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回家吧。隱居鄉里的家·春·秋

2018年始,在袈藍公社的引薦下,NETVAN用為時一年的時間,跟拍隱居鄉里數個院落,採訪參與其中的不同角色,拍攝出這部《家春秋》。記錄下一座座院落的四季流轉,一群人的探索前行,以及一種情感的復歸與重生……

天冷了,回家吧。隱居鄉里的家·春·秋

2019年8月,樓房溝精品民宿正式開門迎客。

這是隱居鄉里的第十個鄉村改造項目,也是他們落腳陝西的第一步。這片秦嶺南麓的古舊村落,能否像此前的項目一樣獲得口碑與效益雙豐收,仍需時間驗證;但對於其創始人陳長春來說,這次嘗試也意味著迴歸。

陳長春是陝西人,同時,也是離開陝西的人。考取大學、入伍從軍、創辦旅行網站、深耕鄉建領域、做民宿……離去與歸來,是陳長春以及許許多多的遊子面臨的抉擇。

天冷了,回家吧。隱居鄉里的家·春·秋

在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博弈中,二者力量懸殊顯而易見,和金錢、資源、夢想、機遇相比,回憶與情感則顯得縹緲了許多。於是,傷感過後,我們多半還是會把鄉愁裝進行囊,奔赴奮鬥的城市。當機器轟鳴喚醒每一個清晨時,總有古村、舊人消失在日落時分……

如果,故鄉有了嚮往的一切,你會選擇留下來嗎?

天冷了,回家吧。隱居鄉里的家·春·秋

陳長春和隱居鄉里所做的,正是把上文的“如果”變成現實。他們通過小小的院子,讓村裡人在家門口賺到更多錢,讓城裡人更愉快地接受鄉村新型生活方式,促進產業轉型,實現城鄉之間實現正向互動,從而摸索出鄉村振興的另一種方式。

01 隱居鄉里,最好的商業與情懷

比起民宿,陳長春更願意把隱居鄉里旗下的項目稱為“院子”。

天冷了,回家吧。隱居鄉里的家·春·秋

陳長春接受NETVAN採訪

70年代出生的陳長春,見證了鄉村昔日的美好,也同樣目睹了日後的衰敗。“我小時候鄉村基本是原生態的,可能過了5到10年也沒有任何變化,每年夏天都會有知了叫,每年冬天會看到冰雪,門口的老槐樹一直就是那個樣子”。

然而,在隨後的二十年中,變化紛紛襲來,讓人措手不及:青壯年外出務工、田園荒蕪、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城市在發展和繁榮的同時,它在一步步凋敝、衰落,家園荒蕪、滿目瘡痍的感覺。”

天冷了,回家吧。隱居鄉里的家·春·秋


浪漫又務實,是陳長春性格中對立又和諧的部分。他心中湧動著想要為鄉村做些事情的激情,卻更清楚僅靠情懷無法實現田園牧歌夢

彼時的鄉村旅遊,正處在尷尬的轉型期——農民自發經營的農家樂簡單粗糙,遠不能滿足城裡人消費升級的需求。他敏銳地瞄準供給與需求的矛盾,“讓城裡人充分能夠體驗到田園生活氣息,又能感受到城市裡的便捷度和衛生度。”

天冷了,回家吧。隱居鄉里的家·春·秋


在這種理念的引導下,隱居鄉里的第一個項目山楂小院誕生。樸實的房屋、地道的鄉間食物、煙火氣與輕奢感並存的體驗讓它備受好評,甚至有顧客調侃“永遠訂不上的山楂小院”……以此為出發點,隱居鄉里先後打造了先生的院子、麻麻花的山坡、姥姥家、桃葉谷、青籽樹等百餘個院子。

天冷了,回家吧。隱居鄉里的家·春·秋


不考慮商業的鄉建只是設計的狂歡,隱居鄉里的這一波操作投入較少、收益快、可複製性強,將簡單場景演繹出無限可能,堪稱業內標杆。若深入挖掘,便會感悟到爆紅背後是一系列嚴絲合縫的商業邏輯:通過優質的運營與管理體系,盤活鄉村閒置資產,形成利益共同體,讓置身其間的每個人有利可圖又不唯利是圖。

這一切,也可以用十個字概括——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02 在山川、溪流與清風中,迴歸教育本真

作家閻連科曾說,“城市是鄉村的嚮往,鄉村是城市的營養”。他離開河南鄉下多年,筆下卻依稀會流露出關於故鄉的點滴:可以游泳和洗菜的池塘、爬滿牽牛花的籬笆、彎曲的山間小路、勞作的農民……老一輩眼中的日常,是年輕人珍貴的回憶,更是小朋友眼中全然陌生的世界。

從這個角度出發,應該就能很容易理解:為什麼隱居鄉里的用戶畫像中,親子家庭是佔比最高的一部分。


天冷了,回家吧。隱居鄉里的家·春·秋

天冷了,回家吧。隱居鄉里的家·春·秋

天冷了,回家吧。隱居鄉里的家·春·秋


“其實鄉村和自然是喚醒人性最好的區域,尤其是孩子,孩子到我們田野裡面,他天然的快樂,不需要給他蹦床、滑梯,他看看蝴蝶、看看毛毛蟲就很開心,他掰個玉米就很開心,他去玩水、揚沙子、趕羊就很開心,玩一天都不會覺得累。”

親近自然、感受一花一草的智慧、在“沒有圍欄的學校”中肆意奔跑,或許就是彌補現行教育短板最有效的辦法。陳長春注意到了這一點,在院子中有意融入教育元素,“宮崎駿的夏天”和“爸爸去哪兒玩”就是新鮮的嘗試,前來體驗的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中訓練生活技能。

未來,隱居鄉里還會和一些專業教育機構聯合,依託現有底版,探索有機農場、短期的夏令營和農業教育,圍繞小院客流實現邊際價值的挖掘,形成在地化的運營服務體系。

天冷了,回家吧。隱居鄉里的家·春·秋

天冷了,回家吧。隱居鄉里的家·春·秋


聽起來,這和近幾年興起的“田園綜合體”概念很相似,但又有所不同。

用陳長春的話說,就是“由我們這些小院,慢慢依託一個村莊發展成一個田園綜合體,而這個田園綜合體它是長出來的,一點點克服掉鄉村所有不利的因素,吸收有利因素,然後成長為一個越來越大,越來越有趣的利益共同體和娛樂綜合體。”

03 還鄉,不再是遙遠的烏托邦

4月,我們拍攝結束離開延慶時正值花開,陳長春在朋友圈發下這樣的句子:

天冷了,回家吧。隱居鄉里的家·春·秋


他所說的“衝動”,還可以有個別名,叫作“信念”。

我們對浪漫的想象何其美好,然而實際操作中的甘苦百味,只有親歷者才知曉。

在此處,或是在別處,不過是一種選擇,帶著外來者的目光,找到鄉村與現代人生活的聯結點,讓鄉村重新貼近人的情感,或許是重塑鄉村精神價值的必經之路。

天冷了,回家吧。隱居鄉里的家·春·秋


“我第一天到村裡去的時候,村委會的一個大姐說,今天你們來了真幸運,我們有肉吃,今天我們燉的大排骨。”

“對我的好處就是年紀也大了,原先是個打工的,現在打工沒力氣了,幹這個比打工划算。”

“我們不僅僅是在做民宿,我們是在分享民宿以外情感的迴歸,城裡人的夢在鄉村,鄉村裡很多人的夢也是城市,我們就從城市轉變到鄉村。”……

天冷了,回家吧。隱居鄉里的家·春·秋

天冷了,回家吧。隱居鄉里的家·春·秋


這些話語,來自隱居鄉里的運營經理、管家大姐、客人,甚至是村裡做豆腐的大哥……置身其間的普通人們讓我們看到:老屋還在、院子還在、村口老槐樹還在、熱騰騰的人情味還在……

那些背井離鄉的人,終有一天也會回來,就像是春天到了,繁花一定會盛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