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把國家由弱變強,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有何不同?

相比於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列強,俄羅斯和日本都屬於"後起之秀"(其實分裂了了好久才統一的德國也是),這一大一小、一歐一亞的兩個國家,長期以來總被髮達的西方視為野蠻落後之邦。相比於同時代的清朝皇帝,俄國和日本的領導人都屬於頭腦比較清醒、視野比較開闊的類型,彼得大帝(1672—1725)和明治天皇(1852—1912)是引領俄、日崛起的代表人物,前者和康熙帝同時代,"俄羅斯帝國"的稱呼由他而來;後者和光緒帝同時代,"日本帝國"的稱呼由他而來。當晚清衰敗到生死存亡之際時,康有為等維新派人士就主張光緒帝以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為楷模,勵精圖治,拯救大清,然而結果,咱們都知道,光緒和清朝一起徹底悲劇了。

同是把國家由弱變強,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有何不同?

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都是奮發圖強的雄才君主,但他倆的統治方式與執政風格有很大不同。俄國的崛起,可以說幾乎是靠彼得一人之力,而日本的崛起,則有賴於明治及其一幫能臣的集體努力。

1697—1698年,立志改變俄國落後面貌的彼得一世(當時還沒獲得"大帝"之稱)化名"米哈伊洛夫",裝扮成工匠、水手、士兵和遊客等各種身份混雜在使團中,赴荷蘭、普魯士、奧地利、英國等西歐發達國家"取經",虛心又認真的彼得四處參觀和求教,向當地人學習炮兵、造船、鐘錶製造甚至拔牙,他在荷蘭的造船廠當了四個月的學徒,還爬到國會大廈屋頂偷看議員是怎麼辯論的。回國後,彼得立馬仿照西方,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他親自剪掉了落後保守的標誌——貴族們的大鬍子和長袖子(您能想象清朝皇帝為了改革而剪掉臣民們的辮子麼);他廢除了對皇權指手畫腳的"貴族杜馬",建立了新的最高權利機關;他大力發展經濟、改革文字和曆法、努力培養精英人才;他讓俄國有了第一份報紙、第一個博物館、第一個圖書館和第一批劇院;他還興建了新城市聖彼得堡,把首都從莫斯科遷到此地。

同是把國家由弱變強,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有何不同?

舉世聞名的日本明治維新和俄國的彼得改革不太一樣,1867年剛登基的天皇睦仁才16歲,是個對國內外事務啥也不清楚的懵懂少年,而且在此之前的幾百年間,掌握日本實權的一直是幕府將軍,天皇就是個傀儡。正因為江戶幕府日益腐敗,國家內憂外患,日本一些強藩如長州藩和薩摩藩("藩"類似於諸侯)的中下級武士才組成倒幕聯盟,擁立年幼的睦仁天皇,推翻了德川幕府。從1868年睦仁改元"明治",遷都東京開始,明治政府的實權一直掌握在一幫維新元勳的手裡,前期有大久保利通(1830—1878)、西鄉隆盛(1828—1877)、木戶孝允(1833—1877),後期有伊藤博文(1841—1909)、大隈重信(1838—1922)、山縣有朋(1838—1922),赴西方考察先進制度和技術,然後進行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改革,都是這些才能出眾的大臣們帶頭策劃和實踐的,而明治天皇睦仁雖不參與具體事務,但他作為團結的象徵和維新的旗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穩定和維繫的作用,所有重大政策,他都會認真聽取報告,然後批准。

同是把國家由弱變強,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有何不同?

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是兩個性格截然相反的君主,身高兩米的彼得外向奔放,狂熱放蕩,專橫粗野,但勇猛過人,而明治天皇性格內斂,沉穩平和,謹慎謙遜,當然,他們都是同樣的意志堅定。有趣的是,這倆皇帝還都極好杯中之物,只不過彼得經常醉酒發瘋,而明治從不那麼誇張。彼得是典型的專制君主,一言九鼎,得罪他的人,沒有好下場,他還會親自動手體罰那些不聽話的傢伙甚至親臨刑場參與處決犯人,說他是暴君也不冤。明治則屬於立憲君主,雖然由勳臣伊藤博文親自起草制定、由天皇親自頒佈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即1889年正式出臺的《明治憲法》)規定"天皇神聖不可侵犯",總攬一切軍政大權,但實際上,伊藤博文、山縣有朋等明治勳臣掌握的權力都不小,他們對日本的政治、外交和軍事影響巨大,而明治本人也從不濫用權力,總是虛心聽取所有大臣的意見,甚至很少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就出現了日本歷史上一個有趣的現象——無論是內政外交還是軍事行動,實在看不到天皇幹了啥,但沒有天皇,啥也幹不成,就像後來明治的孫子昭和天皇裕仁(1901—1989),平時不大說話,可只要一開口,那就不得了,如1945年捱了原子彈後發佈的所謂《終戰詔書》。

同是把國家由弱變強,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有何不同?

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都發動過戰爭,都是各自帝國大軍的最高統帥,但他們對戰爭的領導也大不一樣。彼得1695—1696年擊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奪得亞速要塞;1721年在北方戰爭中徹底打敗北歐霸主瑞典,奪得波羅的海出海口;1722—1723年又遠征波斯(今伊朗),兼併了裡海沿岸部分領土。幾乎每次大戰,彼得都是親自上陣,統領全局,雖有緬希科夫(1673—1729)元帥等得力部將的指揮,但所有行動都必須取決於沙皇本人。在一次和土耳其人的作戰中,彼得的妹妹阿列克謝耶夫娜公主十分擔憂皇兄在前線的安危,而彼得給妹妹回信說:"我也不想挨近炮彈和槍子,但它們偏要靠近我;不過它們對我還是很客氣的。"

同是把國家由弱變強,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有何不同?

彼得的戰爭使俄國變成了三面臨海的大帝國,國號也正式變成"俄羅斯帝國",他也獲得了"全俄羅斯大帝"和"祖國之父"的頭銜。此後的歷任沙皇繼續擴張,終於把俄羅斯變成了地球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明治天皇發動的戰爭,我們應該熟悉一些,即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和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兩次日本都打贏了,清朝慘敗,臺灣被割,朝鮮(包括今天的朝鮮和韓國)被吞併,昔日彼得締造的沙俄帝國大不如前,也被日本打得一敗塗地,日本成為遠東霸主,邁入世界列強行列,期間日本還於1900年出兵參加了八國聯軍侵華。在戰爭中,明治天皇作為所謂"皇軍"的"大元帥",坐鎮大本營親自督戰,甲午戰爭時在廣島,日俄戰爭時在東京。明治天皇並不具體插手軍事部署,一切都由陸海軍首腦策劃指揮,而他最信任的勳臣伊藤博文(也是日本內閣制實施以來的第一位首相)在甲午戰爭中和戰後的馬關談判中所起到的作用更為關鍵。伊藤和明治的關係特別像德國的那位"鐵血宰相"俾斯麥(1815—1898)和德皇威廉一世(1797—1888)——親密合作,相互依賴,沒有宰相的努力,帝國不可能強大,但沒有君主的力挺,宰相也無法全面發揮自己的才智。

同是把國家由弱變強,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有何不同?

日本內閣和大本營(軍部)各自獨立,互相不服,唯天皇才能從中調節,而且戰爭中,明治天皇以身作則,衣食住行一切從簡,激勵軍民,這也是為何日本人對天皇如此狂熱崇拜的原因之一。雖然某電視劇中明治天皇不打敗清朝就絕不吃飯的情節純屬虛構,但明治天皇在戰爭中所發揮的獨一無二的作用卻是史實。一句話,沒有天皇的坐鎮,日本從內閣到軍隊,都玩不轉。

對比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可以看出,文化的差異造就了這兩位風格完全迥異的君主,他們都對本國的由弱變強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之所以沙皇的個人能動性更強、所做的事更具體、性格更鮮明,不僅因為沙皇是專制君主、天皇是立憲君主,也因為天皇被神話了——沙皇再偉大,也是人類,天皇則被包裝為"現人神"。神,不能過多參與俗務。也正因為沙皇是專制君主,所以俄國的輝煌由其鑄就,俄國後來的衰敗也必然由其負責,這也是沙皇帝國被推翻後,沙皇尼古拉二世(1868—1918)全家被滅門的原因。而日本天皇作為超脫的"神",其作用相當曖昧,總躲在幕後,給他頂鍋的人多得是,如被列為頭號甲級戰犯的東條英機(1884—1948),這也是二戰之後昭和天皇最後未被追究戰爭責任的原因之一。如今,沙皇,早就成了歷史的塵埃,而天皇,依舊香火延綿,而且還是日本名義上的國家元首,當今的日本天皇德仁(1960—)正是明治天皇的孫子的孫子。

本文為李萌獨家撰寫,喜歡的,記得訂閱本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