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寧要重陽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和農民生活息息相關

導語:俗語:寧要重陽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啥意思?古人的勞動智慧

《說文解字》中解釋:「冬,四時盡也。」意思是冬是四季的盡頭。在結繩記事中人們在繩子的兩端都打上結,就是冬的形象,所以冬的本意便是終結。而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也表示冬天的開始,從這一天起到來年的立春這段時間,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立冬的這一天,秋季的作物就應該全部收穫並且可以儲藏入庫了,而小動物也已經準備好充足的食物藏起來打算度過一個漫長的冬天了。

俗話說“寧要重陽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和農民生活息息相關

立冬既是冬天的開始,又是四季的盡頭。所以我們常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而作為冬天的開始,這一天的天氣情況很大程度影響了明年春天的耕作,古人就有俗語“寧要重陽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說的就是立冬的重要性,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

俗話說“寧要重陽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和農民生活息息相關

寧要重陽十三雨

意思就是說不怕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和九月十三這兩天下雨。九月是收穫的季節,而每年到了九月重陽節的時候,秋收工作都已經進行得差不多了,但是接下來農民還不能懈怠,要準備秋播的工作,我們最熟悉的秋播大蒜就是要挑選這個時間播種。農作物在發芽和生長的過程中都需要不少的水分,所以農民都希望重陽節前後能下幾場雨,否則這些農作物就會因為雨水不足而推遲播種,也不利於它們的發芽和生長。但如果重陽節後長期下雨對於農業來說卻不是什麼好事,所以民間才有了“重陽十三雨”這種說法,指的是重陽後下雨到九月十三就好,過了九月十三就應該放晴了。不然長期下雨耽誤了秋收,莊稼泡在地裡很有可能影響收成,所以才有了“寧要重陽十三雨”的說法。

俗話說“寧要重陽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和農民生活息息相關

不要立冬一日晴

這句話是說農民不希望立冬這一天是一個大晴天。為什麼會有這個說法呢?一開始這個是古人長久的生活經驗得出來的,俗話說“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立冬這一天是大晴天的話,就預示著這個冬天雨雪天氣很少。我們都知道“瑞雪兆豐年”,雪下得多了第二年才是一個豐收年。很多人也不太瞭解“瑞雪兆豐年”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冬季天氣冷,下得雪不易融化,鬆鬆軟軟地蓋在土壤上,就像給莊稼蓋了一條棉被,外面天氣再冷,下面的溫度也不會降得很低。並且冬雪蓋住,就不會有病蟲害。等到冬天過去,天氣漸漸回暖,冰雪消融,雪融下去的水又會留回土壤裡,儲存了水分,有利於春耕和莊稼後續的生長。所以冬天雨雪多,既能保證冬日裡土壤不受寒不受病蟲害,又能在春天灌溉土壤,一舉三得。

俗話說“寧要重陽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和農民生活息息相關

但是後來氣象學也證明了這個說法。立冬這一天是黃河以北迅速降溫的時節,在這期間如果晴天就使得即將來臨的冬天雨雪天氣大大減少,雨雪大大減少這不能瑞雪兆豐年了,所以農民們才不希望立冬這一天是晴天。古人的這兩句俗語充分體現了節氣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古人根據多年的生活經驗用簡單易懂的語句去解釋一個深刻的氣象學知識,足以可見古人的勞動智慧。

俗話說“寧要重陽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和農民生活息息相關

小編有話說:四季輪迴,週而復始。秋收冬藏,冬並不是終結,而是孕育種子的季節,它們收斂起自己養精蓄銳,以待來年,萌發春之生機,綻放夏之繁盛,收穫秋之靜美。

你那裡立冬那日是晴天還是雨雪天?大家準備好過冬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