制度就會有什麼樣的國家治理體系,有什麼樣的國家治理體系就會有什麼樣的國家治理能力。70年的長治久安和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綜合國力顯著提升、民生改善不斷飛躍的卓越成就,雄辯地證明了新中國確立的國體、政體和不斷髮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正確的,證明了將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並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正確的,證明了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具有顯著優勢的,從而也就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和人類發展進步方向的科學制度體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了民生保障制度的概念,並將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有機構成部分,明確要堅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是對人民嚮往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最新回應,也是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最佳維度。因為民生髮展是一個最能夠達成共識、最能夠產生共鳴的指標。如果民生保障不行、改善不足,人民會對國家失去信心,進而會懷疑國家制度選擇。因此,民生好壞往往決定著民心向背,民心向背往往決定著國運昌衰,這是古今中外的一條歷史公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生,並在不斷探索中形成了一整套與民生相關的制度安排,包括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制度、就業制度、收入分配製度、社會保障制度等,這些制度安排雖然在發展進程中出現過波折,但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造福全體人民為目標,終至引領著全國人民同步走向全面小康社會,並向更加美好的新時代邁進。中國70年來的民生髮展進程,就是一個從飢寒交迫走向美好生活的連續性進程。

中國特色的民生保障制度是為全體人民謀幸福的制度安排,它雖然還不完美,但其成就已經足以表明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有機構成部分所體現出來的優越性,中國民生髮展的質的飛躍正是其結出的豐碩成果。然而,這種巨大的發展成就並未能夠完全同步帶來對國家制度的自信,反而一度出現了一種崇尚甚至迷信西方制度、道路、理論、文化的傾向,這顯然是缺乏自我認同的表現。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即使物質財富積累更多,精神文明也可能陷入衰退,而一個沒有自信的民族不可能成為優秀的民族,一個缺乏自信的國家永遠也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強國。因此,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為堅持制度自信做出了最好的註解,它的科學性在於以新中國70年來發展的客觀事實為依據,首次全面地回應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識分歧,為我們全面認識、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優越性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指引,從而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當然,堅持制度自信並不等於固步自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過去70年間呈現出來的生命力與優越性,恰恰體現在能夠與時俱進地不斷完善與發展上。以民生領域為例,仍然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現象,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群體之間的差距仍然較大,養老、育幼、醫療等方面還存在著不少短板,這就要求在堅持現行制度的基本取向與目標定位等條件下儘快優化相關制度的結構及功能定位,不斷提升民生保障制度的科學性、公平性以及執行力,最終為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並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體現的正是這種堅持與鞏固、完善與發展、遵守與執行的科學精神。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能夠對人類發展做出的最卓越的貢獻,莫過於制度文明的貢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已經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給出了清晰的路線圖與時間表,並提出了具體要求與任務,只要舉國上下齊心協力,這張藍圖必定成為現實。一個有著近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通過自己的偉大實踐探索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及由此構成的國家治理體系的成熟與成功,將是人類發展進程中社會形態的全面昇華,它完全可以為人類社會發展貢獻出一系列新的制度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