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參加乾隆“千叟宴”的很多老人都被皇帝折磨死了?你怎麼看?

柳侍墨


千叟宴歷史上一共有四次,康熙舉辦了兩次,乾隆舉辦了兩次,下面咱們重點看乾隆舉辦的第一次千叟宴。


乾隆50年,四海昇平,天下富足,正月初六這一天,乾隆皇帝的五代元孫出生。


乾隆為了慶祝五代皇孫的出生,也表達他的皇恩浩蕩,就在乾清宮舉行了千叟宴,這是即康熙之後的第3次千叟宴,布席800桌,是規模最大的一次盛宴,不但人數最多,花費也是最高的。



來自全國各地的60歲以上老人約3000餘人,年齡最小的60歲,最長的141歲,齊聚一堂,推杯換盞,觥籌交錯,好不熱鬧。


這些老人來自社會各階層的都有,有皇親國戚,也有前朝的老臣,還有民間老百姓,只要是年齡符合都可以參加,甚至還有兩個老年犯人帶著枷鎖也來了。


這次宴席共用了豬肉1700多斤,鴨子800多隻,老母雞800多隻,豬後肘1700多個,雞蛋300多斤,白酒400多斤,還有饅頭,米飯,柴火等不計其數。



這800多桌酒席分為兩種檔次,一等桌和次等桌。一等座有火鍋、豬肉片,羊肉片、燒滷肉、燉烏雞、葷菜4碗、還有真實滷食,螺絲小盒,鮑魚、枇杷大蝦、千層蒸糕、肉絲飯等等。次等桌也不錯,相對於頭等桌來說只是少了錄入羊肉和兩碗葷菜。


一等座上坐的是王公大臣及國外使臣,次等座上坐的三品至九品的所有官員,乾隆皇帝和百歲以上的老人坐在首座。


這些菜品放到現在真的不算誘人,豬肉、鹿肉、羊肉,在一般的家庭都能吃到。但是在那個年代,一般的老百姓家庭,是很難見到這些美味的,更別說吃了。



千叟宴開吃之前要先三跪九拜之禮,要謝主隆恩,年紀再大即使行動不便也得跪下,而且正月初六天氣還非常冷,這個活動是在戶外。


跪拜禮節完畢,乾隆召集了一品大臣和90歲以上的老者親自賜酒,皇帝親自賜酒,這規格太高了,不管是誰都受寵若驚一飲而盡,兩杯酒下肚,腳下已經站不穩,頭也暈乎了。


乾隆又命令皇子皇孫們凡是年齡在10歲以上,20歲以下的都出來給所有的老人們敬酒,關照到每一桌每一個老人,敬完酒然後給每一個老人發放禮品,老人們都很興奮。



這些老者很多都是第一次到京城,那時候的交通不便利,有路途遠的行走兩個多月,一路的奔波,舟車勞頓,加上水土不服,很多老者來到京城已經體力不支。


但是看到這免費的滿漢全席和免費的公平酒水,很多老人一邊唸叨著乾隆的好,一邊狼吞虎嚥,大快朵頤。吃到了十二分飽,胃裡早就承受不了了,但還在吃,吃到最後飯菜早就涼了。


一個小時以後有喝酒醉倒的,有鬧肚子跑廁所的,有捂著肚子喊胃疼的,洋相百出,絲毫沒有開始的斯文。



千叟宴剛剛以後,這些老人有不少生病的,胃腸病、高血壓、心臟病等,還有去世的,為參加這次宴會付出了沉重代價。


1796年,乾隆六十年,禪讓位給嘉慶。嘉慶元年正月初一乾隆作為太上皇又組織了一次千叟宴,這一年他已經86歲,把參與者的老人年齡提高了70歲。這次千叟宴接受了上一次的教訓,減少了冷菜,加上了火鍋。沒有老人因為參加這次宴會而死亡,也是千叟宴最成功的一次。


校書郎工作室出品,凝時空


歷史漫談君


乾隆12歲的時候,人們還喊他弘曆。那一年在乾清宮,他參加了一場盛大的宴席,他爺爺康熙拉著十二歲的弘曆給給一些白髮蒼蒼的老人敬酒,康熙皇帝舉起酒杯,底下跪滿了一群白髮蒼蒼年近古稀的老人。


那場面年少的弘曆不理解,和一幫老頭喝酒有啥意思呢?一個漂亮的小姐姐也沒有。

轉眼他也到了爺爺的年紀他忽然理解他爺爺了,人生七十了,什麼事情都體驗過了,什麼慾望都淡了,唯獨想看看同齡人中是不是自己活的最好呢。


乾隆五十年弘曆七十五歲了,他在當年爺爺舉辦千叟宴的乾清宮舉行了第一次盛大的宴席,士農工商60歲以上的老人,都能來參加。


在這次盛會上,乾隆還看到了一位老壽星,105歲的郭鍾嶽。


這位郭鍾嶽就是和乾隆對了一副對聯:


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

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


是民間傳說活了141歲的老人瑞,不過在《乾隆朝上論檔》清楚寫著這位老人活了105歲,四年後的乾隆五十四年,他還活著,還準備赴京去恭賀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壽:


郭鍾嶽系福建莆田縣人,現年一百九歲,飲食步履如常,並據郭鍾嶽告稱,明歲赴京恭祝。萬壽屆期當飭令沿途地方官妥為照料等語謹奏。

從福建到京城,在乾隆年間算得上萬水千山,那個年代,沒有現代的交通工具,道路不好走,雖然文中要沿途地方官妥為照料,但是從邊遠省份顛簸到京城真的能要了這些老人的半條命。


乾隆第一次千叟宴邀請的是60~65歲的老人,到了嘉慶元年,乾隆皇帝八十六了,那些六十左右的老人比他小了整整二十歲,隔了一輩人,所以這次千叟宴提高了准入門檻,七十歲的老人才能參加,九十歲的老人才能在太上皇的御座前就坐,能獲得六品頂戴。


安徽105歲的老人熊國沛在家人的照料下,也來到了寧壽宮,獲得了太上皇的親自接見。

千叟宴對於官員也許意義不大,尤其那些頂級官員,但是對於這些底層百姓來說,家裡有人能參加千叟宴,是他們一輩或者幾輩人的榮光,千叟宴是他們在地方上身份的象徵。


所以只要家境殷實,家裡有老人夠格參加千叟宴,他們都會千方百計的送老人來參加,參加一次,就如范進中舉一樣,從此在自己家鄉也可以是老爺了。


對於這些風燭殘年的老人來說,千叟宴就是他們留給兒孫的精神和物質的財富,但是千里迢迢舟船勞頓,他們的身體未必能吃得消。


在千叟宴上就有老人暈倒、樂倒、飽倒、醉倒,大約有的老人這一倒就再也起不來了,參加完千叟宴還要千里迢迢舟船勞頓的回到老家,一來一回一些老人耗盡了他們的生命值。


不過為了自己的家族,大約這些老人不顧年老也願奔波,這就是為啥郭鍾嶽109了還要給乾隆祝賀八十大壽的原因,他們的餘生也許不再是為自己活著,他們在為自己子孫後代的福祉奔波。


那一代老人不是這樣呢?


所以他們也許路上很慘,身體受盡折磨,但是心中大多無怨。


==============




薛白袍


我怎麼看?

我又沒參加過,我的祖上往上排多少輩也沒福氣參加千叟宴啊!

千叟宴一共舉辦過四次,康熙帝和乾隆帝各兩次,至於問為什麼後來的皇帝不舉辦了?


一方面後來的皇帝中只有嘉慶帝和道光帝活過了60歲,當然溥儀也活過了60歲,但畢竟不做皇帝很多年。嘉慶帝61歲駕崩的,按理說也能辦千叟宴,但吸取乾隆帝的教訓,沒辦。道光帝又是節儉著稱,且當時內憂外患,國力不支,也沒辦千叟宴!

而乾隆帝一共舉辦過兩次千叟宴,第一次舉辦確實死了不少人,但第二次千叟宴其實並沒有死人!

首次舉辦千叟宴,乾隆帝75歲,這個皇帝有個毛病,好大喜功。他組織這次千叟宴既是為了給老人祝壽,同時也為了顯示自己的壽命之高,顯示皇恩之浩蕩,以及全天下宣揚孝順老人的風氣,本是幾全其美的事,怎麼可能折磨老人呢?

而且他在宴會上還給一個141歲的老人做了首對子呢?

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


不過回過頭來細細思索,舉辦這種宴會確實是勞民傷財,對於老人來講並不全是好事:

首先,既然是千叟宴,那麼參會者年歲越大,乾隆帝才越高興。這樣就導致各地官員費勁心機,把各地年歲最大的人裝上驢車,拉往京城。過去的路又沒有現在這麼好,顛沛流離之下,很多老人受不了顛簸之苦,又不敢拒絕聖命,畢竟皇權社會,有機會跟皇帝親密接觸,這是一輩子的福氣,只不過很多人沒有等到這份福氣就去世了。

其次,第一次千叟宴舉辦時間是正月,正月的北京還是寒風刺骨的。又擺了這麼多桌,做的菜又講究,所以好多熱菜沒來得及吃就涼了。即使涼了,對很多老人來講,別說吃,聽說都沒聽說過,當然也不放過這次機會,吃多了涼菜,拉稀,所謂“老來最怕三泡稀”,這話不假,三泡一過,撐不住,病逝了!

除了菜涼了之外,類似於水土不服,吃撐了,精神過度緊張,過度亢奮,以及天氣寒冷等原因,也會導致老人的免疫力下降,最終死亡!


老人確實死了不少,但大都是參加宴會的壽命最高者,並不是乾隆帝折磨他們,而是確實經驗不足,沒有考慮那麼全面,畢竟離上一次舉辦已經過了63年了。

這次千叟宴也受到世人的指責。

後來乾隆帝退位當個太上皇,又辦了一次千叟宴,這次吸取上一次的經驗教訓,舉辦地點變成了寧壽宮皇極殿,要求也從60歲提升到70歲以上。

宴會中嘉慶帝還帶著三千多老人給乾隆祝壽,山呼萬歲,乾隆太上皇很受用,這次宴會他也是以“十全老人”著稱,走上了人生的頂點!

這次宴會提前有準備,名冊早就造好,而且吃的飯也改成了火鍋,這下就解決了菜涼的問題,而且有了前一次的經驗,這次老人們也不傻吃了,畢竟火鍋這東西邊燙邊吃,避免了暴飲暴食。

千叟宴出發點是好的,但確實勞民傷財,之後的清王朝由盛轉衰,再也沒有舉辦過千叟宴了!


楊角風發作


在真正講述千叟宴之前,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在清朝時期,出現一個名叫李慶遠的老人,他活了多少歲呢?根據當時的記載,有的人說他活了256歲,然而清朝歷史也不過是三百年不到。古人也雲:彭祖之智不出堯舜禹而八百。

據說他一生經歷了清朝九個皇帝,先後娶過24個老婆,一生當中生育了180多個孩子。由於其非常的長壽,還自己悟出了一套長壽的秘訣,也有很多人前來巴結他。比如說在民國16年的時候,有一位大軍閥楊森想要巴結蔣介石。

把這個老人請過來,讓他給蔣介石提了一幅字,並且深得蔣介石喜歡。蔣介石在瞭解這個老人之後,為了讓世界瞭解我們的人瑞,還把他推薦給時代週刊。當然也有很多人懷疑他的壽命作假,希望尋找出證據來證明他的真假。

有人拿乾隆時期的千叟宴來說事,當時乾隆廣邀天下老人。而出生於康熙十六年的李慶元,乾隆年間舉行的千叟宴他已經是118歲。古人七十古來稀,這已經算是人瑞了,為什麼千叟宴上面的記載沒有他?
有關於他壽命的真假,這裡也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只是想給大家講述下,乾隆的千叟宴到底怎麼回事,最後為何有何麼多的老者被折麼死。清朝時期總共舉辦過四次千叟宴,乾隆的時候已經是第三、第四次了。

第一次在康熙五十二年,當時恰逢玄燁60大壽。他認為:自秦漢以降,稱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綿長,無如朕之久者。就說從秦漢以來,皇帝有193個,但是像我這麼長壽的沒有一個。所以借60大壽的機會,他想舉辦一次千叟宴,這件事情當然交給禮部侍郎來做。

“今歲恭遇萬壽六旬大慶,非尋常可比。”整個活動舉辦的場面非常的宏大,整個3月期間,所有的京官全部都是穿蟒袍、補褂,打破了只穿七天朝服的習俗。而且根據康熙的規定,只要是年滿65歲的老人。不管是京官還是地方人員,全部都可以來到皇宮當中赴宴。
消息下發出去,一時間引起了全國的反響,畢竟這是一種天大的榮譽,可以近距離的接觸皇上。結果等到宴會之時,90歲以上者33人,80歲以上者538人,70歲以上者1823人,65歲以上者1846人。10到20歲之間的皇子皇孫,全部都出來給這些老人發放食物。

而且年齡越高給的寵幸越大,比如說80歲以上的人,可以到康熙這邊來喝酒。90歲以上的老者,可以來到宮門內就餐。80歲以上的在宮門外就餐,其餘的就比較遠了。但是不管怎麼樣,只要可以過來的人,全部都給他們賞了銀子。據記載總共有老漢6600多人,老婦也有7000多人。可見女人的壽命自古以來就比男人的長。

第二次發生在康熙六十一年,也是康熙在世的最後一年。在這場宴會上面,康熙做了一首七律《千叟宴》,也算是終於給這場宴會起了名字。但是這一次不是宴請天下,主要是一些退休的老官員,雜七雜八的加起來剛剛過了1000人,所以才有的這個稱號。


第三次是在乾隆五十年,於乾清宮在正月初六舉行。之所以會舉辦這次盛宴,是因為在這一年乾隆添了五世玄孫。這在現在是很少見到的情況,除了古代這種結婚比較早的時候才有可能出現。這次前來赴宴的60歲以上老者超過3000人,其規模要比康熙年間舉行的都要大。

最後一次千叟宴是在乾隆六十年,也就是嘉慶元年,因為他準備在乾隆六十一年把皇位傳給十五子嘉慶皇帝。當時乾隆皇帝已經是86歲,所以要求也有所提高。前來赴宴的老人,年齡必須在70歲以上。宴會的時間定在正月初四,地點則是在寧壽宮的皇極殿。

這次宴會邀請了5000多人,然而真正趕過來的也只不過是3000多個。在這一次宴會上面,除了沿襲之前的賞金銀之外。乾隆皇帝還給百歲以上的老人,賞了六品的官職。90歲以上的老人,則是給了七品的官職。然而乾隆年間辦下來的兩次宴會,實在是死了很多的老人。


古代說的七十古來稀,很大原因是因為古代的生活條件不好。有時候就算是簡單的感冒發燒,也有可能最後引起重大的疾病。還幸虧是中國基數大,才倖存下來這麼多年老的人。但是也別忽略了中國地大物博,這些老人真正的趕到京城,身子骨有幾個能受得了?

就說是現在,你讓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人,從安徽趕到北京。如果讓他坐火車,估計到了北京身子骨都要散了架。更何況古代沒有什麼快的交通工具,最好的也是馬車牛車。再加上路不好,趕到北京城還能活蹦亂跳的就沒幾個了。

再加上參會的人員實在是太多,在吃飯上面也是個問題。比如說乾隆年間的3000多人的宴會,等到宮女太監把所有的東西送到桌子上面的時候,很多的飯菜都已經涼了。更何況舉辦的時間還是正月份,天氣還是非常的寒冷。不像是在康熙年間的兩次宴會,舉辦時間都是在3月份,正是氣溫回升的時候。
幸虧在乾隆六十年舉辦的千叟宴,和珅給出了一個建議,讓這些老人吃火鍋。所以極大的減少了這種不必要的傷害,老人吃的飯也都是熱乎的。雖然有著旅途的勞累,但是好歹宮廷裡面的條件好,給的照顧也非常好。所以在第二次宴會當中,這種情況就大大的減少了。


史之策


“千叟宴”是什麼,顧名思義就能大概明白其意思。“千叟宴”算是清代的一個特色,總共辦過四次,分別是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六十一年、乾隆四十九年,乾隆五十年。

千叟宴的配置

千叟宴分為一等桌和次等桌兩種桌次,兩種桌次都有火鍋二個,煺羊肉片一個,豬肉片一個,爐食壽意一盤,蒸食壽意一盤,螺螄盒小菜二個,烏木筋二個,肉絲湯飯。 不同的是一等桌還有鹿尾燒鹿肉、煺羊肉烏叉一盤,葷菜四碗。而次等桌則是燒狍肉。

千叟宴每次桌數也不少,就拿乾隆五十年的那次來說,除寶座前的御宴之外,還設宴八百桌,分為東西兩路擺放,每路六排,每排少則二十二桌,多則上百桌,用畫面呈現出來還是蠻壯觀的。


千叟宴不好的地方

千叟宴雖然是給皇帝賀壽,是喜慶的事情,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古代的交通遠沒有如今這麼便利,為了能按時參加千叟宴,有些路途遠一點的老人得提前兩個月就趕路,白天趕路晚上休息算是一路顛簸,這一路舟車勞頓下來,是很有可能發生意外或者突發疾病的。而且順利到達參加千叟宴,先是三跪九叩,宴席中還得叩拜一次,參加完宴席離場又得一跪三叩,這對於年歲很大的老人的確是一種折騰。

而且千叟宴的消耗亦是巨大,又拿乾隆五十年的那次千叟宴舉例,在當時那種生產力的條件下,一次千叟宴消耗豬肉一千七百斤,雞、鴨各八百五十隻,玉泉酒四百斤,燒柴三千多斤,煤三百斤等,這種消耗在當時來說算是不小了。這還不帶其他方面的消耗,比如這些老人的來回路費和食宿費等。



在宴席的過程中是有宦官盯著御醫待命的,本來就是喜慶的賀壽,若是有人在宴席上死亡是很不吉利的事情,皇帝的臉面也不好看,所以能來參加千叟宴的亦是平日身體比較健康的那種。不過雖然不用風餐露宿,但是一路顛簸總有意外,所以有人在趕路途中或者歸途中發生意外或者突發疾病亦不是沒有可能。不過這個問題所說的很多來參加千叟宴的老人都被折磨死了則是一種誇張,參加千叟宴的名單是皇帝親自敲定的,路途太遠的赴宴者年歲就沒有那麼大,一般年歲大的都會是就近的原則。所以說雖然參加千叟宴的老人可能有在赴宴途中或者歸家途中發生意外或者突發疾病導致死亡的情況發生,這也算是一種“折磨”,不過並不會很多,很多的話對皇帝是一種穢氣。


淡看天上月


千叟宴可以說是清朝盛世皇帝與民同樂的特色飯局,始於康熙帝,榮盛於乾隆時期。千叟宴,從字面上的意思就可以看出,是皇帝招待全國老壽星的宴會。千叟宴之所以在人民群眾之中引起鬨動,因為是皇帝請客吃飯,還在皇宮之中,而且參與宴會者只有年齡限制而沒有官員級別限制。在信息交通非常不發達的清朝,基層小官員能近距離和皇帝接觸,真的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回去吹牛都可以吹三代了。

在康熙王朝的千叟宴之中,康熙三碗敬酒的獨白十分豪情壯志:一敬祖宗和孝莊太后;二敬天下臣民;三敬他的死敵們。“他們都死了,朕寂莫啊!朕不祝他們死的安寧,祝他們,來生再世再與朕為敵吧!”這段豪情萬丈的話,可以說是當時千叟宴上康熙的真實心情了。

康熙大帝第二次舉行千叟宴的時候乾隆已經十二歲了,按照千叟宴的流程,但凡是20歲的皇子還要親自為老人們分賜獎賞。乾隆十分崇拜爺爺康熙,這場宴會深深打動了他。後來乾隆的千叟宴辦得更加盛大,一來他底子要比爺爺那時候底子厚,二來乾隆也是個追求風雅和享受的人,這千叟宴辦得十分宏大,被當時文人稱作:恩隆禮洽,為萬古未有之舉。

乾隆四十九年時,乾隆帝已經多次對外發布上諭,說要在乾隆五十年舉行千叟宴,但凡是超過六十歲的內外文武官員都可以參加,70歲以上行動不便的老人還可以攜帶一名家屬。

千叟宴在乾隆五十年正月初六正式開始,有三千多名老人家參加,地點就在乾清宮之中。乾隆宣佈宴席開始後,鼓樂齊鳴,參加宴會者按照身份高低依次向皇帝行禮,皇帝會賜給他們如意、貂皮、銀牌等物。為這場宴會,御廚們準備了豐盛的宴席,大魚大肉儘管吃,酒水也是隨便喝。很多老人一輩子都沒見過這麼大的陣仗,無論身子骨怎麼樣都放開來吃喝,到了最後暈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數。

這些老人們為了參加皇帝的局從大老遠趕過來,一路舟車勞頓,水土不服者甚多。而且當時正是正月,很多老人是坐在大殿之外參與完整個宴席的。乾隆這宴席是想要向臣民彰顯大清盛世,只是折騰了這些老人家了。


普法者


只能說是被間接害死的,而非本意。

其實“千叟宴”的舉辦是清朝為了展示自己富足,百姓安康舉辦的。

當然希望老人越多越好,年齡越大越好,畢竟人瑞之名在古代那種迷信的時代是很受保護的。

之所以說是老人被折磨死,其實非有意,而不知也。

照顧觀念

在古代,並沒有系統的對於老人的照顧手段。

通常就是養尊處優似的伺候,完全沒有科學合理的給老人照顧。

所以這導致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和適應能力減弱,不利於出行。

而且過於追求榮耀,完全不顧及老人身體。

交通不便

在古代可沒有柏油馬路等方便的道路,平整少坑的都已經算是大道了。

而這些老人想要到京城,近處的還好,遠了雖然可能官府或家中會安排馬車等代步工具。

但是古代馬車可沒什麼特別的減震工具,一路顛婆,既是青壯年都不一定好受,對於年齡大的更是像受刑一樣。

而且為了能按時赴宴,不可能在路上耽擱,有很好的休息,無疑加重老人的負擔。

心態

在古代,如果地位高的還好,地位沒有抬高的人來說,皇帝的存在無疑是如神明般。

一旦有機會可以和皇帝共席,對於他們來說就很激動了,就像現在的粉絲與偶像,如果讓粉絲和偶像吃頓飯說說話,激動不。

年輕人自然激動一下還好,能承受,可是在老人這裡,我們知道最好保持平和的心態,如果過於激動,對於衰老的身體非常不利。

所以這千叟宴本來是好意,可是在那種情況下,對老人是一種折磨,更何況千叟宴還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結束的,對老人的負擔更重。

所以雖然不能說皇帝舉辦千叟宴是要折磨老人,但是它簡潔的對老人造成了傷害確實不可估量的,這也算是一種折磨吧,還是當時科學認知太少導致。


小鼠報道


說到清朝的千叟宴,很多人都會想起《康熙王朝》中地位那場盛宴吧。在那場盛宴中,乾隆皇帝也參加了,那時候他才12歲,還是弘曆了,那場面也給幼小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乾隆後來也效仿其祖父辦了兩次千叟宴。

康熙的這次千叟宴很隆重,雖然他已經是白髮蒼蒼但仍然是豪情萬丈氣吞山河,他敬了三碗酒:

第一碗酒他敬給自己自己的祖母孝莊皇太后和列祖列宗,他八歲喪父,九歲喪母,全靠孝莊太后撫養大;第二碗酒他敬給了列位臣工,天下子民和赴宴的老人,第三碗酒敬給了自己敵人。

康熙臨朝聽政有六十年了,如今已經是暮年了,子孫一百多人,他感謝鰲拜、葛爾丹、朱三太子等敵人讓自己上進,可是這些人現在都不在了,他覺得自己很寂寞,他還記住了明珠、索爾圖,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去見容妃,愛得太深,不敢見吧。

絮絮叨叨說了這麼多,開始進入主題,不過說康熙的這場千叟宴也不是題外話,因為剛才就說了,這盛宴給12歲的弘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登基做皇帝之後才會效仿了。

千叟宴指邀請老人參與御宴的敬老活動。

這政策實施於清朝康熙年間,康熙舉行了兩次,乾隆時亦舉行了兩次,其餘就沒有了。也許有人會好奇,其餘皇帝為何不舉行了?

首先舉辦這樣的盛宴總要長壽吧。

千古一帝康熙活了68歲,那絕對是長壽的了,因為有人統計過,古代君王的平均壽命只有39歲,康熙的68歲那就肯定是長壽了。

乾隆皇帝就更不用說了,他是我國曆史上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加上也有點好大喜功的味道,他要舉辦這樣的宴席宣告自己的黃恩浩蕩了。

之後清朝的皇帝活過60歲的人不多,就那麼兩三個,但是總有其他的因素加上性格的原因就沒舉辦了,例如溥儀倒是活過了60歲,但是他能舉辦嗎?

康熙舉辦了兩次千叟宴。

第一次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農曆三月,這一年的康熙剛好60歲,他請全國的老人來給自己在暢春園祝壽,其樂融融。

第二次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三月二十五日,康熙已經69歲了,這次的千叟宴,12歲的弘曆也去了,《康熙王朝》中的那場千叟宴指的是第二次。

乾隆辦的千叟宴也辦得很成功,

可是為何乾隆的千叟宴會折磨死老人了?

先去看看這兩場盛宴吧。

乾隆皇帝也舉辦了兩次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正月,乾隆皇帝舉辦了第一次千叟宴,這一年他已經75歲了。

宴席也很盛大,邀請了全國各地的3000多個老人,有皇親國戚,也有平民百姓,乾隆還親自給90歲以上的老人斟酒,還很高興地給一位141歲的高壽老人賦詩一首:

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

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

乾隆六十一年(1796年),乾隆皇帝舉辦了第二次千叟宴,這一年他已經86歲了。

乾隆皇帝都這麼老了,參加宴席的老人年齡最低要求也由原來的60歲改成70歲了。

這場盛宴是他的告別宴,

這一次宴席的三年後,乾隆皇帝駕崩。

乾隆皇帝舉辦千叟宴為何會招來罵聲,說他折磨死了很多老人了?那是因為盛宴之後的確有人死了,這的確是事實,原因有兩個方面。

第一,來赴宴的都是全國各地的老人,路途遙遠,來去舟車勞頓,這些人身體受不了。

第二,暴飲暴食也會引起身體不適應,宴席上都是山珍海味和美酒,這些老人沒有控制住自己的嘴,吃多了,一樣會吃出事情來。

這些老人高高興興去赴宴,最後卻有些人沒命了,大家就罵是乾隆折磨死了他們。


湘西小木魚


我國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孟子曾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上世紀出土的漢文帝時期《王杖詔書令》中規定;60歲以上老人經商可以免除商業稅。70歲以上老人可以獲得王杖,以此可以隨意出入官府,而且犯罪不是首犯免於追究。



千叟宴的由來

清朝時期,康熙晚年為了踐行尊老的傳統,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舉辦了第一次千叟宴。這次的千叟宴康熙說到;

“自秦漢以降,稱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綿長,無如朕之久者”

所以為了慶祝自己的享祚綿長,康熙在當時下令凡65歲以上老人,不論官民,都可參加暢春園的宴會。這場盛宴的安排從陰曆三月初一延續到了月末。在三月二十五的大宴上招待了普通官民數千人,並且讓年滿10歲,不及20歲的宗室子孫為其執爵敬酒、分發食品。



三月二十七日再次設大宴招待了八旗的大臣、官兵、閒散人員65歲以上者。兩次宴會參與人員超過了7000多人,也因此在當時成為了一段佳話。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69歲時為了預祝自己70歲生日,所以再次舉辦了千叟宴。但這一次僅限於八旗人員和漢族官員,參加人員為八旗子弟680人,漢族340人



乾隆的千叟宴

乾隆幼年見了康熙第二次千叟宴的情況,所以心生嚮往。在乾隆五十年(1785)時再一次舉辦了千叟宴。

這一次千叟宴的日期定在了正月初六,乾隆下令全國文武大臣、退休官員、士農工商各業人士、蒙古西藏回疆朝鮮賀正人員凡60歲以上者都可以在乾清宮赴宴。



這一次赴宴人員達到了3000多人,乾清宮內顯然不能容納這麼多人,所以當時的安排為殿廊下開50席,殿前臺階上開244席,甬道左右開124席,殿前臺階外左右382席,合計800席之多。

當時的時間是正月初六,在乾清宮內的乾隆和諸多大臣開懷痛飲。而且75歲的乾隆還和62歲的紀曉嵐為一個141歲的老人做了一副對聯;

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
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



裡面的人暖暖的吃喝玩樂,而外面的人在寒風中吃著冰冷的飯菜,很多人也因此感染了風寒。也有很多人在飲宴中直接暈倒,當時的文人為了迎合乾隆,記載為樂倒、飽倒、醉倒。實際上很多人回家之後都因為感染風寒而去世了。

乾隆在嘉慶元年退位做了太上皇,這年正月第二次重開千叟宴。這一次為了吸取上一次的教訓,和珅將千叟宴的菜品改為了火鍋,這一次也沒有了文人記載的樂倒、飽倒、醉倒的情況。但大部分人還是在寒風凜冽中吃著飯菜,實在是一種痛苦的折磨。


我是越關


千叟宴,顧名思義就是給老人們辦的宴席。這是由大清康熙皇帝發起的一場大規模的皇家宴會。參加的成員一般條件下,要滿足65歲以上,由朝廷出資宴請大清朝內,年長的貴族、官員以及普通老百姓。這麼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康熙和乾隆都是長壽皇帝,想以此表達自己的治世之功;另一方面是為了矯正社會風氣,樹立人心向孝的美德。

但是也有人說,為了參加乾隆皇帝的“千叟宴”,很多老人被折磨死了。這句言論未免有些誇張,甚至危言聳聽,好好的一場皇恩浩蕩的宴請,被說成趕赴黃泉路。當然,想吃上這皇家的“千叟宴”肯定是要吃點苦頭的。

老人年事過高,經不起路途遙遠的折騰

按照常理來講,老人們一旦上了年紀身體必然經不起折騰,何況是舟車勞頓、路途遙遠的進京之路。參照史書記載,必須是六十五週歲以上的年齡才有資格,這個年紀放在今天跑跑步、鋤鋤地還能說得過去,在古代生產力和生活水平相對低下,六十五歲老人身體狀況不亞於今天八十五歲的老人。科學調研表明:清朝人的平均壽命,男的45歲,女的50歲,今天中國的平均壽命早已經超過70歲,足足20多歲的壽命差距,需要200多年的科學發展才達到,可見古人和今人的壽命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再者科舉考試相必大家都瞭解,一群年富力壯的小夥子們進京趕考,身體差的都經不起一路上的風餐露宿,更不用說古代的老人們。

千叟宴菜品過於油膩,老人身體吃不消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千叟宴的菜品以大魚大肉為主,食物過於油膩,畢竟是皇家的宴會自認不能太掉價。千叟宴的菜品有哪些,大致舉幾個例子: 雙色馬蹄糕、天香鮑魚、琵琶大蝦、醬燜鵪鶉、蠔油牛柳、川汁鴨掌、溜雞脯、香麻鹿肉餅、御膳烤雞、烤魚扇等等。

古代不想今天講究素食養生之道,肉是要比青菜貴的多,很多普通家庭一年到頭吃不上幾頓肉,因此很多普通家庭的老人參加千叟宴後,瞬間胃口大開,對大魚大肉一頓暴飲暴食,由於攝入的油膩食物過多,極其容易導致消化不良。

面見皇帝禮節太繁瑣

千叟宴是由皇帝親自主持,而且還是雄才大略的盛世之主。老人們從五湖四海趕到皇宮自然要接受皇帝的接見,老百姓見到皇帝必然要行相應的君民禮節,反覆的一跪一起,老人的身子骨也難以經得起折騰。

再加上宴會過程中,要遵循相應的用餐禮節,皇帝和公卿大臣們一一提進酒詞,還有許多風雅的作詩吟對的活動,來來回回繁瑣的規矩也把老人們折騰的夠嗆,本來好好的一頓宴會吃起來十分拘謹不自在。

<strong><strong>

雖然說要想吃上大清朝時期的千叟宴不是特別容易,老人們也飽受折騰,但也無可厚非,畢竟要彰顯出康熙、雍正和乾隆締造的“康乾盛世”,而且對於傳播孝道,移風易俗,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特別是對於那些能夠趕赴千叟宴的老人,更是一生中的榮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