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用戶隱私當合作籌碼,Facebook這招暗度陳倉玩得溜

極客網·極客觀察11月8日,一年多來一直處於風口浪尖的Facebook再次陷入了輿論的旋渦,而作為Facebook的創始人扎克伯格,正在被網民要求引咎辭職。

把用户隐私当合作筹码,Facebook这招暗度陈仓玩得溜

11月7日,有消息稱美國一家電視媒體曝光了一份Facebook從2011年到2015年的內部文件,這些文件有7000頁之多,其中至少有4000頁左右是Facebook的內部通信文檔,包括筆記、電子表格、郵件等,這些被認為是“高度機密”的文件都指向了一個方向——Facebook正在利用這些用戶隱私數據為自己謀取利益。

“我是不是要給你錢,你才能不洩露我的隱私?”

放眼全球,Facebook都是屈指可數的數據壟斷型企業。作為全球社交領域的巨頭,在2017年Facebook月活用戶數量已經達到20億,基本佔據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體量。最新數據顯示,Facebook第三季度的每日活躍用戶增加了3600萬,每日登陸Facebook平臺的用戶總數達到了16億人次。

擁有如此龐大的用戶社交數據,對於Facebook的優勢自然再明顯不過的。而這些數據卻被Facebook拿去當作談判合作的籌碼,以及與競爭對手抗衡的武器。

公佈的這7000頁文件顯示扎克伯格與董事會管理層利用這些數據(包括照片、電話等信息)作為邀請其他公司參與合作的籌碼。在某些情況下,Facebook會獎勵合作伙伴,優先給他們訪問某些數據的權利,比如說由於亞馬遜購買了Facebook大量的廣告位,因此對給予亞馬遜特殊的用戶數據訪問權。

而對競爭對手同樣的訪問要求會給予拒絕。移動聊天工具MessageMe就由於對Facebook構成了一定的威脅而被切斷了對數據的訪問權限。

而這一系列舉動在Facebook對外中卻被稱為是“保護用戶隱私”。迄今為止,Facebook並未對這些披露出來的文件做進一步的解釋和說明。

而就在前兩天,Facebook侵犯用戶隱私的時間再一次發生。超過100名第三方軟件開發者不當獲取用戶隱私數據,包括姓名、照片等。

即便Facebook公開表明,“至少有11個開發合作伙伴訪問了這類隱私數據,雖然沒有看到數據被濫用的證據,但我們會要求他們刪除這些數據並進行審查確認這些數據已被刪除。”

即便這次的數據洩露對用戶沒有造成實質性的影響,但網民對Facebook已經怨聲載道,強烈要求“扎克伯格和Facebook二把手辭職”。

對於Facebook這樣的公司來說,流量是最大的獲利點,而用戶作為流量來源也已經成為了他們與廣告商談判的籌碼——打著“保護隱私”的幌子,實則似只有榨乾用戶的價值似乎才是他們所追求的準則。

正如此前美國會一名參議院給扎克伯格的問題一樣,“我是不是要給你錢,你才能不洩露我的個人信息?”

金錢與隱私的角逐,Facebook難以兩全

扎克伯格早已不是剛創業時穿著睡衣去見投資機構的年輕人了,他是一名身價680億美元的企業家,他和Facebook互相成就了彼此,可隨著Facebook的壯大,他似乎並沒有承擔起對用戶該有的責任。

扎克伯格曾經說過,“侵犯人們隱私的問題似乎無法克服。”的確,儘管一直備受公眾譴責,但Facebook似乎越來越無法規避隱私問題,單一的盈利模式也給它的發展帶來了隱患。

根據Facebook第二季度的財報數據顯示,Facebook在該季度的營收為168.86億美元,其中廣告營收佔據166.24億美元,佔總營收的98.4%。

作為一家實實在在的廣告驅動型上市公司,注重盈利,為了保持競爭的優勢,為了能夠追求高增長,Facebook必須通過數據的優化來提升廣告投放的效果,從而吸引更多的廣告主。

這其實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廣告商需要用戶來購買產品,而Facebook則掌握著這些用戶數據,這也使得追求增長的Facebook對保護用戶隱私數據的態度越來越變得模糊。

Facebook不是沒有想過要改變當前的這種單一盈利模式,基本上任何一個公司都會在主營業務以外開啟新的增長點,以確保公司的健康多元化發展。但Facebook另闢蹊徑的道路並不是很順利。除了一味的收購與模仿,Facebook並沒有孕育出其他可發展的路線;即便是在收購上,Facebook暫時的盈利前景也並不樂觀。

痛苦的轉型與不斷嘗試的摸索,也讓Facebook這兩年來的爭議越來越多,過於以驅動增長為目的而忘記了尊重和保護用戶的隱私,勢必會引起反彈,用戶發起的“刪除Facebook”的活動也有常態化趨勢。此時此刻,Facebook只有真正迴歸到用戶本身,保護用戶的隱私,或許才能夠重新贏回用戶的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