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員工:不要和我談工匠精神,我只想掙錢養家.

最近再次回顧了央視播出的大型紀錄片--大國工匠,感慨良多,影片中的勞動者都是在平凡的崗位追求工作的極致和完美,才有了人令人敬佩的成就。工匠精神,不是外國專有的,很多年輕人誤認為工匠精神是從德國日本傳過來的,其實自古中華大地就有匠人精神傳統,遠的有魯班/歐冶子和墨家,近的有張小泉/十八子等,只是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外在的經濟壓力非常大,導致人人都想追求快錢,而無法真正的沉澱下來專心提升技能,這才造成了匠人精神的沒落。一個國家的支柱產業永遠只能是製造業,而不是玩虛的金融和房地產,實業才能興邦,這是人類發展歷史上無數國家的經驗總結。為什麼國家要拍成影片來倡導宣傳這種精神?如果人人都有工匠精神還需要這麼做嗎?原因不言而明。這也是目前中國製造業的現狀,普通工廠員工待遇比較低,基本工資養活自己都難,不靠加班根本活不下去。以前80年代令人羨慕的工人階級,目前社會地位卻是最底層,90後的年輕人寧願送外賣跑滴滴都不願意進工廠,拿他們的話來說就是沒前途。在老闆眼中,四條腿的蛤蟆難找,兩條腿的人還少嗎,不行就換人,缺了誰都一樣。曾經在一家德資汽車零部件製造工廠工作過,德方的技術人員經常抱怨,為什麼中國的工程師換的這麼快,有些本來有資質成為專家的人突然就不見了,為什麼?工資低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想培養和倡導工匠精神,難度不是一般的大,那為什麼日本德國可以呢,因為他們的社會中是有這樣的文化氛圍,尊崇大師,相信技術,相應的薪資福利待遇和社會地位是有保障的,記得有一部日本紀錄片,說的是一個日本料理世家,已經傳了幾代人,承前啟後都在不斷的專研和提升料理的口感和工藝,社會上認同感也很強,大批忠實客戶。在中國要想培養匠人精神,首先要減輕人的經濟壓力,能讓人專心投入技術工作中,切實把工資待遇提上去,怎麼提上去?我們不能要求老闆良心發現,這麼做他的利益會受損,不合理也不能長久,這需要國家政策的扶持,比如對符合要求的中小企業減免部分所得稅,讓資本家有利可圖,同時還要鼓勵公司加大研發投入,也有相應的國家政策補貼。所以,什麼時候製造業員工不用為房貸車貸養老和小孩讀書操心了,什麼時候才會有真正的工匠精神。

製造業員工:不要和我談工匠精神,我只想掙錢養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