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曉暉 : 用“共享”賦能“製造”開闢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推動互聯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共享經濟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關於加快培育共享製造新模式新業態 促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是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又一重要進展,是我國共享經濟領域的又一重要政策。當前,我國消費領域共享經濟快速成長並逐漸步入成熟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新動能作用充分釋放。同時,共享經濟正加速向生產領域滲透,湧現出一批新模式新業態。《指導意見》的發佈實施,順應發展大勢,符合我國共享經濟發展的客觀實踐要求,有利於進一步激發共享經濟新動能。


餘曉暉 : 用“共享”賦能“製造”開闢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一、把握大勢,引領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指導意見》作為支持和引導共享製造健康發展的頂層設計,對培育壯大新動能,實現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順應共享經濟創新發展的新趨勢

共享經濟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興經濟形態,首先在出行、住宿等消費領域取得突破,引發全球一輪又一輪創業創新浪潮。當前,共享經濟在消費領域經歷快速發展後,正加快從消費環節向生產環節滲透,從虛擬領域向實體領域延伸拓展,在研發設計、加工製造、生產服務等各環節,誕生了一批共享製造新模式新業態,對製造業生產組織方式產生深刻影響。《指導意見》立足產業實踐和發展實際,緊扣我國共享經濟發展的最新態勢和未來方向,對進一步拓展共享經濟創新發展空間具有重要作用。

(二)推進“兩個強國”戰略佈局的新動力

共享製造是全面推進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的又一重要部署。共享製造是運用共享理念將分散、閒置的生產資源集聚起來,彈性匹配、動態共享給需求方的新型產業組織形態,是一種更加集約、更加高效、更加靈活生產組織模式,應用門檻更低,應用範圍更廣,能夠更好地降低中小企業的生產和交易成本,有利於推動我國以中小製造企業集群為主導的產業升級,賦能製造強國建設。與此同時,以集約共享為導向的製造資源的數字化改造,正在成為推動我國中小製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動力,為5G、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提供了重要的應用場景,賦能網絡強國建設。

(三)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實踐

當前,全球經濟發展進入深度調整期,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正在重塑傳統實體經濟形態,全球製造業正處於轉換髮展方式、調整失衡結構、重構競爭優勢的關鍵節點。共享製造是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引入生產製造領域的重要實踐,作為共享經濟與生產製造領域深度融合的重要創新,能夠有效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有利於推動製造業從資源和規模驅動向數據和效能驅動轉變,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新動能。

餘曉暉 : 用“共享”賦能“製造”開闢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二、一體兩翼,推動全產業鏈資源共享

《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共享製造是圍繞生產製造各環節的共享,要著力推動形成以製造能力共享為重點,以創新能力共享和服務能力共享為支撐的全產業鏈資源共享格局。

(一)製造能力共享是重中之重

生產製造是製造業的核心環節,通過對生產設備、專用工具、生產線等製造資源的共享,可以有效提升產能匹配效率或生產組織效率。目前,我國在製造能力共享方面已經有了一些很好的實踐。例如,在服裝領域,企業通過搭建制造能力共享平臺將海量服裝生產企業與中小品牌服裝零售商相對接,通過需求聚類、智能匹配,滿足了電商服裝業小批量、多款式、快翻單要求,減少了閒置產能。又如,在機械加工領域,製造能力共享平臺將需求方的大規模生產訂單拆解與優化,通過整合其他製造工廠的閒置生產能力來組織生產,大幅降低加工成本。《指導意見》從製造業發展的現實基礎出發,提出了以製造能力共享為重點的發展方向,為促進我國共享製造發展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二)創新能力共享是重要支撐

創新是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力,通過對產品設計與開發能力等智力資源以及科研儀器設備與實驗能力的共享,可以降低中小企業創新成本,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例如,創新能力共享平臺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整合了數十萬臺中低頻使用儀器設備及相關服務信息,大大提升了科技資源利用效率。又如,企業通過搭建創新能力共享平臺,將上千萬具備工業設計技能的個人和機構與數百萬家中小微企業需求相對接,極大發揮和調動了社會化智力資源。此次《指導意見》圍繞中小企業、創業企業靈活多樣且低成本的創新需求,明確提出創新能力共享的發展方向,為中小微企業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服務能力共享是普遍需求

產品檢測、設備維護、驗貨驗廠、工業物流等生產服務對於製造企業來說同樣必不可少,但我國許多中小企業沒有條件在內部設置專門的生產服務部門和配備相應的專業人才,圍繞生產服務資源的共享需求存在大量。目前,一些平臺企業已在此方面進行了積極嘗試和探索。例如,企業通過搭建服務能力共享平臺,整合幾萬名品控專業人員,根據需求側企業的不同產品類別和需求,運用大數據分析就近匹配品控人員,為需求側企業提供第三方驗貨、質量問題解決、驗廠、監裝等品控服務,幫助企業實現訂單生產的全過程管理。《指導意見》明確將服務能力共享作為發展方向,將有利於進一步通過共享的方式滿足廣大中小製造企業關於生產服務資源的普遍需求。、

餘曉暉 : 用“共享”賦能“製造”開闢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三、問題導向,破解共享製造發展難題

目前,我國共享製造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在資源對接、應用範圍、社會認知、發展基礎等方面都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指導意見》針對我國共享製造現階段的發展特點和主要問題,從平臺、集群、生態和基礎4個方面,提出了11項重點任務,將極大促進共享製造的創新發展。

(一)培育共享平臺,緊抓共享製造發展關鍵

平臺是共享製造發展的核心載體,是當前發展共享製造的關鍵抓手。正是平臺將供需雙方連接在一起,實現了對資源的優化配置,減少了生產冗餘、提高了生產效率。但與消費領域不同,生產製造領域的資源對接高度複雜,要求平臺企業對交易和生產的介入程度更高,商業模式建構的難度也更大。針對這一現實情況,《指導意見》將“培育發展共享製造平臺”作為第一大重點任務,圍繞積極推動平臺建設、鼓勵平臺創新應用、推動平臺演進升級三個方面,提出了推動共享製造發展的具體指導。

(二)依託產業集群,推進共享製造加快落地

產業集群是共享製造應用的重要場景。依託產業集群的空間集聚優勢和產業生態優勢,共享製造可實現快速落地和規模化發展。而共享製造模式又可以有效滿足產業集群內的共性製造需求,降低集群內中小企業生產成本,帶動產業集群實現轉型升級,實現真正的“雙贏”。為此《指導意見》特別強調了要依託產業集群發展共享製造,鼓勵支持共享製造工廠、公共技術中心、生產服務共享等在產業集群的應用和實踐,讓共享製造更好地滿足廣大中小企業發展需求。

(三)完善發展生態,提升共享製造社會認知

完善發展生態是提升社會對共享製造新模式認知度的關鍵環節。當前,許多擁有閒置生產資源或科研儀器設備的企事業單位由於體制機制原因,並不願意向中小企業開放共享。此外,傳統制造模式下,已經形成了以實體工廠為核心的標準信任體系,而共享製造模式由於具有多主體協同、虛擬化製造等特點,在信用評價、產品標準、生產規範等方面還很不完善。針對以上問題,《指導意見》明確強調要從創新資源共享機制、推動信用體系建設、優化完善標準體系三項任務入手,進一步完善共享製造發展生態。

(四)夯實數字基礎,助力共享製造邁向新臺階

製造資源的數字化水平是共享製造實現更大範圍拓展,並向更高階段演進的重要基礎。然而,目前我國廣大中小製造企業應用數字化軟件的程度還不高,而生產設備等“硬件”的數字化水平更是普遍較低。這導致平臺深度接入這些企業生產能力的難度大大提升,很多時候平臺需要先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軟硬件的數字化改造問題,才能進行更深化、更智能化的資源共享。《指導意見》提出要提升企業數字化水平,降低製造業企業接入共享平臺的成本,要強化安全保障體系,著力夯實共享製造發展的數字化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