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渭南歷史上二十位名人一覽

陝西渭南在中國歷史上擁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歷代名人名將出現了很多,或多或少改變了中華歷史起航的軌跡和步伐,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下陝西渭南歷史上二十位名人。

渭南市是位於陝西省東部的一座城市,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中華民族的“華夏”之稱即來源於渭南,“華”取自西嶽華山,“夏”取自夏陽之“夏”,也是國家授時中心所在地,秦漢以來就有“省垣首輔,形勝甲於三秦”的美譽,自古人傑地靈,名人輩出!茲列舉較有代表性的二十位名人。

“聖人可汗”大隋文帝。

陝西渭南歷史上二十位名人一覽

公孫衍: 首創縱橫

人們通常認為,蘇秦和張儀為政敵,分別是合縱、連橫的倡始者,彼此相互攻擊,為同時之人。《史記》和《戰國策》都是這樣記載的。但是,據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記載,蘇秦與張儀並不是同一時代之人。張儀的真正對手是公孫衍,公孫衍才是合縱策略的倡始者。公孫衍是魏國陰晉人,今渭南華陰,初仕秦國,率領秦軍俘虜魏國主將龍賈,斬首八萬,收復河西之地,把魏國的勢力徹底掃出河西。後來張儀入秦,公孫衍被排擠去了魏國。

公孫衍在魏國被任用為相,聯合韓國,趙國,燕國,中山等五國共同伐秦,合縱首次建立,然而由於各個諸侯國心懷鬼胎,在函谷關被秦軍大敗,斬首八萬,公孫衍的合縱宣佈失敗。其後公孫衍雖然組織了多次對秦國的進攻,卻幾乎均以失敗而告終。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他的策略是錯誤的,而說明各國離心離德,根本沒有很好地貫徹他的合縱策略。 然而,作為一代風雲人物,公孫衍的歷史功績是永不磨滅的。在戰國中後期,正是因為他,東方各國對強秦才有了幾次有較大影響的進攻,歷史才變得更加波瀾壯觀。當時就有人曾說他和張儀“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聲勢都足以傾動天下。在他去世後,他所開創的合縱大業日益深入人心,精妙絕倫的外交大戰仍在繼續上演。

陝西渭南歷史上二十位名人一覽

程邈: 改革文字,創造隸書

程邈原本是秦朝的一位下級官員,他把流傳在民間的各種書體蒐集在一起,潛心研究,一個一個加以改進,把大小篆的圓轉改變為方折,同時刪繁就簡,去粗取精,經過加工整理,十年後,終於創造出書寫便利、又易於辨認的三千個隸字來。他把這一成果呈現給秦始皇,秦始皇看了程邈整理的文字,非常高興,將其提升為御史。由於程邈的官職很小,屬於“隸”,所以人們就把他編纂整理的文字叫隸書。同時,“隸人”也指“胥吏”,即掌管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也被叫做“佐書”。這種隸書的特點是扁闊取勢,結構簡單,筆畫平直,有了波磔,與小篆相比,書寫方便,易於辨認。後來為了和漢朝的隸書區別開來,就稱之為秦隸。 隸書是中國古代文字發展的分水嶺,為行書、楷書、草書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宋刻大觀帖中還收錄有程邈書作《秦御史程邈書》。

陝西渭南歷史上二十位名人一覽

陝西渭南歷史上二十位名人一覽

司馬錯: 武廟最大遺珠

司馬錯沒有入選武廟確實是一件不合常理的事情,唐宋兩朝均對其選擇性遺忘。論戰績,司馬錯雖不似趙奢、田單那般挽大廈將傾之勢。但其主張得蜀即得楚,以及最終率軍吞併蜀國,對戰國曆史乃至以後的中國歷史進程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四川從此步入我國曆史大舞臺,除了那句經典的“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還有著名的蜀地魔咒,凡是在四川割據建都稱帝的最多能傳兩代,從東方帶兵攻打四川的將帥都不利,滅蜀平蜀之將或多不得善終,歷史上有數不盡的東方名將載倒在這個魔咒上:岑彭、鄧艾、桓溫、郭崇韜、王全斌、傅友德等等。最著名的還有蒙古大汗蒙哥。可以說司馬錯吞併蜀地,讓中國的歷史更加精彩了許多,另外除了吞併蜀國,司馬錯還率領隴西軍南下東攻楚國,迫使楚國獻出漢水以北和上庸之地。

陝西渭南歷史上二十位名人一覽

王翦: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一位掩蓋在白起光芒下的秦國絕世名將,反間計清除李牧,破邯鄲攻滅趙國,破薊城燕國名存實亡,率六十萬大軍攻滅楚國完成大一統,南征百越開疆拓土。與其子王賁一併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除最弱小的韓國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可以說是一手結束了中國春秋戰國大分裂局面,不論指揮藝術,單看戰功還要強於白起。王翦一生征戰無數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謀,在當時殺戮無度的戰國時代顯得極為可貴。西漢司馬遷認為王翦作為秦國將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秦始皇尊其為師,可是他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鞏固國家根基,和白起比較可謂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陝西渭南歷史上二十位名人一覽

楊震: 關西孔子

弘農華陰(陝西渭南)人,他通曉經籍、博覽群書,三十年間,他不分貧富、因材施教,培育出了近三千名弟子被眾儒生稱讚為:"關西孔子楊伯起。其“天知,神知,你知,我知”的精神為後世所敬仰。

天下楊氏出華陰,華陰是天下楊氏的發源地。楊震被公認為是楊氏家族的發脈始祖。其“清白吏子孫”的家規,也成為楊氏家族代代相傳的家風,不僅影響著楊震的後人,也對整個楊氏家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楊姓後裔活躍在中華民族的舞臺上,其文韜武略,載入史冊者,歷代不乏其人。

陝西渭南歷史上二十位名人一覽

司馬遷: 史聖

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陝西渭南歷史上二十位名人一覽

楊修: 鋒芒畢露的才子

楊修是楊震的玄孫,楊彪的兒子,出身世代簪纓之家。《後漢書》說“自震至彪,四世太尉”。為人好學, 有俊才,建安年間被舉孝廉,除郎中,後擔任丞相曹操的主簿。當時曹操軍國多事,楊修負責內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又《世說新語·捷悟篇》載四則楊修展才之事,他的才華曹操亦曾自嘆不如。 後楊修數次助曹植通過曹操的考驗,然而曹植日加高傲,楊修本想和他疏遠卻不能,亦不敢,曹操亦因知道曹植受楊修之助才通過考驗,頗為氣憤,後來他曾寫信給楊彪中提到:“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最終於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被曹操以“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凡罪犯收殺,楊修嘆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楊修之死,曹操雖贈賜許多物品給楊彪補償,但他亦萬分痛惜。《後漢書》記曹操問楊彪:“公何瘦之甚?”楊彪說:“愧無日磾(金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陝西渭南歷史上二十位名人一覽

隋文帝: 華夏文明保護者

隋文帝楊堅,祖籍弘農郡華陰(今渭南華陰市),生於左馮翊般若寺(渭南大荔縣),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中國古代著名的政z家、戰略家。

楊堅鮮卑小字為那羅延(金剛不壞),鮮卑姓氏為普六茹,普六茹鮮卑姓氏是其父楊忠受西魏恭帝所賜的。後楊堅掌權後恢復漢姓“楊”,並讓宇文泰鮮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漢人恢復漢姓。楊堅在位期間,軍事上攻滅陳國,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擊破突厥,被尊為“聖人可汗”;內政方面,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

在美國學者邁克爾·H·哈特1978年所著中《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排行第82位。

陝西渭南歷史上二十位名人一覽

隋煬帝: 弊在當代,功在千秋

隋煬帝楊廣:隋朝第二位皇帝。開皇元年立為晉王,後率領五十萬大軍軍南下消滅南陳,統一中國,開皇二十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七月繼位。在位期間開創科舉制度;修隋朝大運河;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對後世頗有影響,然而頻繁的發動戰爭,如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加之濫用民力,致使民變頻起。造成天下大亂,導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業十四年,關中驍果軍在江都發動兵變,楊廣被叛軍縊殺。唐朝諡煬皇帝,隋恭帝楊侗諡世祖明皇帝,夏王竇建德諡閔皇帝,《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

陝西渭南歷史上二十位名人一覽

陝西渭南歷史上二十位名人一覽

楊素: 最冷血的將軍

隋朝開國第一名將,追隨宇文憲屢立戰功;指揮南下滅陳,大一統後四處兵亂安定社稷,大破突厥將其分化瓦解,為後世平滅打下了基礎,助楊廣登基後榮寵無比。楊素在對突厥戰爭中,敢於棄陳舊落後的車、騎、步互相衛護的保守陣法,大膽使用騎兵突擊,取得大勝;總是把握好時機去同敵人作戰,他應對情況的變化並不拘泥於一定的方法,而控制軍隊嚴厲有序,如果有誰違犯了軍令,他就立即斬首,沒有寬容的。同時治軍嚴整,其部如有違犯軍令者,立斬不赦,而絕不寬容。所以楊素的部下對他極其敬畏,作戰時皆抱必死之心,所以戰無不勝,稱為冷血名將。

陝西渭南歷史上二十位名人一覽

王忠嗣: 中唐第一名將

王忠嗣,華州鄭人(今陝西渭南),唐朝邊境名將,身兼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後來造反的安祿山也才三鎮)。大唐王朝最後的榮光。玉川戰役以三百輕騎偷襲吐蕃,斬敵數千;後任隴右節度使率十萬騎兵北伐契丹,全殲奚、契丹聯軍;大敗突厥葉護部將其可汗傳首長安;與吐蕃青海湖會戰,大破吐蕃北線主力斬殺數萬逼降吐谷渾。王忠嗣是一位純粹的軍人,將服從是軍人的天職完美的體現,縱觀中國歷史我想因此一人,戰爭就是戰爭純粹的戰爭完全;他一生戰績輝煌,將大唐的邊境再次恢復到了貞觀時代,達到了李世民都沒有達到的巔峰,將大唐王朝的版圖擴大到了極致,但很可惜這一刻卻是大唐最後的輝煌。另外王忠嗣不死,安祿山根本不敢反。其手下將領郭子儀,李光弼,李晟皆成為日後中興大唐的名將。

陝西渭南歷史上二十位名人一覽

郭子儀: 千古完人

華州鄭人(陝西渭南),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光復長安、洛陽;公元763年,僕固懷恩勾結吐蕃、回紇入侵,長安失陷。郭子儀被再度啟用,任關內副元帥,再次收復長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紇再度聯兵內侵,郭子儀在涇陽單騎說退回紇,並擊潰吐蕃,穩住關中。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郭子儀收羅了所有重大功績,安史之亂後,震懾回紇再敗吐蕃,可謂是再造王室,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不但武功厥偉,而且還資兼文武,忠智俱備,故能在當時複雜的戰場上立不世之功,在險惡的官場上得以全功保身。

陝西渭南歷史上二十位名人一覽

白居易: 唐代三大詩人之一

下邽(陝西渭南)人,字樂天,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留下了無數優美的詩句,【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還有【長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等絕世佳句,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陝西渭南歷史上二十位名人一覽

陝西渭南歷史上二十位名人一覽

楊炯: 初唐四傑之一

華州華陰(今渭南華陰市)唐代文學家、詩人,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傑。楊炯文學才華出眾,善寫散文,尤擅詩。現存詩30餘首,以五言見長,多邊塞征戰詩篇,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 ,名言“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氣勢軒昂,風格豪放,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鬥精神。在藝術上,對仗工整,音韻合律,既有律詩的嚴謹之風,又有樂府詩的明快特色。其他唱和、紀遊的詩篇則無甚特色,且未盡脫綺豔之風。另存賦、序、表、碑、銘、志、狀等50餘篇。楊炯反對宮體詩風,主張“骨氣”、“剛健”的文風。他的詩在內容和藝術風格上以突破齊梁“宮體”詩風為特色,在詩歌發展史上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明代童佩輯有《楊盈川集》十卷

陝西渭南歷史上二十位名人一覽

陝西渭南歷史上二十位名人一覽

王孝傑:武周第一名將

今渭南潼關縣人,武則天在平定徐敬業之亂以後,為了顯示其“務在仁不在廣,務在養不在殺,將以息邊鄙,休甲兵,行乎三皇五帝之事者也”,下令削減安西四鎮防務,撤回鎮將防人,隨即吐蕃趁機進入安西四鎮。西州(今新疆吐魯番)都督唐休璟請求武周女皇武則天,收復陷於吐蕃的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即安西四鎮)。因為王孝傑曾經長期住在吐蕃,知道吐蕃的內情,於是武則天以王孝傑為武威道總管,率兵討擊吐蕃。十月,王孝傑率軍進入西域後,擊敗吐蕃,接連收復安西四鎮,並於龜茲置安西都護府,用漢兵3萬人鎮守。王孝傑以軍功拜左衛大將軍。

陝西渭南歷史上二十位名人一覽

白行簡:享譽中外的文學家

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人,祖籍同州韓城(今陝西韓城),著名文學家白居易之弟。字知退。白居易被貶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白行簡與白居易在江州相聚。當白居易被任命為忠州刺史時,白行簡也一同與兄長溯江而上。

在前往忠州之途,白行簡、白居易、和元稹三人在夷陵黃牛峽相會,同遊長江西陵峽三遊洞,吟詩作賦,被稱為“三遊洞摩崖”。現時宜昌市三遊洞內仍有白行簡、白居易和元稹三詩人的石像。

白行簡後來又隨白居易入朝,先後出任左拾遺、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等職。

白行簡文筆優美,著有《李娃傳》、《三夢記》等唐人傳奇。白行簡所作《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由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從敦煌石窟發現,帶回巴黎;後又經荷蘭外交家高羅佩翻譯成英文,名聞世界。另有名篇《濾水羅賦》。《李娃傳》有弗蘭茲·庫恩翻譯的德文譯本。

陝西渭南歷史上二十位名人一覽

陝西渭南歷史上二十位名人一覽

張仁願:威震敵膽的邊疆名將

下邽人(陝西渭南),唐朝著名邊境將領,文武雙全,官居宰相。多次在邊境與突厥作戰,威震敵膽, 後突厥汗國非常強大之時,唐朝張仁願在漠南突厥之地建立三受降城體系,三受降城體系是唐朝建立的進攻型軍事重鎮體系,使突厥汗國的根據地、政治軍事經濟的中心地區成為唐朝北疆內的軍事地區,被唐朝控制。後突厥默啜可汗無力返回漠南,不得不返回漠北。唐朝張仁願建立三受降城體系,嚴重削弱了後突厥汗國。自唐朝張仁願建立三受降城體系取漠南後,後突厥汗國的國力大為削弱,最後被唐朝與回紇聯合攻滅。後突厥汗國的衰弱與滅亡,唐朝張仁願建立三受降城是其重要原因。

楊凝式:五代第一書法家

弘農華陰(今渭南華陰)人。唐末五代時期宰相、書法家,門下侍郎楊涉之子。

唐昭宗時進士,官秘書郎,後歷仕後梁、唐、晉、漢、週五代,官至太子太保,世稱“楊少師”。後周世宗顯德元年(954年),楊凝式去世,年八十二,追贈太子太傅。

楊凝式在書法歷史上歷來被視為承唐啟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都深受其影響。代表作品有《韭花帖》、《盧鴻草堂十志圖跋》、《神仙起居法》。

陝西渭南歷史上二十位名人一覽

趙瑩: 【舊唐書】的實際編纂者

華陰(今陝西華陰)人,五代時期政z家、史學家。後梁時代進士,後擔任後晉的宰相,奉命組織編撰唐朝歷史。後來後晉被遼所滅,趙瑩被遼國俘虜,遼太宗愛惜他的才德,授以官職,做了遼國皇子的老師,但趙瑩思念故國,遇有北來的後周使臣,悲不自勝,向南磕頭,涕泣橫流。後向遼世宗請求死後歸葬故里,得到同意,在他去世後派人送靈柩南歸。周太祖郭威追贈他太傅的官職,葬在華陰。

陝西渭南歷史上二十位名人一覽

寇準: 締造宋遼百年和平

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名臣﹑詩人。兩度入相,一任樞密使,出為使相,1004年,遼聖宗率領二十萬大軍進攻北宋,宋廷內部以王欽若,陳堯叟為代表的南方士大夫主張放棄首都,遷往江南,宋真宗猶豫未決,宋朝面臨立國以來最大的考驗,正在此時,剛剛升任宰相的寇準要求真宗堅決抵抗,並鼓勵真宗親自前往前線以示必守之心,真宗聽取了寇準的建議,宋軍士氣大振,宋軍在與遼軍的戰鬥中斬殺其統帥蕭撻凜,遼軍士氣大挫,最後不得已提出議和,簽訂了澶淵之盟,為兩國贏得了一百二十年的和平,寇準可謂功莫大焉!

陝西渭南歷史上二十位名人一覽

在渭南的歷史上,有一個家族極為耀眼奪目,從東漢到隋唐數百年間王侯將相層出不窮,隋文帝楊堅稱帝建立大隋,終結南北亂世,更是將這個家族的榮譽帶入巔峰,它就是華陰楊氏。楊氏自楊道走出山林,重新進入政治舞臺後,十餘代皆為周室命官,或為大夫、司馬,或為太傅、州牧。秦末,華陰楊碩率其八個兒子隨劉邦征戰,其第六子楊喜因擊殺項羽有功而官封赤泉侯,其他七子皆封為將軍,楊碩本人封為太史;楊喜第四代孫楊敞也官至宰相,並娶太史公司馬遷之女司馬英為妻。這個時候,華陰楊氏在朝廷位在列卿,爵為通侯,乘朱輪者十人,史稱“西漢十輪”。東漢楊震50歲前窮究學典,設館授徒,時稱“關西孔子”,後入仕,官至司徒、太尉,為官剛正清廉,史稱“清白吏”;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皆繼承楊震遺風,均官至太尉,被後人稱為“東漢四世三公”。

此後歷朝歷代,華陰楊氏也是人才輩出,如魏晉時期分掌軍國大權的“西晉三楊”;北魏政權中的公室大族楊播兄弟;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統一的隋開國皇帝楊堅;李唐時“李武韋楊”四姓聯姻政治集團中的楊姓“十一宰相世家”,宋代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南宋大理寺丞楊大異等,其由東漢楊震肇始的 “廉垂四知”、“清白傳家”和楊家將“忠烈報國”的家門遺風,對後世歷代影響深遠。

東漢時期,世居弘農郡華陰縣的楊氏家族從楊震起,四世連任宰相,成為了當地望族。楊震為官清廉,德高望重,在他由荊州刺史調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昌邑(今山東鉅野縣)縣令王密感念其“察舉”(漢代的選官制度)之恩,特備黃金十斤欲趁夜贈予楊震。此後,便有了楊震的那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的名言,楊震也因此被後人稱為“四知先生”。弘農楊氏,從此也將楊震奉為開基之祖,並取堂號“四知堂”。

陝西渭南歷史上二十位名人一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