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病毒與疫苗

又來到鄭州參加了一年一度的李曼大會,聽取報告同時也有幸和業內的頂級專家深入探討養豬業和困擾養豬業的非洲豬瘟病毒,對比去年和今年的李曼大會的演講和業內人士的討論,深感中國的現場獸醫們更趨於理性的貼近實際,我總結一下此行所學,與大家分享共勉。

李曼大會此行,我有幸陪同西班牙國立食品和農業研究院下屬動物衛生研究中心主任FernandoRodriguez博士參加了嘉吉中國籌備的防非瘟復養大會和李曼大會,Fernando博士從事非洲豬瘟病毒研究近30年,並在2014年首先創制第一株非洲豬瘟病毒CD2基因敲除弱毒疫苗,是非洲豬瘟病毒研究世界範圍內最優秀的科學家,我有幸向他學習和探討了很多關於非洲豬瘟病毒的他長期累積的一手知識,在這裡跟大家先來分享一下。

非洲豬瘟病毒與疫苗

1. 非洲豬瘟病毒是高度接觸性感染,物理性阻攔就可以有效的防止傳播,因此拔牙和帶毒生產有可行性,關鍵在執行。

2. 非洲豬瘟病毒Geogia毒株是強毒株,在實驗室如果感染的話,致死率的確是100%。但是隨著病毒的進化,毒株可能出現變異並且弱化,中國從業者講述了目前中國的毒株致死率不到100%,有不少的耐過豬,這表明毒株可能已經出現變異弱化。

3. Fernando博士表示理解我們中國的養殖者面臨的困境,西班牙在非洲豬瘟流行的年代也做了和中國養豬人一樣的選擇,因為經濟的原因,西班牙當時也選擇了帶毒生產並且運用了不成熟的疫苗,中國正在走西班牙當年的老路,中國養殖業的一系列的選擇可能會導致中國的豬場長期帶毒。

4. 中國流行的毒株可能已經弱化,農場保存了一些耐過豬,但是這種操作也就意味著非洲豬瘟病毒會長期的保留在豬群當中,雖然豬已耐過存活並且沒有病毒血症,但是如何我們去測試耐過豬的淋巴結,我們很有可能是可以分離到活病毒的,也就是說豬群會長期帶毒。

5. 長期帶毒的風險是一旦豬群的免疫下降或者抑制,或者病毒又發生變異,有可能造成新的排毒和新一輪的爆發。因此在目前中國現實的情況下,已經感染的豬場和已在用某些疫苗的豬場一定需要做好豬群健康和免疫力的工作,提高豬群健康度,防止非洲豬瘟再次爆發。

6. 關於疫苗,首先滅活疫苗沒有任何效果,並且在一些情況下會造成感染加劇的結果,也就是說滅活疫苗不但不能提供保護而且還有可能導致病毒感染和傳播的加劇。有人告知有些獸醫推薦農場製作福爾馬林滅活疫苗,在此再次強調滅活疫苗沒有保護效果還可能導致感染惡化,在農場製作的話還有可能導致汙染和病毒的進一步傳播,一定不要自己製作滅活疫苗。

非洲豬瘟病毒與疫苗

7. 基因缺失弱毒疫苗,他本人在實驗室做出來第一株基因缺失的弱毒疫苗並已申請專利,因此對於非洲豬瘟病毒和疫苗有更深刻的瞭解。Fernando博士認為一個安全有效的疫苗必須具備,對同源和異源非洲豬瘟毒株都有保護力,同時不產生病毒血症也就是說不排毒。設計基因缺失減毒疫苗的難點是,減毒力太多的話會導致疫苗的有效性下降,減毒太少的話又有安全性的問題,並且有時基因缺失減毒疫苗會導致無症狀感染並排毒,會加大其與野毒株重組變異並再次爆發的可能。

8. 疫苗研究的實驗一般都在仔豬上進行,在仔豬上通常減毒疫苗的保護效果和安全性還可以,但是在育肥豬和母豬上的實驗是非常少的,豬不同階段免疫力和免疫反應有可能有些差異,這也有可能導致不同階段的豬對疫苗或者野毒株的反應不同。我們在中國觀察情況看,仔豬的效果要高於母豬,可能就是免疫力和免疫反應的差異。西班牙之前的經驗來看,減毒疫苗應用在田間時,有不理想的結果,特別是在一些健康狀況本身不好,或者免疫力低下或者抑制的群體中效果不好,我想我們在國內也發現了這個結果。

9. 豬的免疫系統不對非洲豬瘟病毒產生中和性抗體,因此疫苗免疫後,豬獲得的保護不是來源於抗體而是來源於細胞免疫。簡單說就是,注射疫苗後,豬會產生免疫反應,產生特殊的免疫細胞,這種特殊免疫細胞可以發現並殺死被非洲豬瘟病毒感染的巨噬細胞或者樹突細胞,這些被感染的細胞一旦被殺死清除的話,豬就可以存活。我們在實踐中發現的有的備選疫苗有嚴重的副作用,那是因為疫苗注射後,豬產生特殊免疫細胞的同時,也產生了巨大的持續的炎症反應,我們在實踐中看到的流產關節炎等副作用就是因為這種巨大的炎症反應。一般來講基因缺失弱毒疫苗一定會有由炎症反應引起的副作用。

非洲豬瘟病毒與疫苗

10. 耐過豬也是通過上述的免疫反應存活的,也就是說耐過豬通過及時的激活細胞免疫,及時的發現並清除了被非洲豬瘟病毒感染的細胞,從而得以存活,但是同時也產生了很大炎症反應,並由此耐過豬的生長速度是非常低的。

11. 耐過豬的成活和疫苗使用的效果和豬機體能否產生及時的免疫反應相關,產生免疫反應後的炎性反應的持續時間,決定了副作用的嚴重與否。

12. 對於中國的現狀,無奈之舉,疫苗的應用會減少短時間的損失,但是對於養豬業的長期有不利的影響。

13. 關於病毒的傳播途徑,從歐洲的角度看,最主要的傳播途徑就是直接接觸,感染的野豬家豬,汙染的車輛和設備,還有食物殘渣是主要的傳播途徑。飼料不是主要傳播途徑,在歐洲沒有發現通過工業化生產的飼料傳播非洲豬瘟的案例(包括預混料),但是飼料運輸車輛是高風險因素,需要高度重視飼料車輛的生物安全。在李曼大會的報告中,我們也聽到了很多超大企業的獸醫總監們的演講,逐漸的認清了飼料的低風險性,有超大型企業的代表表示,現在看飼料不是傳播途徑,過去一年我們花了很多錢在飼料上,現在發現錢都花錯地方了,飼料防非的錢應該花到外移料塔上。

14. 試想如果飼料不帶毒不傳播非洲豬瘟,那麼你花在飼料上的殺死病毒的添加劑是不是值得呢?相比花那些錢而言,是不是應該考慮一些能夠的確有效果可以提高豬群健康的營養方案呢?如果農場已經帶毒生產或者已經在用一些疫苗方案的話,個人認為應該考慮更好營養方案和可以降低炎症反應的方案。我們跟樊福好老師交流,他也持這一觀點,而且他還有很有趣的數據分享給我們。具體方案有興趣的可以參加筆者《飼料營養抗非瘟的探討》這篇文章,或者跟本人聯繫探討。

非洲豬瘟病毒與疫苗

15. 非洲豬瘟病毒的最低感染劑量。通過口鼻傳播接觸的,他實驗室在長期的實驗中得到的結論是10^4TCID 50的病毒載量可以導致感染。他看到了堪薩斯州立大學最新的關於10^0TCID 50 病毒載量可以導致感染的報道,但對此結果表示有些疑問,因為堪薩斯州立大學的實驗進行了兩次,一次的結果10^0TCID 50 病毒載量可以導致感染,而另外一次的重複實驗這麼低的劑量並未導致感染,因而對實驗結論的可重複性提出了疑問。法國的獸醫們也對堪薩斯州立的這個實驗結果產生了疑惑。同時哈獸研實驗室中測定的中國毒株的最低感染劑量也是最少10^4TCID50。因此我們需要對10^0TCID 50 病毒載量可以導致感染這一結論進行跟進一步論證。

非洲豬瘟病毒與疫苗

總結,我國的非瘟病毒可能已經出現弱化,養豬業長期帶毒的風險提高,作為養殖業從業者一定要科學的認清這個病毒,用有科學依據支持的方案解決這個病毒。如果豬場長期帶毒或者已用疫苗的話,建議考慮更好營養方案和可以降低炎症反應的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