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曹雪芹自稱只是《紅樓夢》的“披閱增刪者”?

宕曦



《紅樓夢》開篇楔子中寫道:

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

那麼曹雪芹真的只是增刪修改者嗎?原創者真的另有其人嗎?

我認為這得從《紅樓夢》最初的名字說起!

大家都知道《紅樓夢》是四大名著之首,自被改編成電視劇後更是家喻戶曉,但《紅樓夢》的另一個名字《石頭記》知道的人也許就不那麼多了,此名遠遠不及《紅樓夢》高、大、上!

作者為什麼會給這本超級鉅著起這樣一個簡單、通俗、樸素的名字呢?

只因為它原本就是一個關於“無才補天具有靈性”地石頭的故事,說白了《紅樓夢》它就是一本神話小說……

當初女媧娘娘煉石補天之後,獨獨留下這塊石頭沒有用,被廢棄於大荒山青埂峰下!這塊石頭它傷心啊!為什麼別的石頭都有補天的大用處,而自己該受的罪都受了,並不比其它石頭差多少,怎麼就偏偏被淘汰了呢?

於是這塊石頭日日羞慚自哀自嘆,可巧被兩位好心的神仙遇到了!兩位神仙大發慈悲將它帶入紅塵之中,讓它去體驗那人世間的富貴溫柔、悲歡離合和愛恨情仇,最終這塊石頭大徹大悟後,又重被這兩位神仙帶回到了初始地——青埂峰下!

殊不知這塊石頭是一個微型的“相機”,它將自己多年的紅塵經歷一一刻錄在了身上,又題了一首詩:

無材可去補蒼天,

枉入紅塵若許年。

此係身前身後事,

倩誰記去作奇傳?

原來石頭心中另有一番痴意,自認為紅塵中的那番往事是特殊的,久久忘不掉那閨閣之事,日日盼著有人能將自己的經歷抄錄下來流傳人間!

千年等一回,那個它期盼的貴人終於出現了!

他就是空空道人!這個尋仙問道的高人路過此處發現了它,並將它身上刻錄的故事從頭至尾細細看了一遍!

但這個空空道人覺的不過是些閨閣中瑣碎之事,恐無幾人喜歡看,就不太願意抄錄下來!可是卻經不住石頭的長篇大論自吹自擂,空空道人動心了,他將石頭的故事一字不漏的抄錄了下來!

於是這本天書,《石頭記》誕生了!

讀到這裡,問題來了:

空空道人是作者嗎?

顯然不是,他只是小說中近似神仙的的人物而已,充其量只是個抄錄者!

那麼,這塊無才補天的石頭呢?它是不是作者?


那就要重讀凡例中作者的一番話:

作者自雲:“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推了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於我之上。何堂堂之鬚眉,誠不若彼一干裙釵?受氣清濁,本無男女之別。實愧則有餘、悔則無益之大無可奈何之日也。當此時則自欲將已往所賴上賴天恩、下承祖德,錦衣紈絝之時、飫甘饜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負師兄規訓之德,已至今日一事無成、半生潦倒之罪,編述一記,以告普天下人。雖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閨閣中本自歷歷有人,萬不可因我不肖,則一併使其泯滅也。雖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繩床,其風晨月夕,階柳庭花,亦未有傷於我之襟懷筆墨者。何為不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來,以悅人之耳目哉?

原來作者就是這塊石頭的化身,石頭的故事就是作者自己前半生的事!

那這自稱石頭的人是誰呢?

書中未表,我們暫且將這問題放在這裡,繼續讀下去。

空空道人把這本天書《石頭記》傳到那兒去了呢?

至吳玉峰題曰《紅樓夢》。

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鑑》。

原來他將《石頭記》傳給了吳玉峰、孔梅溪這兩個人,這兩個人的身份被後世之人探了又探,重名重姓的多了去了,不知究竟是誰,我們暫且不提,他們兩人將《石頭記》的名字變為《紅樓夢》《風月寶鑑》,然後繼續流傳下去,最終到了曹雪芹手中:

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


這個曹雪芹真有意思,他將這本天書視若珍寶,用十年的時光去二次創作,大功告成後另取了一個名字叫《金陵十二釵》!

問題來了,按書中所描述的說法,那麼曹雪芹辛辛苦苦創作的《金陵十二釵》去了那兒?怎麼流傳下來的書就變成了《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了呢?並且怎麼就成了一本無尾的殘書了呢?

我們再往下看:

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

原來是這個叫脂硯齋的傢伙做的手腳!這個人究竟是誰?他憑什麼將曹雪芹辛辛苦苦創作的《金陵十二釵》改名字呢?

我們再往下看:

曹雪芹並題一絕雲: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餘常哭芹,淚亦待盡。每思覓青埂峰再問石兄,奈不遇癩頭和尚何!悵悵!今而後惟願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書何幸,餘二人亦大快遂心於九泉矣。甲午八月淚筆。】

原來這個脂硯齋是曹雪芹最親密的朋友,也是《石頭記》的知情者,劇透者!

這段脂批透露出很多事情:

一,書未成而曹雪芹逝去

二,此書是曹雪芹哭成的

三,曹雪芹就是書中的“石兄”化身(只有是自己經歷的事情才會哭成此書!芹死後,脂硯齋因為想念他,沉迷於書中,欲去青埂峰下找尋他,可是沒有癩頭和尚的指引,哪兒去尋青埂峰?)

四,曹雪芹就是天書《石頭記》的原創者石兄

顯而易見,脂硯齋告訴我們這個曹雪芹就是那個“無才補天的石頭”的化身,《石頭記》的原創作者,並非增刪者!

所以曹雪芹才敢說《紅樓夢》:滿紙荒唐言。

所以《紅樓夢》才未完

那麼有人要反駁我的推論,這麼說:

脂評本是後世之人偽造的,《紅樓夢》本就是完完整整的百二十回!沒有高鶚所續這一說。

本人也不與你爭論,只想問你幾個簡單的問題:

一,今之人誰能洞悉作者的寫作意圖,誰能知曉秦可卿淫喪天香樓改為病死的真像?

二,為什麼後四十回與前八十回文采、文風判若兩人,相差天地?

三,後四十回中心心念念愛著林妹妹的怡紅公子怎就變了一個人?

四,從不勸賈寶玉讀書考取功名的林妹妹怎就變了一個人?

五,疼愛林黛玉的賈母怎又變了一個人,公然不顧林黛玉的死活?

六,巧舌如簧,時常拿寶黛之事開玩笑的王熙鳳又去了哪兒?

若你不能回答清楚這幾個問題,那我就要繼續自己的論證!

曹雪芹明明是作者,為什麼《紅樓夢》楔子中要說他是增刪修改者呢?

我認為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為了鍥合楔子中關於天書的說法,既然是天書,就只能讓人去修改增刪了!

二,為了營造一種神秘、模糊、虛虛實實的氣氛。

三,為了逃避以後可能會有的文字獄。


明月照紅樓


我想這是最後定稿人“脂硯齋”寫的一句心裡話或者說是實話,也可能是曹雪芹寫的大實話。也有另一種可能,少於十年但接近十年或多於十年不止十年。可以肯定的是,曹雪芹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啊。

另外,書中提到孔梅溪“題曰”《風月寶鑑》,可在有的本子上是孔梅溪“曰《風月寶鑑》”。一字之差,意思迥異,大有文章。如果是“曰”,那麼說明《風月寶鑑》這一書名,早已經存在。

《關山月.秦觀懷古》

梅村觀復憶繁華

鶴舞白沙芍藥花

鹿樵生唱長生殿

桃花扇底雪芹藏

齋壇柔碎蕊萬朵

脂硯齋傳墨流香

寶琴仙緣迷津點

滄海桑田落日圓

注:《紅樓夢》一芹一脂

注:緣起祭明(出則既明 出處既明 緣起既明,不同版本前兩字有出入。)


三月樂雨


一、《紅樓夢序》及《紅樓夢》"出則"說明

《紅樓夢》的作者是誰,在程甲本《紅樓夢序》中是這樣記錄的:《紅樓夢》小說本名《石頭記》,作者相傳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唯書內記雪芹曹先生刪改數過。

《紅樓夢》開卷第一回"出則"末尾,談到空空道人從青埂峰下把《石頭記》從頭到尾抄回來,他自己也改名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

《紅樓夢索隱》:意者此書但經曹雪芹修改,當初創者另自有人。

二、分析

從上面幾段資料,我們可以看出,《紅樓夢》的原作者是誰,並沒有交代。

有人認為是曹雪芹為避文字獄而用的障眼法,但按清朝文字獄情形,不單是作者,連作品的寫序者、刻印者、收藏者等都要牽累的。他的所謂的"修改"、"增刪"肯定是免不了罪責的。因此曹雪芹的障眼法遮掩一說是說不通的。

三、結論

據資料,乾隆時,乃至整個清朝都有人認為《紅樓夢》的作者另有他人,持反對意見者從未對這個看法作出過解釋。憑現有資料證據要確鑿考證出原作者,絕非易事。

由今天看來,即使曹雪芹做的只是"修改"、"增刪"的工作,原稿的面貌已無從知曉。但從他"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記載,可知他的這項工作的艱辛程度。因為書中已融進了曹雪芹的思想和靈魂。所以,把曹雪芹當成作品的實際作者是當之無愧的。

"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曹雪芹與《紅樓夢》已融為一體。


青山紅豆心



曹雪芹被裁定為《紅樓夢》的最終作者,是經過了嚴謹而縝密的科學探佚的結果,並非是空穴來風的不實之詞,是有事實根據為支撐的。

曹雪芹在開篇第一回中,就列出了幾個看似和《紅樓夢》淵源深厚的人物,還舉出例子說出他們的名姓,就是希望藉助時代俊彥以助威勢,比如孔梅溪,比如空空道人,以及後來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吳梅村等等,都讓這部書增加了若許看點,也設下了諸多伏筆,使得其書大正其光,大放異彩。

凡是從事文學創作的人都應該知道,一部書稿從構想到完成,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可長可短,有的只是那麼幾天時間,或興致上來秉筆疾書,點燈熬油的連軸轉,熬得像個烏眼雞;也有的窮盡畢生,可謂是費盡了洪荒之力,曹雪芹無疑屬於後者。

一部書用了十年時間,從立稿到刪節完成,其實是一項艱鉅的浩繁工程。其間有多少酸辛和苦累唯有作者自知。正像作者自家所描摹的那樣——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書中言及的披閱十載、增刪五次不過是作者的自我概述,是一個大概所指,並不是具體的數目和時間,是要說明其書的成書實在不易。而要將一部長篇鉅製寫得如此絲絲入扣不落窠臼,情節銜接如此流暢順達,寓意宏旨如此深厚渾然,文字表達如此跌宕起伏精光四射,沒有十年以上的功夫根本做不到。也就難怪很多著名的大作家畢生只是一部手稿,更別說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一部長篇小說了。



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啟示我們,一部書稿畢竟是作者的心血凝結,需要我們真心對待,而不是像現在的一些所謂作家們那樣,一年可以寫出幾部書稿,總是光怪陸離,夾槍帶棒,甚至前言不搭後語,風馬牛不相及。

作者說自己沿循之前的思路披閱增刪,只不過是想說明寫作這件事對每一個作者的不易,是一種文學借越手法,以凸顯文稿的文化涵意和文學價值,完全就是在用心血煎熬泡製這樣的文學鉅著。

一部作品,總是作者通過或事實或杜撰,來表達心中感念,需要人物設定來完成宏闊的構圖和曲意的遞延,達布心聲,剖白內核。所謂借他荒唐言,傳我心腹事,如是而已。

被譽為詩奴的賈島,應該是深有體會,他曾經為了推敲二字而驚了韓御史的大駕,更吟出了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感喟。

這裡借用老賈的另一首詩結束此篇——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來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龍吟148119260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小說的第一章看起。

如在開首,作者就已經說明了,這本書叫做《石頭記》,故事是假託那個投胎到人間歷練的補天石所成的。所以在第一章的文末,作者為了將這個故事編的圓全,其中就提到了


從此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為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鑑》。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並題一絕雲: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其實我們可以知道文中的空空道人,肯定是作者杜撰的角色,而古代小說和現代小說是不一樣的,作者是沒有稿費的,而且某人要是寫小說出名,那對於他的仕途也是沒有幫助的。為此古代人是不屑於冒用他人的名頭的。尤其是這部書,雖然它大旨談情,實際上它也無情的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種種弊端,尤其是其中戴權賣官,賈雨村判斷葫蘆案,鳳姐包攬訟司等。

這些事雖然是小說中的故事,然而卻直指了封建官吏的腐朽貪狠,這在那個時代是為當權者所不容的。尤其清朝入關之後,大興文字獄,此書也曾一度被統治者禁燬,所以不單是他人不敢冒認此書,就是此書的真作者也是非常危險的,為此作者在文章一開首就表明了這部書是虛構的。並且提醒看書人,看書不僅要看正面,更需要思想其中隱藏的反語。



這樣,既然這部書實際隱藏著對於封建統治者不利的信息,作為作者,他也是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尤其是既然書本假託是石頭所寫,他自然就只能說自己是一個“批閱增刪者了”。但是如果我們想想真正的批閱增刪者如高鶚程偉元,他們也只敢修動其中的錯誤字句,補訂修正一些句子。他們又怎敢像曹雪芹這樣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呢?我們只能說這是作者的自謙語罷了。


荷唯洛之戀


故弄懸虛,增加可讀性。披閱增刪是有的,“文章不厭百遍改”,越改越好,十年五次應是大概數,或許還多?

華夏重書十四經,

三千佛眾顯玄靈。

秦人舊舍藏深意,

曲徑通幽隱苦衷。

憤世精神存善美,

動心肝膽夢樓紅。

芹風從此百年暢,

一把辛酸向碧空。



用戶58435540336陽城


說曹雪芹是披閱增刪者的人不是曹雪芹自己而是脂硯齋,批閱的意思是翻閱參照,曹雪芹翻閱參照的書是脂硯齋初評石頭記,在曹雪芹修改完之後脂硯齋題名為再評石頭記,在初評石頭記之前這本書叫石頭記。石頭記的作者是誰從古至今沒人知道,脂硯齋知道卻不說,大概是作者不讓脂硯齋透露,在初稿之後脂硯齋曾評過一次,曹雪芹是在脂硯齋評的基礎上進行的修改,之後才有脂硯齋的再評,既然有再評就一定有初評,仍用石頭記的意思是曹雪芹修改之前書名就叫石頭記,所以是再評所以是仍用。從脂批上看,除了石頭記的書名以外,情僧錄實際上是初評石頭記,重評石頭記都是脂硯齋題的名,風月寶鑑是脂硯齋讓保留的書名,金陵十二釵是脂硯齋不同意使用的書名,所以說真正的書主是脂硯齋,如果曹雪芹是真正的作者那麼書名應該叫金陵十二釵,可惜曹雪芹沒有決定權。全書的第一大段如果非要說是曹雪芹寫的,那也是在脂硯齋的授意下寫的。


增慕


既然要避文字獄,這個名字便一定是假的,把此曹雪芹定為紅樓夢的作者,是胡適考證一派“大膽假設”的結果,他們對書中所寫的曹雪芹只不過就是一個批閱增刪者,持集體失明的態度,但是,他們有四大護身法寶:大概、可能、也許、存疑。存疑是他們對待自身漏洞和質疑的自認為最有效的武器,然後便相信自己沒有疑。對待挑戰的態度,就是高懸免戰牌。去年所謂的吳氏紅學如此挑戰,並沒有誰出來就其論點論據進行任何形式的論述,然後便說人家的大廈倒了,一副摘桃子的面孔,今年,所謂的寶璽學又是踢館又是約戰,也沒見有誰出來,難道是義不正所以辭難嚴?現在,那個人的行為戛然而止了,很讓人懷疑這背後是不是有什麼貓膩?

由胡紅考假設出來這麼一個作者以後,許多人看到了便宜,正所謂“南人多狡”,最近,冒出一群作者來,形成明遺著說和小清宗室著說兩大陣營。一部書的作者能即是彼又是此嗎?真正的作者只能有一個人,那麼是誰在造假?還是見到彼之假以後,為了附會自己的看法,也來以假為真?

一部紅樓夢,引無數亂象出來,難道還不能引起人們高度重視?文學作品的解讀,如果沒有正確的文學觀,首先是為誰服務這個問題,有人把紅樓夢當成謀取名利的工具,為了一己之私,連事實都不顧了,這能說是正確的治學方法嗎?

應樹立科學的考證與索隱觀。由文本這個事實出發,而不從自己的主觀臆測出發,文學作品難道就是可以任意想象的陣地?

把批閱增刪者當成作者是集體失明造成的,造成的後果也是嚴重的。


脂硯正堂


這就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時有還無。曹公明明說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這不是創作是什麼?如果是別人的作品,他可以披閱,但無權增刪,而且有五次之多;纂目錄,分章回,也是作者的任務和權利,是不可能由別人代勞的。曹公自己也說,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十年血淚之產品,怎麼能是照抄別人的東西呢?至於曹公為什麼承認自己是增刪者,情況可能就複雜了。因為他在書中不僅寫了官場的黑暗,腐敗和兇險,寫了水旱不收,鼠盜蜂起,搶田奪地,民不安生。而且隱隱約約寫出了皇家的深不可測與翻臉無情。這些內容不但不會通過上層的允許,恐怕連作者性命難保。所以他只好編造謊言,把故事翻轉到幾世幾劫之前,叫做無朝代年紀可考,並且用神話故事掩蓋真相。把故事的本源說成是一塊石頭的經歷,是由空空道人從石頭上抄來的。曹公所說的披閱和增刪,就是披閱增刪空空道人從石頭上抄來的故事。很顯然,空空道人是虛幻的,而石頭就是作者本人。再者,作者在文本中傾注大量的感情,寫出對自己大家族往日輝煌的回憶與念戀,並透露出對皇家的憤怒與不滿,這在當時是大逆不道之罪,處十惡不赦之首,所以曹公也不得不隱瞞自己,把作者說得撲朔迷離,以假亂真。另外,當時小說並非像現在這樣吃香,只是文化人茶餘飯後的談資,也沒有什麼稿費之類,也沒有著作權之爭,所以直到今天,還有不少人否認曹公活著作權,但是拿出真正的有力證據的還沒有,只是一些臆猜罷了。


陳老師224723857


關於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究竟是誰這個問題,其實在這本書以“手抄本”的形式面世以來,就有著很激烈的爭論。

任何一件事情,一旦有了爭論,那至少說明爭論雙方所持的觀點和立場都沒有足以支持證據。

但是相對於一口咬定曹雪芹就是《紅樓夢》的“唯一作者”的觀點,儘管氣勢不小,但依然是沒有足以服眾的證據——僅僅是大膽猜測,並沒有充分論證。到目前為止所有的關於曹雪芹就是《紅樓夢》的唯一作者(後四十回狗尾續貂說也是一樣)的論據,都是可以找到很多的“硬傷”。

“紅學會”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極其特殊的存在,大幾十年的時間,都是在做遊戲般的猜測各種可能性,但唯獨就是無法拿出作者究竟是誰的“板上釘釘”的證據。

其實可以確定的,或者說正反方都認同的就是作者親自白紙黑字的寫下的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然後命名為《金陵十二釵》。

但這個曹雪芹究竟是誰?是確有其人還是和那個“脂硯齋”一樣僅僅也就是一個筆名,其實並沒有確切的結論,或者說包括胡適和俞伯平在內的所謂“大師”或者“大家”所表達的僅僅是“強烈的願望”而已。

至少說曹雪芹是曹寅的後代這個結論是有極大的爭論的。

縱觀整個《紅樓夢》關於作者的姓名和身份沒有一個明確的交代,甚至可以認為是沒做交代,反而是特意用了一個章回來交代這部小說的“來龍去脈”——當然這個來龍去脈肯定是“虛構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紅樓夢》之前,這部小說至少是經歷了從《石頭記》到《情僧錄》再到《金陵十二釵》這麼一個過程,而《石頭記》則是“原著或者源頭”。

從《石頭記》到《金陵十二釵》應該是那個叫做“曹雪芹”的人的功勞,這一點書中寫得很清楚,而那個被他披閱增刪的《石頭記》也就面目全非,成了《金陵十二釵》。

《紅樓夢》這個書名,和曹雪芹之間的關係究竟有多大,也是見仁見智的事 ,畢竟程偉元高鶚是最終的整理者之一,而後四十回是不是高鶚所做也是一筆糊塗賬。

我個人認為,僅僅就《紅樓夢》這部小說的作者的本意來講,書中所涉及的姓名應該不會是“真名”,我們很難理解全書僅僅就有這個“披閱者”一個人是“真材實料”而旁邊看熱鬧起鬨的(脂硯齋)卻是打死也不敢報出自己的“真姓大名”。

這不符合邏輯。即使是把自己隱藏成“披閱者”,也顯得“欲蓋彌彰”。

看來,《紅樓夢》的作者是鐵了心要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的。

這種隱藏和“文字獄”有一定的關係,很多人也是這樣認為,但事實上《紅樓夢》最終並未遭到封禁,說明這部小說本質上沒有犯多大的忌諱。

作為一種猜測,我本人倒是覺得《紅樓夢》的作者似乎是沒有勇氣公開自己的身份,畢竟從“烈火烹油,繁花似錦”到“家破人亡”不是一個值得誇耀的事情,而作者本人的破落至少是讓自己蒙羞,哪好意思公開招搖呢?

暫且不去糾結這個第一作者究竟是誰(其實已經無法考證),但是那個叫“曹雪芹”的人,應該是對《石頭記》(《情僧錄》)進行了實實在在的“再創作”的第二作者(《金陵十二釵》的作者)。他的“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實際上就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

事實上,即使曹雪芹是曹寅的後代這件事是真的,《紅樓夢》裡的那些場面和諸多的生活細節,乃至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以十二歲就開始破落的曹雪芹來講,似乎是“瞎編不出來的”,曹家的勢力再大,也不會有“皇家氣派”。而四大家族之間的複雜關係,也不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能夠看得如此透徹。

最重要的,其實是關於“情”。我們很難相信,曹雪芹(假如他是曹寅的後代的話),一個十幾歲的少年,會是“情聖”般的存在,而那個大觀園就像是養著一幫“待選的美女”。

對於《紅樓夢》這部迄今為止獨一無二的不朽的文學鉅著,其核心的價值,應該是它卓越的文學性和深刻的思想性,以及它的“封建社會百科全書”的知識性。至於作者是誰,故事是真是假並不是一定要“窮極追究”,用幾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時間,花費驚人的人力物力去“考究”一個意義不大的“醉著身份”,推論一個小說人物的“歷史原型”,挖掘故事情節的“歷史真相”,究竟有多大的意義呢?對於讀《紅樓夢》這部書又有多大的幫助呢?

還是靜下心來,細細的品味《紅樓夢》本身的文學營養和精神境界更靠譜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