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冬丨不光吃餃子,“立冬補冬,補嘴空”,如何來養生

今日立冬丨不光吃餃子,“立冬補冬,補嘴空”,如何來養生

立冬,十月節。立字解見前。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初候,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於堅也。

二候,地始凍。土氣凝寒,未至於拆。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雉,野雞。鄭康成、《淮南子》、高誘俱注蜃為大蛤;玉篇亦曰:蜃,大蛤也;《墨子》又曰:蚌,一名蜃。蚌,非蛤類乎?《禮記》之注曰:蛟屬;《埤雅》又以蚌蜃。各釋似非蛤類,然按《本草》車螯之條曰:車螯是大蛤。一名蜃,能吐氣為樓臺。又嘗聞海旁蜃氣成樓垣。章龜經曰:蜃,大者為車輪島嶼,月閒吐氣成樓,與蛟龍同也。則知此為蛤明矣。況《爾雅翼》引周禮諸家,辯蜃為蛤甚明。《禮記》之注以謂,雉由於蛇化之說,故以雉子為蜃。埤雅既曰似蛇而大,腹下盡逆鱗,知之悉矣。然復疑之一曰:狀似螭龍,有耳有角,則亦聞而識之。不若《本草》《章龜經》為是即一物耳。大水,淮也,晉語曰:雉入於淮為蜃。

今日立冬丨不光吃餃子,“立冬補冬,補嘴空”,如何來養生

立冬後,就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

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立冬意味著進入寒冷的季節,人們傾向進食可以驅寒的食物。在南方,人們會吃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有的還會和中藥一起煮來增加藥補的功效。

立冬,閩中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立冬“補冬”,家家戶戶要熬製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後,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製。草根品種眾多,配方也多種多樣,但都躲不開補腎、健胃、強腰膝的功能。在廣東的潮汕地區,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甘蔗能成為“補冬”的食物之一,是因為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

立冬在北方則有吃水餃的風俗。在北方,立冬的規矩是吃餃子,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立冬為什麼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

今日立冬丨不光吃餃子,“立冬補冬,補嘴空”,如何來養生

​【中醫古訓】​

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蔔、青菜、豆腐、木耳、銀杏果等。

這裡須要注意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屬冬令,西北地區於東南沿海的氣候條件迥然有別;冬季的西北地區天氣寒冷,進補宜大溫大熱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溫較西北地區要溫和的多,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如雞、鴨、魚類;地處高原山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為宜。

除此之外,還要因人而異,因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辯,本著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