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真本事、硬功夫

前邊的文章裡,我寫過很多次我的一位忘年交。

老先生可以說是我精神上的一根柺杖,我從他身上學到了太多的東西。

他之前在自己所管理的領域,其實,我接觸過的人,沒有人說他不好,但是,這並不是代表他就是個老好人,怕得罪人不敢按規矩、按規則辦事,反而相反,很多時候,很多被他處罰過的單位的一把手,反而對他都非常的敬佩。

我也和老先生一起參與過很多具體的事情,每當事情快要談崩的時候,或者說陷入僵局的時候,他總是能用一兩句輕鬆幽默的話,把一團亂麻瞬間整理的清清楚楚。

看似輕飄飄的幾句話,其實都是人生的真本事、硬功夫,而這之後是對於各方的利益、訴求、想法瞭然於胸,還不是通過批判、指責來化解矛盾,因為這更容易激發當事人自我維護的心理。輕飄飄的幾句話,其實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


人生的真本事、硬功夫


我們經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估計這句話,很多朋友都非常的認同。但是,實際上,我們經常是和父母或者家裡的老人有很多的衝突,雖然可能還沒有說出來,實際情況是你覺得他們太過迂腐、太過保守

老人經常給我們講很多老話、老規矩,很多人說,這些東西都不適用了,現在社會已經完全不一樣了,那一套根本行不通。

但是,換一個場景,換一個情境,有人跟你說同樣的話的時候,你會覺得這人是你的人生導師,是你的貴人,為什麼?

因為我主要是在做傳統文化的傳播工作,很多人跟我感慨說,我們的很多經典都是一些大道理,道理確實是那麼回事,但是實際上一點用也沒有。

這些情況的問題,到底出在了什麼地方?

原因其實很簡單,被你認為是迂腐的人,是沒有跟你講清楚,這些老規矩、老話的應用條件是什麼,使用範圍是什麼,而那些被你認為是貴人的人,則是在你最困惑或者最無助的時候,點破了你的思維盲點,或者說是取捨的根本原則。之所以說不清楚,是因為他們自己也沒有深入的思考過,或者是表達不清楚,還有就是不知道在怎麼樣的條件下,做合適的表達。

兩個人跟你說的話可能是完全一樣的,但是時機不同,效果不同。《學記》裡講過,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要選擇教育的時機,在合適的時候做合適的事情,而不是把很多大道理強制性的灌輸給他,這樣有時候反而會引發排斥心理,甚至是很強烈的逆反。


人生的真本事、硬功夫


我們很多老人說讀中國的經典要靠,但是沒跟你說清楚的是要悟什麼。

之所以是悟,因為要用你自己的人生經驗、人生境遇參與進來,你面臨困惑的時候,無法突破的時候,可能才會真正認識到,那些給你當頭一棒的,可能才是你要悟的東西。

到底要悟什麼呢?說到底,就是這些道理要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很多人問我,說為什麼我們很多經典講的道理是截然相反的,到底哪個對?其實,都對,同樣的道理,在不同的條件下會起到完全不一樣的效果。關鍵的問題是,你要悟明白的,就是使用條件,適用範圍,很多時候,這個東西沒人告訴你。搞清楚了這些東西,如果你再回頭去看那些大道理的時候,你就不會困惑了,也就更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就搞清楚了,這些東西該怎麼用。

這幾天《長安十二時辰》剛結束,結尾李必遁入深山。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和歷史上真實的李泌對比,這時候的李泌還是比較年輕的。

而之後作為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謀“,在收復兩京、平叛大局已定的局勢之下,李泌選擇急流勇退,退到衡山修道。

歷史上真實的李泌,是名副其實的道家人物,他是玄、肅、代、德四朝元老,可他一生崇尚出世無為的老莊之道,視功名富貴如敝屣,所以在肅、代兩朝數度堅辭宰相之位,並且最終遠離朝堂,長年隱居於衡山。

柏楊在《柏楊曰·李泌歸隱》中做出了這樣的評價:李泌是皇帝李亨的師友,所受的尊崇和信任,舉世無匹。而且,李亨就要以戰勝者和收復京師的蓋世奇功,重返長安。正在這個時候,李泌堅決辭職回山,這種情節,傳奇小說裡才有;現實政治上,可以說從來沒有聽見過……不過肯自動拒絕逼面而來榮華富貴的人,實在寥若晨星,李泌卻徹底做到。只有耐得寂寞,才能保護自己高貴的情操,甚至自己的性命,

李泌不但是一位奇士,更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有最高智慧、最高尊嚴的知識份子,可與西漢王朝的張良媲美。

………..

自三世紀二○年代諸葛亮當蜀漢帝國宰相算起,迄八世紀八○年代,六百年間,傑出的宰相不過王猛、房玄齡、杜如晦、姚崇等五六人而已……而在這寥寥的幾個人中……只有李泌,不僅是王猛之後第一人,在中國宰相群中,也居高位……李泌絕對有異於傳統的知識份子和孔家班系統,他做事既切實際而又有前瞻,糧食俸祿,以及疆場作戰,都能深入掌握,而外交政策的成功,更料事如神。他當宰相的時間不過一年十個月,對國家貢獻之大,已無與倫比。李泌的品格,自諸葛亮以來,更是第一人。

這評價不可謂不高。李泌自小就有神童之譽,不過,歷史上的神童們,真能成大器者寥寥無幾,甚至可以說絕無僅有。原因也很簡單,面對舉世之譽,能夠對自己保持客觀、清醒的認知的人基本沒有,少年得志人生第一大悲,就是這個道理。

歷史上對李泌的評價,最多的基本是兩點,一點是善於調和帝王將相們的矛盾,第二點是謀略深遠、運籌帷幄。

調和帝王將相們的矛盾,身處巨大的危險之中,如果被私慾所控制,絕無可能,再就是要對每個位置上的人的心理有著精確的把握。南懷瑾先生對此評價說:歷來的帝王宮廷,一直都是天下是非最多、人事最複雜的場所。尤其王室中父子兄弟、家人骨肉之意權勢利害的鬥爭……仗義執言,排難解紛,調和其父子兄弟之間的禍害,實在是古今歷史第一人。

調和矛盾,其實就是巨大利益的重新分配,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對人性還有所期待,那將是災難性的後果。

很多人跟我說,古代社會,像李泌這樣做是必須的,如果不懂得進退之道,說不準哪天就被容易猜忌的皇帝給幹掉了。而現代社會,你即使懂進退之道,也不會有生命危險。而且,我也可以換個地方、換個單位重新來過。

確實是這樣,但是,你和自己的過去告別的成本會非常高,同樣,如果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即使是重新來過,依然還是會碰到這類的問題。

人性中的嫉妒心理,有時候比我們想象的更恐怖。


人生的真本事、硬功夫


我們先來看一段《列子》裡孫叔敖的故事:

我寫了很多管子的內容,在春秋時期,能和管子齊名的,基本也就是

孫叔敖了,孫叔敖,羋姓,蒍氏,名敖,字孫叔。就是和電視劇《羋月傳》裡的羋月是一個家族。孫叔敖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主張以民為本,止戈休武,休養生息,使農商並舉,文化繁榮,翹楚中華。因出色的治水、治國、軍事才能,孫叔敖後官拜令尹(宰相),輔佐莊王獨霸南方,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孟子·告子·下》說:“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列其為第一人。

《列子·說符》

狐丘丈人謂孫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孫叔敖曰:“何謂也?”對曰:“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逮之。”孫叔敖曰:“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於三怨,可乎?”

這一段的大意是:狐丘這個地方一位老先生問宰相孫叔敖說:有三件事容易招致社會上的人對你產生怨恨,你知道嗎?老先生說的三怨就是:官位做得越高,誰都嫉妒你;官做的越大,成績越大,其實就是功高震主,君主就會厭惡你,害怕你;地位高了,待遇高了,很多人可能表面恭維你,實際上一個是嫉妒,第二是會把所有責任都推到你頭上,最常見的說法就是:能者多勞,能者多勞的背面就是所有的責任也都是你的。

其實,我們現代這會也是一樣。

大家可能都會有些體會:

第一怨:在企業裡,有人升職,很多人心裡會不服,所謂眾望所歸者少之又少,因為我們看別人時,總是先去看別人的缺點,而領導看人,重要的是用他的優點,這就是上下的不同。缺點看多了,就會心生嫉妒。人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往往高看自己,低看別人,這就是自我認知偏差。

第二怨:在企業裡,做到高管,權力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高,如果你對的直接是老闆,可能還稍微好一些,但是大部分老闆也會擔心,你慾望越來越大,他的廟裡供不起你這尊菩薩,哪天你一拍屁股走人,另起爐灶和他對著幹,提防的心理會越來越嚴重。當然,聰明的老闆可能會想辦法多給你分配一些利益,但是同時也會限制你的權力,搞一些平衡,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單位裡的最高領導總是刻意的安排幾撥人互相鬥來鬥去,這是權術了。當然,還有更高明的領導,選擇這個位置的人的時候,會慎之又慎,並且通過利益、感情等等一些軟性的東西,也就是那些能拿住你的東西,把你死死地捆在他的車上。但是,絕大部分都是前邊兩種人,那是常態,而最後一種是非常態。這裡就不多說了,呵呵,說多了都是淚。大家結合自己的經歷體會吧。如果你的頂頭上司不是老闆,而也是職業經理人,那有時候處理不好,你會更危險。

第三怨:在企業裡,很多人都想自己能拿到高工資。但是,有時候真的未必是好事。因為我自己的經歷深有體會。其實,誰不想自己能多拿一些?有時候當好領導,首先要考慮的是下屬的利益,如果考慮不好下屬的利益,沒人會死心塌地的跟你幹,更不可能給你賣命。呵呵,這裡,我又想起了管子的那句話:得人之要,莫如利之

那孫叔敖是怎麼回答的呢?

孫叔敖的回答確實有大智慧: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也就是,我的爵位越高我越謙虛,自己越覺得自己沒什麼了不起,對別人越尊重;我的官越來越大,我也越來越小心,沒有一點傲慢;我的俸祿越來越高,拿來的俸祿幫助社會上貧窮的人,幫助親戚朋友也就越多。

其實,孫叔敖的回答,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就是進退取捨之道的根本性原則。

很多時候,我們不懂得進退,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覺得,自己的利益、地位都是靠自己努力得來的,自然就是要“當仁不讓”,只有那些不是靠正當手段得來的人才需要謙虛、保持低調。

就像我前幾天的文章裡寫的我那位一開始特別喜歡“講究排場”的朋友,有些時候,地位、財富可能確實是你付出了很多努力得來的,他覺得自己的錢來的光明正大,自己可以理直氣壯,但是,他管不住的是別人如何看待他。炫耀給別人看,有可能會帶來羨慕的目光,也有可能會帶來嫉妒的目光,更有可能會引起一些人的不軌之心,而你在明處,別人在暗處。

我們現在更講究的是進取,而很少再有人去考慮“”,因為我們覺得進取才是正面的、積極地,而“”很多時候是消極的、陰謀化的。因為我們覺得,人在利益、地位面前,是不會選擇讓的。

其實,我們也錯誤的理解了“當仁不讓”的本意,當仁不讓不是理所當然,當仁不讓的應該是什麼?是責任,而不是利益和果實。

如果面對利益、升職的時候,即使是心不甘情不願,我也建議你選擇,“讓一讓”,很多人不願意讓,不敢讓,原因是怕一讓就沒有了。如果真的是一讓就沒有的利益和職位,我覺得你反而可以借這樣的機會看清更多人,因為真的如果是你可以當仁不讓的話,那些利益和職位本身也都會是你的。

很多朋友可能看到這兒,會覺得非常的納悶,既然你要談人生的真本事和硬功夫,為什麼通篇都談這些東西,而不談那些能力相關的事情呢?

我們很多人會認為具體的能力才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能力確實是非常的重要,而且是基礎條件,但是,駕馭那些具體的能力,也就是

的智慧更重要;中國古代的那些著名的匠人們,都是以術求道,而不是像後來的,唯手熟爾。術的水平,一是天賦,二是後天努力,但是決定你的層次的,最終是“”,也就是這裡說的駕馭術的智慧

其實,把孫叔敖的原則,用現代的話來表達,就是說,如果你身居高位、擁有了更多的財富,正確的進退取捨之道,應該是,用你的地位、財富去幫助更多的人,去讓更多的人獲益。身居高位,幫助別人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出於公利,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而擁有了更多的財富之後,駕馭財富的智慧則是,儘快把那些自己用不到的、用不了的財富儘量用於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當然,這裡的幫助,不是到處去送錢,而是用財富讓更多的人獲得獲取財富的能力。

很多人會覺得這樣,把自己辛辛苦苦得來的利益給別人,金山銀山也會很快吃光的,上邊已經說了,不是直接到處去送錢,而是讓財富發揮更大的價值,懂得分享,願意與人分享利益的人,財富、榮譽都會主動的去追隨他,道理很簡單,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財富的獲取和積累都是必須的,但是,在財富和利益積累的一定程度,你的財富觀、義利觀將決定你的走向。

用不斷的有效付出,實現自身的有益積累,促進自己的新陳代謝,在創造、付出、獲取、再付出的循環中,我們不斷增加的就是我們人生的密度和我們的信譽

其實,中國傳統的義利觀早就給出了我們這個度的答案。

義利之辨是中國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命題之一,幾千年來一直持續不斷。《易經》上說,利者,義之和也;又有:義者,宜也。連起來說就是,把事情做到恰到好處就是義,二把相關的事情都做到恰到好處,就是利益的總和。再說明白點就是,你能處理好多少事,能平衡好多少利益關係,決定著你能擁有多大的利益。

信譽,加上一套知予之為取的利益分配機制,給對方更多的利益,形成堅固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會讓你能分配的利益越來越大。

其實,我們可以想想,我們身邊那些極其精明的人為什麼反而做不大,因為他的精明讓所有人和他合作時都提高了警惕,建立信任的成本很高,直接的影響了交易頻率。

在現代這樣一個商業社會,不去談利益,我們基本很難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但是對於利益的態度,卻決定了我們最終能夠獲取多大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