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戲劇節上連番上演,但一個人的舞臺總是寂寞!界首扁擔戲面臨觀眾萎縮和傳承困難

11月3日晚,第七屆烏鎮戲劇節閉幕。為期10天的戲劇狂歡節裡,界首扁擔戲每天有至少兩場演出。看著自己傾心傳承的扁擔戲在世界舞臺上傳播,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朱允德累並快樂著。

年屆七旬的朱允德是界首扁擔戲的唯一傳承人,也是目前唯一仍在堅持表演的扁擔戲演員。隨著時代變遷,受眾銳減、後繼無人常常讓這個老藝人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

烏鎮戲劇節上連番上演,但一個人的舞臺總是寂寞!界首扁擔戲面臨觀眾萎縮和傳承困難

地方非遺

“一條扁擔細又長,小徐藝人唱戲忙,南演孫猴摘鮮桃,北演八戒迷女郎,東村鑼鼓雨點急,黑臉包拯坐大堂,西村鑼鼓響連天,特務黑夜進了莊,武松打虎山林中,猛虎死在景陽岡……”這段順口溜概括了界首扁擔戲的產生、發展及精彩內容。

扁擔戲又叫五指木偶戲,被譽為世界三大木偶劇種之一,是我國單人木偶戲中僅存的表演形式。大約在清末,扁擔戲由利辛縣藝人葛三傳入界首。早期,扁擔戲流行區域主要在朱允德所在的小徐村。作為皖北偏遠鄉村,當地交通不便,群眾生活窮困,為了生計,村民學會了耍猴、說唱藝術,經鑽研摸索,扁擔戲應運而生。第一代傳人朱惠賢通過不斷摸索和創新,逐漸形成了界首扁擔戲的獨特風格。

界首扁擔戲的道具非常簡單,一個箱子,一根扁擔。用扁擔把箱子挑到街口,豎起扁擔,扯開幔布把表演者和箱子圍起來,隨著“哐、哐”幾聲銅鑼響後,用扁擔和幔布支起來的一尺見方的戲臺上,幾個活靈活現的小木偶人身著綵衣、臉塗彩畫,唱唸做打,好不熱鬧。這就是扁擔戲最常見的表演形式。

“小人兒耍得很精彩,可我一點都不得閒。”朱允德說,扁擔戲跟黃梅戲還有其他戲曲都不一樣,小戲臺上的所有角色都是他一個人在操作,手指要套上木偶人,嘴裡要含銅篾哨,有時雙手還要敲鑼、拿話筒。

朱允德7歲學唱扁擔戲,60多年從未完全中斷。“作為一個地方表演形式,扁擔戲早期還曾走出去一段時間。”朱允德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高峰時期,村裡有二十多位青壯年男子挑起扁擔奔走四方。無論走到哪裡,只要銅鑼一敲,吆喝幾聲,人們就會紛紛跑出來觀看。1989年,朱允德還應邀參加了界首市為慶祝新中國成立40週年大型文藝匯演。

烏鎮戲劇節上連番上演,但一個人的舞臺總是寂寞!界首扁擔戲面臨觀眾萎縮和傳承困難

傳承困惑

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當地農民收入方式日趨多元,依靠外出闖蕩表演謀生的村民越來越少。

“新時代的農民工都到沿海城市打工了,還有一些人在家流轉土地發展現代農業,願意挑著扁擔四處闖蕩討生活的人越來越少。”朱允德分析說,沒有有效地走出去,界首扁擔戲這一地方表演形式的弊端日益顯現出來。

和其他不少地方劇種發展的歷程相似,沒有可觀的經濟收入,沒有與時俱進的傳播途徑,傳統的界首扁擔戲與其他一些劇種一樣,沒有逃過走向沒落的命運,已不再那麼受熱捧。尤其是近年來,年齡大的藝人演不動了,他們的子孫紛紛從事別的工作,又找不到其他的傳人,一條條扁擔被束之高閣。

朱允德不忍心扁擔戲就此沒落,於是在農忙之餘,他盡力參加各種場合的表演,祈求讓扁擔戲再回公眾視野,力所能及地傳承下去。

2010年,經多方努力,界首扁擔戲入選省級非遺名錄,朱允德也成為代表性傳承人。此後,他頻繁登上本地及省內外的大小舞臺,此次應邀赴烏鎮也是為了擴大扁擔戲的影響力。“一天至少表演兩場,都是我一個人獨立完成。”朱允德說,人老不以筋骨為能,多場表演下來,他感覺愈發吃力。

和皖北的很多非遺傳承人一樣,年齡漸大的朱允德也希望能有人傳承這項藝術。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家孫子,耳濡目染中,20來歲的小夥子已熟悉了扁擔戲的表演流程,但看著日趨沒落的戲種,他說啥也不願意堅守,到上海務工去了。

後來,界首當地也有喜歡錶演的年輕人投奔到他的名下,但真正堅持並且表演技藝不斷提升的傳承人幾乎沒有。

“只要有人想學,我會毫無保留地教他,讓這門技藝一直傳承下去。”朱允德對自己從事了一輩子的扁擔戲的傳承充滿困惑和期待。

烏鎮戲劇節上連番上演,但一個人的舞臺總是寂寞!界首扁擔戲面臨觀眾萎縮和傳承困難

觀眾萎縮

為了傳承扁擔戲,界首市相關部門和朱允德本人都做了不少努力。只要有合適的機會,他們就把扁擔戲推上舞臺,但是效果依然差強人意。

“我們現在更側重扁擔戲作為非遺項目的傳承保護工作,就是先把這些劇目保護下來,不要讓它們滅絕。但真要讓這些傳統劇目走向市場,還不現實,因為願意掏錢買票的人不多。”界首市文廣新體局相關人士表示。

市場的反應也能從觀看扁擔戲的受眾中看出來。拿著板凳圍觀的,多是上了歲數的老人,在娛樂多元化的時代,對於這些非遺大戲來說,如何培養新一代觀眾,是當務之急。

“留住年輕人並不容易,現在網絡發展太快,拿個手機就能看到想看的東西,很少有人願意坐在這裡看我表演了。”朱允德也意識到了受眾的萎縮,但卻感覺無可奈何:扁擔戲受眾的銳減是一個不可逆轉的事實。

面對受眾的萎縮,相關部門和專業人士都給出了應對之道,他們建議的共同之處就是要在堅守傳統劇目的基礎上,與時代接軌,創新表演形式,找準現代觀眾的頻道。

“不妨嘗試把地方非遺編進地方校本課程,普及知識,提升當地年輕人的興趣;創新傳播載體和方式,可以嘗試用抖音等新型傳播載體錄製傳播扁擔戲藝術;也可以和流行歌曲藝人聯袂演出等,擴大扁擔戲的影響力……”還有不少人士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建議都很好,但實施起來並非一朝一夕能完成。我從事扁擔戲表演60多年了,沒賺到啥錢,也沒掙到啥名聲,一輩子堅守,就是想將這項祖宗傳下來的技藝傳下去。”朱允德說,只要身體情況允許,他會一直為扁擔戲的傳播、傳承而出力。

記者 徐風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