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棚蝦常見問題:腸道彎曲、黃腳白濁、生長慢,該如何解決?

秋風瑟瑟,天氣漸涼,今年福建莆田地區的冬棚養蝦又開始了。本地區冬棚養蝦以一代苗為主,放苗密度在5萬尾/畝左右,池塘水深80-100公分,增氧能力一般為1.5kw/畝。


隨著環境汙染,地下水資源匱乏,天氣多變,成本上漲,冬棚養蝦的難度和風險都在逐年增加,現總結冬棚養蝦前期管理的一些常見問題和防控建議,供大家參考。

冬棚蝦常見問題:腸道彎曲、黃腳白濁、生長慢,該如何解決?

冬棚對蝦常見問題

1、腸道彎曲

今年放苗集中在9月下旬,本地區鹽鹼地多,pH普遍高,水位淺,放苗時溫度高,透明度基本在60~70公分以上。放苗初期晝夜溫差大,水質不穩定,青苔多,由於控料現象嚴重,造成蝦苗攝食死藻、青苔等,導致腸道彎曲較明顯。

具體原因分析:

水色發黃,且較渾,死藻有機質較多,水體淨化能力差,水體懸浮有機質容易黏附在鰓絲上造成鰓部粘液增多進而引發黑鰓,同時水色發黃,掉肥的跡象,導致水體的物質循環不暢通,蝦吃料變慢,腸道彎曲也反應蝦的消化能力差。

冬棚蝦常見問題:腸道彎曲、黃腳白濁、生長慢,該如何解決?

2、體色白濁,轉肝不順利,上料臺慢

由於水淺,晝夜溫差大,透明度過高,造成今年小苗應激非常明顯,蝦身肌肉白濁,色素斑多,體質差,加之投餵又不足,轉肝期營養積累不夠,轉肝較慢,普遍15-20天才上料臺。

具體原因分析:

(1)高溫季節或中、高密度養殖。

(2)養殖中後期,對蝦的排洩物、殘餌、老化死亡藻類、池塘內有機物積累在池中,或無法排乾淨,形成腐敗有機物,這些腐敗有機物在分解時會消耗大量溶氧,同時產生大量氨等含氮有害物質。

(3)亞硝酸鹽偏高造成對蝦代謝功能紊亂,抗病能力急劇降低。

(4)亞硝酸鹽偏高也會損傷蝦鰓,形成了鰓部腫脹,出現黑鰓或黃鰓,破壞對蝦攜氧能力,造成對蝦肝臟及鰓部出現異變如空泡化,進而使得對蝦大量死亡。

(5)水、底惡化導致水體病毒、細菌大量繁殖。

3、生長慢,不整齊,黃腳多

今年北風持續時間較長,造成返底水變較多,水色白濁、水髒。養殖戶施肥較多,造成底質極差,苗期改底重視程度不夠,造成對蝦腳髒、體髒、老殼,蝦蛻殼不整齊,造成對蝦長勢慢。

具體原因分析

(1)白對蝦足發黃是底部髒引起的

(2)如果吃料不正常的情況下黃足是底部細菌造成的。

一旦發現南美白對蝦吃料慢,一定要重視,要及時檢測水環境的PH、氨氮、亞硝酸鹽、總鹼度、底部是否髒差。

冬棚蝦常見問題:腸道彎曲、黃腳白濁、生長慢,該如何解決?

綜合以上問題我們建議

1、放苗前水位保持1米以上,水色透明度在40~50公分為好,少量多次使用活菌保持藻類穩定,水體平衡。

2、放苗後足喂料,第二天開始投餵,10萬苗1-1.5斤/天,一天兩餐。每天10%添加,配合投餵發酵料改善腸道。上料臺後改喂三餐,每餐2個小時吃完為宜,保證對蝦在轉肝期的營養積累,轉1號料後1.5個小時吃完為宜。

3、晝夜溫差大時,定期抗應激、補鈣,因小蝦體質弱,抗惡劣天氣能力差,適當補充體力,提高對蝦抗應激能力,才能保證對蝦營養的積累,順利轉肝。

4、放苗初期也要定期改底,選擇一些沒刺激、不傷藻的改底產品,改善底質的同時保證底棲藻類的正常生長,既能穩定水體,防止水渾,又可以減少對蝦攝食死藻及池底雜質。

5、注重內服保健,可在飼料中加入膽汁酸保肝,促進對蝦肝胰腺發育,促進轉肝,提高對蝦抗病、抗應激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