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今天立冬了,要吃餃子的。民間有說法: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據說東漢名醫張仲景告老還鄉時,在路上見許多百姓由於天冷耳朵都凍壞了,於是在黃河邊支了口大鍋,把羊肉、辣椒和驅寒的藥材放進去熬,然後撈出來切碎,包在麵皮裡再下鍋煮,形狀和耳朵一樣,稱為“嬌耳”。

人們吃了“嬌耳”之後,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就治好了。所以立冬吃餃子也稱“安耳朵”。立冬意味著冬天的到來,耳朵暴露在寒風中很容易被凍傷,吃餃子補補耳朵,是對親人最貼心的關懷了。

01 立冬的由來

中國古人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一個週期作為一個輪迴,根據一年中太陽在黃道上不同位置的時間,和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現象發生的規律,確立了“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是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行動指南。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在每年陽曆的11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時。此後太陽距離北半球越來越遠,給北半球的能量持續降低,天氣越來越冷,冬季開始了。

我國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但按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以候(五天為一候)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下時為冬季開始。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大,各地入冬時間是不同的,而立冬為冬日始的說法,主要是與黃淮地區的氣候規律吻合。

民間流傳著許多諺語,如: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立冬陰,一冬溫;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氣多......意指立冬之日的天氣能預示著整個冬季的天氣走向,這些應該來自勞動人民的生活經驗,但至今科學卻無法解釋其中的道理。

今年的立冬日,濟南的天氣晴朗,陽光姣好,溫度適宜,據此推測今冬應是個多晴的暖冬了。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02 立冬的習俗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為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立冬之後,秋收結束冬季到來,不管最終的收成如何,一年的辛勞總算是有了一個結果,這是值得紀念的事情。

古代的皇帝會行迎冬之禮,這一禮儀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這天天子要親率群臣迎接冬氣,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對為國捐軀的烈士及其家小進行表彰與撫卹,鼓勵民眾抵禦外敵或惡寇的掠奪與侵襲。

在民間,立冬這天人們還要舉行祭祖祭天的活動。即便再忙的農人也要在家休息一天,殺雞宰羊,準備時令佳品,一是祭祀蒼天,感謝上天恩賜的豐年,並祈求上天賜給來歲風調雨順;二是祭祀祖先,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再有就是農人們也要好好犒勞犒勞辛苦一年的自己。

立冬是寒風乍起的季節。此時的北方,正是“水結冰,地始凍”的孟冬之月(冬季第一個月),天寒了需要加衣裳,人們由生者的禦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於是便有了“寒衣節”,給逝去的親人送去寒衣,寄託思念。

民間還有立冬後辦冬學的傳統。冬天裡夜長,而且又是農閒季節,在這個季節辦“冬學”是最好的時間。冬學非正規教育,多設在廟宇或公房裡,聘請教員來為村民普及科普知識與技能。有的地方這一天還要行拜師禮,學校的學董領上家長和學生,提著果品和點心去慰問老師,叫做“拜師”。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03 立冬補冬

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經過了春季的勃發,夏季的激情,秋季的收穫,到了冬天,大自然給予了我們一個修養生息的時間,讓天地萬物都平靜下來。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既補身體,也補精神。

古有“立冬補冬,不補嘴空”的說法。冬季寒冷,是人身體抵抗力較弱的時候,自然需要補充營養。人們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不僅能使身體更強壯,還可以起到禦寒作用。

冬季的外表冷峻嚴酷,但在這冷峻的表象下,有著別樣的溫柔。農人說積雪是小麥的被子,冬用冰冷的軀體,營造了一個平靜安寧的世界,一個能真切感知到溫暖的世界,給了萬物最珍貴的滋養與呵護,萬物在冬的照護下,悄悄孕育著勃發的力量。

11月8日,在2019年的“立冬”日,我們在流轉的時空中,跨過秋的門檻,走進了又一個冬的懷抱。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