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密:國家富有不在於貨幣的多少,而在於生活必需品的豐富

亞當·斯密:國家富有不在於貨幣的多少,而在於生活必需品的豐富

亞當·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亞當·斯密的父親也叫亞當·斯密,是律師、也是蘇格蘭的軍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關監督,在亞當·斯密出生前幾個月去世;母親瑪格麗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約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兒。亞當·斯密一生與母親相依為命,終身未娶。亞當斯密被認為是經濟學的鼻祖,他的《國富論》則被認為是經濟學中的聖經,對人類社會發生過深遠的影響。在亞當斯密以前學者多研究經濟現象,所稱經濟學不過是特定時代、特定場所的經濟政策,亞當斯密以“人性”為出發點,把普遍性帶入了經濟學的領域,使之成為社會科學。以前學者以增加人民財富作為富裕國家的手段,亞當斯密則確立以改善人民生活為主的經濟學觀念。

1、人天生並且永遠是自私的動物。

2、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辛苦勞作來回奔波是為了什麼?所有這些貪婪和慾望,所有這些對財富、權力和名聲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歸根結底,是為了得到他人的愛和認同。

3、我們會經常發現在世界上具有偉大人性但是卻缺乏自我控制的人,在追求最高榮譽時,一旦碰到困難和危險,就懶惰,猶豫,容易沮喪;相反,我們也常常發現能夠完善地進行自我控制的人,沒有任何困難可以嚇到倒他們的勇氣,沒有任何危險能夠驚駭他們,但同時,他們對有關正義或人性的全部感覺似乎無動於衷。

4、從來不向他人乞求憐憫,而是訴諸他們的自利之心;從來不向他人談自己的需要,而是隻談對他們的好處。

5、我們不能借著肉販,啤酒商或麵包師的善行而獲得晚餐,而是源於他們對自身利益的看重。

6、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個人利益。

7、交換傾向出於自利的動機,並且引發了分工。

8、意識到被人所愛,自有一種滿足感,對一個心思纖細與感覺敏銳的人來說,這種滿足感帶給他的幸福,比他或許會期待的那一切可能從被人所愛當中得到的實質利益更為重要。

9、財富是交換勞動的權力。

10、要獲得內心平靜就必須做到“身體健康、沒有負債、問心無愧”。如果這些條件能夠達到,那麼財富的增加會是多餘。

11、每個人都不斷努力為自己所能支配的資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當然,他所考慮的是自身的利益。但是,他對自身利益的關注自然會,或者說,必然會使他青睞最利於社會的用途。這就像“有一隻無形的手”在引導著他去盡力達到一個他並不想要達到的目的。

12、我們談論關於自已的事情時,必須有所節制。我們不能指望,我們的同伴對所有這些事物很感興趣就像我們自已一樣。人類交往中的一個重要障礙,就是很很多人缺乏這種節制。

13、包含著某些真理因素的謬誤是最危險的。

14、不管某人如何自私,這個人總是存在著憐憫或同情的本性。他看到別人幸福時,哪怕他自己實際上一無所得,也會感到高興。這種本性使他關心別人的命運,把別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同情的感情絕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備,即便是最殘忍的惡棍,即便是嚴重違犯社會法律的人,也不會喪失全部同情心。

15、虛榮總是建立在我們相信自已是受人注意和被人讚許的基礎上。

16、世界各國的君主都是貪婪而偏私的,他們欺騙臣民,次第消減貨幣最初所含金屬的真實分量。

17、在競爭中,個人的野心往往會促進公共利益。

18、等級差別和社會秩序的基礎就是建立在人們傾向於同情和附和富者、強者的感情之上。

19、仁慈猶如美化建築的裝飾品,而不是支撐建築物的地基。因此,呼籲人們實踐仁慈已經足夠,沒有必要強加於人。相反,正義好比支撐整個大廈的中心支柱。這根柱了一旦動搖,那麼人類社會這個宏大而雄偉的建築必定會在轉眼間土崩瓦解。所以,正義必須要靠強制來推行。

20、什麼是好的經濟制度,一個好的經濟制度就是鼓勵每個人去創造財富的制度。

21、如果一個社會的發展成果不能充分流到大眾手中,那麼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風險的,因為它註定要威脅到社會的穩定。

22、一個國家的富有不在於貨幣的多少,而在於生活必需品的豐富。

23、對我們來說,看到別人的同感,使我們高興;發現別人與我們完全沒有同感,則使我們震驚。

24、只要不違反公正的法律,那麼人人都有完全的自由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利益。

25、 只要有了和平、低稅收和寬容的司法當局,一個國家要達到最高富裕水平不需要其它東西。

26、剝奪我們已經擁有的東西,比讓我們得不到該得到的東西要更嚴重。因此,侵犯財產,比僅僅撕毀契約罪惡更大。

27、當一個人做出了成績並取得的報酬以後,他不僅關心自己所得報酬的絕對量,而且關心自己所得報酬的相對量。因此,他要進行種種比較來確定自己所獲報酬是否合理,比較的結果將直接影響今後工作的積極性。

28、要對於一個國家形成一個正確的判斷,我們必須把同一個國家的相距久遠的兩個時期進行對比。進步是緩慢的,時代太近了,不但看不出它的改良,有時即使國家改良了,但我們往往因看到某種產業的凋零或一地方的衰落,便懷疑它全國的財富與產業都在退步。

29、我們贊同別人的情感,並不意味著我們和對方的情感一定要完全相同。

30、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純粹的正義只是一種消極的美德,它只是阻止我們去傷害鄰居。一個人僅僅剋制自己,不去侵犯鄰居的人身、財產或名譽,確實只有一丁點可取之處。可是,他已經履行了稱為正義的全部規則。我們時常可以安坐家中和無所事事,這樣會遵守有關正義的全部規則。因為正義是合宜的,所以它總是獲得我們的贊同。但是因為正義並非真正的和現實的善行,所以,它幾乎不值得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