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周超早產雙胞胎等錢救命 母親崩潰:他們還那樣小,得活著


2019年9月28日,安徽省淮北市產婦劉從豔誕下一對25周超早產雙胞胎,起名孫一賀、孫一暢。兄弟倆出生時體重相加不到2000克,均患有肺炎、貧血、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等二十多項病症。其中,4毫米的先天性卵圓孔未閉,3.3毫米的動脈導管未閉等症狀致死率極高,當地醫院治療1個月後建議立即轉院。11月3日晚23點,北京八一兒童醫院轉運組抵達,李秋平主任連夜對兩兄弟進行檢查。過程中,僅900克的大寶舉起了小手,彷佛在和醫生招手。

劉從豔夫婦2007年結婚。二人曾經為了要孩子在十多年間四處求醫,終於在2017年末迎來大女兒的降臨。命運似乎惦記著他們樸素的心願,在大女兒1歲多時,劉從豔又意外懷孕,而且是雙胞胎。劉從豔說:“因家中經濟並不寬裕,本打算不要這對雙胞胎。”但懷胎不易,加之親戚們的勸說,劉從豔夫婦決定生下這對雙胞胎兄弟。沒想到這對兄弟只在母親的肚子裡待了25周,就早產出生。圖為:八一兒童醫院醫生正在連夜會診,制定轉運計劃。

雙胞胎兄弟出生後加起來還不到2000克,屬超早產兒,直接住進新生兒科的保溫箱,用上了呼吸機。他們都患有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出生30多天仍不能建立胃腸道餵養,完全要靠靜脈營養,出生到現在體重基本沒有增長。但值得慶幸的是,當地醫生告訴夫妻倆,雙胞胎“活力非常好,值得救治。”圖為:大寶在保溫箱內被血氧監控頭照射成透明狀的小腳丫。


李秋平主任帶領的醫療團隊提前一天到達淮北,評估雙胞胎身體狀況。據悉,這兩名孩子出生後肺部都有出血和發育不良的情況,在航空轉運過程中,對於呼吸的控制尤為重要。李秋平主任介紹,我國早產兒的定義是從28周開始,25周出生實則被視為晚期流產。由於寶寶胎齡太小,各個器官功能都不成熟,出生後面臨很多風險,死亡率非常高。圖為李秋平主任在查看孩子的x光片。

李秋平介紹,這對雙胞胎的心肺功能都不太好: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肺發育不良等。哥哥還有肺部感染,血小板也比較低,病情更重。此外,兄弟倆都有過壞死性小腸結腸炎,這也給康復帶來一定的困難:“病情危重,而且比較複雜。因為涉及多個系統方面的疾病,救治起來還是有難度,可能需要多學科協作才能解決。”圖為:兩地醫生進行病情交接時,孩子的父母一直站在NICU門外靜靜等待。

11月4日,經過公益機構的對接與協調,這對雙胞胎兄弟經歷了一場生命接力,從安徽省淮北市轉移到北京八一兒童醫院。上午9時許,孫一賀、孫一暢兄弟倆從淮北市婦幼保健院出發,乘救護車前往徐州觀音機場,再飛往北京繼續治療。圖為:雙胞胎被裝在新生兒專用暖箱內準備啟程。


11月4日12時45分,救護車抵達徐州觀音機場,13時10分左右,乘坐醫療專機ICU506號航班飛往北京。由於飛機空間狹小,除了醫護人員外,孩子父母一早乘火車前往北京,在醫院等待孩子的到來。“這是今年以來,我們第三次轉運危重症早產兒了,兩個孩子病情比較重,所以我們派出了有著新生兒轉運經驗的團隊,使用了新生兒艙等專用設備,確保此次轉運萬無一失。”OAMA首席醫療官李貝表示。圖為:醫生正在將新生兒轉運暖箱抬上飛機。

11月4日14時40分,經過70分鐘的空中飛行,醫療專機ICU506降落在首都國際機場公務機停機坪。雙胞胎到達前,北京八一兒童醫院新生兒ICU中心醫生梁玉華介紹,雙胞胎的病情需要多科室合作治療,目前北京八一兒童醫院已經組建了一個治療團隊,各項工作均已準備就緒,只等待雙胞胎患兒到來。圖為:醫療專機ICU506正在降落北京首都機場。

14時41分,北京市交管局官方微博“北京交警”發佈消息,呼籲沿途車輛主動為運送雙胞胎的急救車冀AY1G15和冀RQ9D60讓行。隨後,交警一路疏導,社會還主動發起為生命讓路的號召,兄弟倆在15時45分左右順利進入八一兒童醫院,25公里的路程僅僅用了22分鐘。父母短暫與孩子見面後,孩子就被推進了重症監護室,接受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圖為:雙胞胎進入醫院。


孫一賀、孫一暢進入病房後,母親掩面痛哭。從出生到現在,這是母子第三次見面,他反覆說:“寶寶你怎麼這樣小啊,睜開眼睛看看媽媽吧!”北京八一兒童醫院超早產兒NICU主任李秋平接受採訪時介紹,兄弟倆到達比預期提前了約一個小時,創造了良好的救治條件。

八一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李秋平說:“從三級醫院,我們的調查來看,的存活率也就在40%-50%。”同時,很多超早產兒的疾病很複雜,需要多個科室協作,“不單是超早產新生兒醫生,可能還涉及心臟、眼科、兒童外科等,所以需要多學科綜合救治平臺才能解決。”11月7日,經過醫院全面的評估,雙胞胎中的老大將接受心臟手術。圖為:護士正在就大寶送入保溫箱。

劉從豔夫婦原本生活在農村,主要收入靠二人打零工為主,經濟條件已較為拮据。尤其在大女兒出生後,劉從豔又專職照顧孩子,收入愈加減少。目前,為了醫治這對雙胞胎,夫妻二人已借遍了自己的親朋好友,欠了十幾萬,但距離治療費用仍有很大缺口。圖為劉從豔經常在NICU病房外站著,她說:我在這就能離孩子近點,他們能感受到媽媽在,他們會挺過去的。圖為:劉從豔站在NICU外等待孩子的消息。


如果您願意幫助這個家庭,可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項目詳情,進行捐助。如不能識別,可將二維碼保存到手機相冊,打開掃一掃,從相冊中選取二維碼進行掃描識別。該項目由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919大病救助工程發起,在民政部指定的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水滴公益”發起募捐,並負責項目的審核、執行及信息反饋。該項目最終解釋權歸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所有。詳情請關注“水滴公益”平臺動態。監督電話:4009-010-919。

“感光計劃”為公益攝影師、慈善組織、募捐平臺搭橋,發佈困境家庭的圖片故事,助力募集善款。該計劃是由今日頭條攜手中國攝影家協會與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等具有公募資格的慈善組織聯合發起的圖片公益項目。如有困難,可私信“感光計劃”官方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