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地三鮮”其實是一家人?

在植物的各個“科”(西文直譯是“家族”)中,茄科(Solanaceae

)是一個傳奇的家族。這個家族裡有剛被中國官方認定為“第四主糧”的馬鈴薯(土豆);有茄子、菜椒(辣椒的品種)這樣的食果蔬菜;有龍葵、少花龍葵(在海南等地叫“白花菜”)這樣的食葉蔬菜;有辣椒、枸杞這樣的調料;有香瓜茄(人參果)、酸漿這樣的水果;更有番茄(西紅柿)這樣的身兼多職的全能作物,其大果品種可作蔬菜,小果品種可作水果,種子還可以榨油。

什么?“地三鲜”其实是一家人?

茄科家族是餐桌上的常客 | msu.edu

如果要在植物裡面找一個科,人類只吃這個科的成員就可以滿足多種營養需求,那茄科肯定是最佳候選者之一。茄科還盛產各種觀賞植物,最常見的有矮牽牛、珊瑚豆、鴛鴦茉莉、夜香樹、舞春花、蛾蝶花等,它們以多姿多彩的美貌點綴了我們的生活。

不僅如此,茄科還有黑暗的一面:菸草是全球產量最大的有害嗜好品,人類在意識到它造成的嚴重健康危害之後,至今仍然深陷在禁菸的苦戰之中。洋金花、茄參、天仙子(莨菪)、顛茄更是著名的有毒植物(因此也是藥用植物),有的甚至可以致人死地,也由此激發了民間很多陰森的傳說和神話的靈感。

然而,在上面提到的這些茄科作物中,大多數都並非起源於中國。特別是辣椒、洋金花、茄子、番茄、馬鈴薯、菸草這幾個種,雖然都有人說過是中國原產,但現在一般認為都應該是後來傳入。只不過,這些爭論水平不一,我們就來逐個討論。

洋金花起源之謎:

一場文獻學辯論

和菊科一樣,茄科起源於南美洲,並不斷向周邊擴散。有學者通過分子研究,發現茄科至少可以分成19個“宗支”,其中有16支在南美洲有分佈,在這16支中又有13支在中北美洲也有分佈,說明茄科在歷史上曾經多次成功地從南美洲向北傳播。

什么?“地三鲜”其实是一家人?

南美是茄科的發源地 | funtravel.co.nz

不僅如此,在哥倫布到達美洲之前,新大陸的茄科植物還至少向舊世界擴散了十幾次,光是茄屬(Solanum)這個包含1500種左右的超級大屬就至少擴散了4次。而且,茄科植物從美洲向外擴散有東西兩個方向,既可以向東到達非洲和亞歐大陸,又可以向西到達夏威夷和澳洲,真可謂是善於移民的家族。

茄科之所以特別擅長遠距離傳播,是因為它們的果實要麼肉質多汁,可以被鳥類吃下;要麼帶有鉤刺或黏液,可以附著在鳥類身體外面。隨著鳥類的遷徙,茄科植物也就輕鬆地把種子傳播到了遠方儘管如此,茄科植物卻不像菊科植物那樣善於適應環境,它們到了異國他鄉,往往還是眷戀故鄉的生境,喜旱的仍然喜旱,喜熱的仍然喜熱。所以,雖然茄科在舊世界分佈比較廣泛,種類相對來說卻不算太多[1]。一些原先認為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經擴散到舊世界的種屬,經研究之後卻發現很有可能在哥倫布時代之後才走出美洲。著名藥用植物洋金花(Datura metel)就是其一。

洋金花屬於曼陀羅屬(Datura),過去很長時間,學界都認為洋金花是曼陀羅屬的舊世界種,而且早就在印度、阿拉伯等地方被當成藥材使用了;甚至還有很多人認為早在公元1世紀的古羅馬本草學家迪俄斯科裡德斯(Dioscorides)的《本草》一書中就記載了洋金花。

什么?“地三鲜”其实是一家人?

茄科家族中著名的藥用植物——洋金花 | wikipedia.org

然而在1991年,兩位澳大利亞分類學家西蒙(David E. Symon)和海吉(Laurie Haegi)卻通過分析表明,整個曼陀羅屬都是美洲原產的植物

,它們只不過在“地理大發現”之後不久就傳入舊世界,迅速成為歸化植物罷了。在此之前,歐亞古籍中一切疑似這種植物的記載都是錯誤鑑定,本來應該是其他植物[2]。後來,幾位墨西哥學者從分子角度研究了洋金花的起源,發現它很可能是由中南美洲的野生植物毛曼陀羅Datura innoxia)栽培馴化而成,進一步支持了曼陀羅屬原產美洲的說法[3]。

然而,這種斷然的結論不可避免地會引發其他學者的不滿。有一位印度學者和一位約旦的阿拉伯學者就質疑西蒙和海吉文獻看得太少,中世紀的阿拉伯文獻只看過伊本•西拿(Ibn Sīnā,拉丁名叫“阿維森納”Avicenna)著作的拉丁譯文,至於南亞文獻和東亞文獻則壓根沒有看過。這兩位亞洲學者認為:“兩位作者在這方面的研究如此有限,這必然會隨之使他們……結論的牢靠程度也有限。”接著,他們羅列了許多證據,表明阿拉伯和南亞的文獻中確實有些記載指的是洋金花無疑[4]。因此,他們並不否認洋金花原產美洲,只是認為早在公元后第一個千年就傳入亞洲了。

什么?“地三鲜”其实是一家人?

有亞洲學者認為南亞古神像頭上裝飾的花為洋金花 | Geeta, 2008

我不懂阿拉伯語,也不懂梵語,無法判斷他們的考證是否可靠。我相信植物學界的很多學者(特別是歐美學者)也是如此,難怪他們並沒有正面駁斥這篇文章,只是習慣性地不相信這種純文獻考證得來的結論。茄科分類專家奧爾姆斯泰德(Richard G. Olmstead)在2008年的一篇論文中就說得很直白:“儘管曼陀羅屬在亞洲有一些早期記載,南亞的一些前哥倫布時代文獻的註釋版本也有它的記錄,但是曼陀羅族很可能是個在後歐洲接觸時代早期傳入亞洲的新世界類群。”[5]老實說,我覺得這樣的態度,對辛辛苦苦做文獻研究的學者來說,未免有些不公平。

當然,我自己研究“東亞文獻”中的中文文獻時,確實發現在哥倫布時代之前,並沒有洋金花的可靠記載。比如在宋代雖然已經有了“曼陀羅”一名,但其中只有南宋學者周去非的《嶺外代答》提供了比較詳細的描述:“廣西曼陀羅花,遍生原野,大葉白花,結實如茄子,而遍生小刺,乃藥人草也。盜賊採幹而末之,以置人飲食,使之醉悶,則挈篋而趨。”又是“大葉”,又是“白花”,又有遍生小刺的果實,又能讓人吃下後昏醉,確實很像洋金花,但鑑定為茄屬的毛茄(

Solanum lasiocarpum)也未嘗不可。

直到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其中提到的“曼陀羅花”才能比較肯定是指洋金花,而這部著作的成書年代顯然已經晚於哥倫布返航的1493年了。因為這種詮釋的不確定性,植物學家對純文獻考證採取漠視態度,看來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至於今天植物學上所說的“曼陀羅”,指的又不是洋金花,而是同屬另一種原產墨西哥的一年生植物(Datura stramonium)了。

什么?“地三鲜”其实是一家人?

今天植物學上所說的“曼陀羅”(Datura stramonium)| wikipedia.org

至於有人用東漢末年的神醫華佗為例,說那時候中國人就用洋金花入藥,做成麻醉劑“麻沸散”,就更不足信了。且不說“麻沸散”的成分史無明文,史學大師陳寅恪在1930年就發表論文《三國志曹衝華佗傳與佛教故事》,指出神醫華佗的故事只不過是附會到一個叫華旉的中國人身上的佛教神話。當然,這是一個比考證“曼陀羅”還大的巨坑,這裡就不展開了。

茄子:又一場“中印戰爭”

就像印度學者和阿拉伯學者在用歷史文獻爭論洋金花傳入亞洲的時間一樣,中國學者也在用歷史文獻爭論茄子(Solanum melongena)的馴化地。

什么?“地三鲜”其实是一家人?

茄子的第一馴化地到底是中國還是印度仍然存在爭議 | alexandersmkt.com

茄子的起源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就像水稻一樣,南亞、東南亞和中國都曾被說成茄子的起源地。然而,因為印度學者很早就梳理過南亞古代文獻,發現早在公元前3世紀的梵文典籍中就有茄子的記載,所以一直以來最流行的說法是,茄子是在印度馴化的。這一回,輪到中國學者不同意了:若論古代傳世文獻的豐富程度,中國毫無疑問是第一,而且在版本和編年上更可靠。如果連中國文獻都沒研究過,又怎麼敢斷言茄子一定是印度起源呢!

中科院植物所的文獻學家王錦秀就發現,如果把中國古籍中有關茄子的記載都摘錄出來,並且按年代順序排列,就可以展示出一條清晰的馴化歷程。在中國傳世典籍中,最早記載茄子的是西漢末年王褒的《僮約》

這是一篇滑稽的文字,講述了成都的一個傲嬌僕人拒絕給主人的客人打水,客人一怒之下把他買了下來,然後當場制定了極為嚴苛的行為守則,終於殺了這位傲僕的威風。這篇契約要求僕人在春分時節幹一大堆農活,包括“落桑皮棕,種瓜作瓠,別茄披蔥”,也就是說,要給桑樹剪枝、要剝取棕櫚纖維、要種甜瓜和瓠子,還要把茄子和蔥分別種到各自的地裡。

《僮約》中有明確的年代——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這不但讓中國的茄子栽培史長達2000多年,甚至都可以讓今人能精確地在2042年慶祝茄子栽培兩千一百週年了!不僅如此,稍晚於王褒的揚雄在《蜀都賦》中也說成都人“盛冬育筍,舊菜增伽”,其中的“伽”也是茄子,更可證明茄子在西漢的成都地區就是常見蔬菜。

什么?“地三鲜”其实是一家人?

成都人民可能在西漢就吃上茄子了 | pexels

西漢之後,西晉嵇含《南方草木狀》、南朝沈約的《行園詩》和北齊賈思勰《齊民要術》也都提到了茄子,而且

這些記載粗略勾畫出了茄子從嶺南地區北傳長江流域、再傳黃河流域的輪廓。不僅如此,在《齊民要術》之後,從歷代有關茄子的圖文記錄又可以清楚地看出茄子由小到大、由圓到長、由苦澀到香甜的馴化過程,而這在印度古代文獻中是找不到的。考慮到在中國也發現了類似栽培茄子的野生植物,那就不能排除茄子在中國馴化後才反傳印度的可能性[6]。

毫無疑問,王錦秀的研究表明中國人在茄子的馴化上的確出了很大力氣。但是,這和茄子原產印度的觀點也不矛盾。完全可能是這樣的情況:茄子先在印度馴化出又小又圓、仍帶苦澀的原始類型,再傳入中國,得到中國人的進一步馴化,其中部分植株在南方逸為野生。

而且,中國古籍中對茄子的記載也並非無可爭議。《僮約》中的“茄”字,在其他版本中又寫作“茹”“落”“薤”等,究竟哪一個正確很難斷定。即使這個字是“茄”,而且和《蜀都賦》中的“伽”可以相互印證,還有一個問題:先秦時代並沒有“伽(茄)”(ga,相當於普通話的qié)這個讀音,就目前的文獻來看,它基本只出現在漢以後的外來語(特別是梵語)音譯詞中(比如伽藍、僧伽等)。而正好茄子在梵文中叫vātiga-gama,其中兩次出現類似“伽”的音節,實在不能不讓人懷疑,“茄”實際上就是個從印度北部來的音譯詞。

這個時候,我們自然會把目光轉向分子研究,希望它能對這樁疑案做出初步裁決。2010年的一項研究表明,茄子的野生祖先是原產非洲和中東的苦茄(Solanum incanum),是渾身帶刺的植物。苦茄的果實雖然不堪食用,但可以用來鞣革,或是作為草藥,所以後來就從原產地傳入了熱帶亞洲,並在這裡被馴化為茄子。然而遺憾的是,這項研究並沒能確定茄子在熱帶亞洲的具體傳播途徑,作者只能重複前人的說法,認為做蔬菜用的茄子在印度或中國馴化,或者同時在兩個地方馴化[7]。有關茄子的起源,還需要今後更細緻的分子研究才能解決。在此之前,我自己還是傾向於國際上的主流說法:茄子的祖先從非洲或中東傳入東部亞洲後,最有可能在印度北部初步馴化,然後在公元前1世紀之前連同它的名字一起傳入中國西南地區。

什么?“地三鲜”其实是一家人?

茄子的野生祖先——苦茄 | wikipedia.org

番茄:古墓裡的神奇種子

洋金花傳入亞洲的時間,以及茄子的馴化地,都是嚴肅的學術討論,所以講起來也不免會讓人覺得有點艱深。但下面要說的番茄、馬鈴薯和菸草的起源爭論,相比前面的故事就會顯得“樂趣”十足。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的故事在這其中還顯得比較平淡:它的野生種原產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區,但最早馴化地是在墨西哥還是秘魯一帶,現在還有爭論。當然無論墨西哥還是秘魯都是美洲,對中國人來說,都意味著番茄只能在“地理大發現”之後才能傳來。根據文獻記載,番茄傳入中國的時間大概在明末萬曆年間,此後因為主要只是作為觀賞植物栽培,在國內的傳播比較緩慢,到清末民國時才開始廣泛栽培。

當然,也有不少番茄原產中國的“證據”,但都不外乎是考古學的孤證,或是誤當成本土野生植株的逸生野化植株。1983年7月,成都鳳凰山一個磚廠的工人在工作中意外發現一座古墓,後來判定是西漢武帝初年的墓葬。墓中出土了4個藤笥(箱子)、5個竹笥,裡面裝有一些已經炭化的稻穀。這些藤竹笥運到成都文物管理處的倉庫之後沒幾天,裡面竟然長出了一些幼苗,而且越發越多,共有三四十根。經過栽培之後,它們陸續開花結果,人們才發現竟然是番茄。於是“成都發現西漢番茄”的消息不脛而走,考古學者也興奮地用中國南方野外有很多本土野生的番茄植株(實為逸生野化植株)作為旁證,宣稱“我國自古以來確實有番茄”[8]。

什么?“地三鲜”其实是一家人?

剛破土的番茄幼苗 | unionparkpress.com

這當然是個非常重大的發現,可惜疑點實在太多。比如,為什麼墓中的杏核和稻穀都已經炭化,獨獨番茄種子沒有炭化,還能健康地長出幼芽、開花結果?如果考慮到番茄的種子一般只有8–10年壽命,這就更不可思議了。由於當時的技術所限,這批種子未能做放射性碳年代測定,如今已經無法確定來源。但這樣的考古孤證,顯然不足以推翻番茄原產美洲的堅實結論。最合理的解釋只能是,這些種子恐怕是那些藤竹笥出土之後才神不知鬼不覺地混進去的。

馬鈴薯與菸草:腦洞超乎想象

說完西紅柿,咱們再來聊聊土豆。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的原產地在秘魯到玻利維亞極西北部的南美洲安第斯山區,最早傳入中國的時間可能也在萬曆年間,此後又幾次經不同的路線傳入中國。但一直到民國年間,馬鈴薯在中國的種植都十分有限,真正得到大規模栽培是1949年以後的事情。

什么?“地三鲜”其实是一家人?

土豆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 | mirror.co.uk

本來,馬鈴薯從來沒有像花生、番茄那樣莫名其妙地從什麼古墓中出土,也無法逸為野生,我以為關於它的原產地可能不會有太多爭議,結果我還是低估了一些人開腦洞的能力……

1999年,有個署名“黎南”的人在一本叫《學問》的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散文•隨筆”,題目叫《從玉米、馬鈴薯等原產於中國說開來》。這篇文章在開頭就拋出了“印第安人是古代中國的移民”的觀點,還說“美國學界通過DNA的化驗早已證明了這一點”,然後就一口咬定,凡是美洲的作物都是印第安人從中國帶去的種籽培育出來的。事實上,“DNA的化驗”表明印第安人實際上是中亞狩獵-採集人群的後裔,他們在1.65–1.35萬年前向美洲遷徙時,“中國”還壓根不存在,所以這顯然也不能被稱作“證據”。

什么?“地三鲜”其实是一家人?

印第安人是中亞狩獵-採集人群的後裔 | wallpoper.com

“黎南”又說,《山海經》中的“丁令之國”就是南北極,而且這書中還有金雞納樹的記載;《詩經》中有一句“四月秀葽(yāo)”,“葽”就是馬鈴薯,所以至今山西還管馬鈴薯叫“山葽蛋”……看到作者一本正經地講這種高級黑段子,我都有點憋不住笑了[9]。

就連菸草(Nicotiana tabacum)這種具有成癮性的植物,在起源上也有一些奇怪的爭議。菸草實際上是一種雜交起源的栽培作物,原產地也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區,但比馬鈴薯偏南,在玻利維亞一帶。到哥倫布抵達美洲時,菸草已經在那裡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廣泛栽培了。

什么?“地三鲜”其实是一家人?

菸草也是起源於南美洲安迪斯山脈的茄科植物 | allpostersimages.com

菸草最早傳入中國也是明末,但擴散得相當快,到康熙年間就已經普遍種植,由此可見這種嗜好品植物的巨大威力。不過,今天中國栽培的菸草品種大部分是20世紀初才傳入的。因為傳統的品種不適合做捲菸,所以當捲菸受到中國人的普遍歡迎之後,菸草品種就發生了大更替[10]。

儘管菸草是晚近傳入的植物,但中國古籍上確實記載了吸入植物點燃的煙的實踐,比如款冬就是一種經常用來點菸治病的草藥,於是就有人拿一些這樣的記載作為論據,說中國人早就開始抽菸。

還有人說菸草原產甘肅,依據竟然是當地的傳說故事,說唐肅宗有一天夢見自己駕著祥雲,跟一群仙女到了一座仙山,醒來之後就派人到處尋找,結果在甘肅那個地方找到了形狀類似的山,便在此建了行宮。有一天,肅宗前往行宮附近的泰山廟求子,突然聞到一陣香氣,發現是一位老漢正在吸菸。肅宗好奇地試了一下,頓覺香氣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氣爽,便當即傳旨,封這裡的菸草為貢品。

什么?“地三鲜”其实是一家人?

菸草原產甘肅的說法來源於一個關於唐肅宗的傳說 | hudong.com

更有人附庸風雅,在古詩詞裡搜了一堆含有“菸草”、“菸葉”的句子,就說這些都是對菸草的描述。於是,白居易的詩句“菸葉蒙籠侵夜色”,成了唐代開封種菸草的依據,而北宋詞人賀鑄的名作《青玉案》的最後幾句是“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也表明那時候的蘇州城外已經有大片的菸草田![11]此“菸草”非彼“菸草”,拿來當植物起源的考證,同樣非常可笑。

什么?“地三鲜”其实是一家人?

此“菸草”非彼“菸草” | ce.cn

其實,就像越有名的人,越容易遭受謠言蜚語一樣,正因為茄科作物在中國確實是最常見、最為人熟悉的作物,針對茄科起源的“搞笑論”也層出不窮。何況,人類文化本就多姿多彩,有輝煌就有陰暗,有大氣就有卑瑣,有學者的嚴肅研究,也難免會有“民科”的自娛自樂,這就正如茄科既有可口的食物、美麗的花卉,也有令人色變的毒物一樣。看來,還是英國哲學家羅素說得對:“參差多樣,對幸福來講是命脈。”

什么?“地三鲜”其实是一家人?

參考文獻

[1]Olmstead, R.G. (2013) Phylogeny and biogeography in Solanaceae, Verbenaceae and Bignoniaceae: a comparison of continental and intercontinental diversification patterns.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71: 80–102.

[2]Symon, D., Haegi, L. (1991) Datura (Solanaceae) is a new world genus. In: J.G. Hawkes, R.N. Lester, M. Nee et al. (eds.) Solanaceae. Kew Royal Botanic Gardens and London: Linnaean Society: 197–211.

[3]Luna-Cavazos, M., Bye, R., Jiao, M. (2009) The origin of Datura metel (Solanaceae): genetic and phylogenetic evidence.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56: 263–275.

[4]Geeta, R., Waleed Gharaibeh. (2008) Historical evidence of Datura in the Old World and implications for a first millennium transfer from the New World. Journal of Biosciences, 32(7): 1227–1244.

[5]Olmstead, R.G., Bohs, L., Migid, H.A., et al. (2008) A molecular phylogeny of the Solanaceae. Taxon, 57(4): 1159–1181.

[6]Wang, J.-X., Gao, T.-G., Knapp, S. (2008)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reveals pathways of eggplant domestication. Annals of Botany, 102: 891–897.

[7]Weese, T.L., Bohs, L. (2010) Eggplant origins: Out of Africa, into the Orient. Taxon, 59(1): 49–56.

[8]徐鵬章. (1988) “西漢番茄”的發現、培育、和初步研究. 農業考古, (1): 191–194.

[9]黎南. (1999) 從玉米、馬鈴薯等原產於中國說開來. 學問, (6): 52–53.

[10]蔣慕東, 王思明. (2006) 菸草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影響. 中國農史, (2): 30–41.

[11]匡達人. (2000) 對菸草起源我國論的辯析. 農業考古, (3): 201–204.

排版:陳小磚

原文鏈接:https://www.guokr.com/article/441567

本文版權屬於果殼網(guokr.com)。如有需要,請聯繫果殼。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什么?“地三鲜”其实是一家人?什么?“地三鲜”其实是一家人?
什么?“地三鲜”其实是一家人?什么?“地三鲜”其实是一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