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夜爆火到一片哀鴻,短短2年,又一網紅產品跌落神壇

從一夜爆火到一片哀鴻,短短2年,又一網紅產品跌落神壇

編 輯:正風

來 源:正和島

說到賺錢,想必每個人都經歷過各自的扎心事,但有這樣一個項目卻號稱“低投入、高回報、能躺賺”,而且還確實引來了一波投資高潮,它就是在2017年紅極一時的娃娃機。

隨即,娃娃機立刻被冠以“最賺錢的行業”,什麼“投資小,見效快”,“三個月包回本,月利潤不少於兩萬”等鼓吹言論也甚囂塵上,其替身——口紅機、剪刀機、幸運盒子等也迅速跟上勢頭,在各大商場中跑馬圈地。

一時間資本湧入、競爭四起,顯得好不熱鬧。

如今兩年的時間過去了,今天,這個看起來“懶漢都能發大財”的風口行業又變得如何了,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背後的真相,很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01.

娃娃機的前世今生

老規矩,在講現狀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它的歷史。

其實,早期的娃娃機就是一種遊戲機,作為電玩城中的一個遊戲項目,深受女孩子們的喜愛,後來伴隨著綜合購物中心的崛起,開始出現在各個商場裡,以消磨人們在排隊等位或者電影開場前的碎片化時間。

但若是追根溯源,這個東西的誕生還真不是在我們這,也不是鄰國日本,而是大洋彼岸的美國,而其原型倒也算是很貼近生活了。

娃娃機的誕生,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美國,是以蒸汽挖掘機為原型的娛樂型“挖掘機”開始出現的,那時它的主要功能也不是抓娃娃,而是讓孩子們通過操作鏟型或爪型裝置來獲取糖果。

漸漸地,糖果挖掘機演變成了抓獎機,遊戲參與者開始從孩子們擴展到成人,抓取物也由一開始的糖果增加到了小型日用品和一些高價值品,

20世紀50年代,抓獎機傳入日本,最初以“起重機遊戲”(類似黃金礦工)的形式風靡起來,獎品包括手辦、辦公用品以及食品等。

60-70年代,由於街機市場的萎縮,日本遊戲廠商們開始尋找轉型路徑,並把目光聚焦到了抓獎機身上。到了1980年左右,日本泡沫經濟前夕,毛絨玩具大量滯銷,人們開始將這些毛絨玩具放進抓獎機中,娃娃開始取代零食等成為最常見的獎品。

90年代,娃娃機開始傳入臺灣,但它進入大陸市場的第一站,可能還要從廣東番禺說起。

改革開放後,番禺以低廉的租金和人工成本迅速搶佔了遊戲及生產市場,逐漸成為了國內外遊戲機生產的一大基地,據公開數據統計,番禺遊戲遊藝機生產高峰期可佔全球市場20%份額,被稱為“世界遊戲機之都”。

在政策的吸引下,一些從日本掌握了娃娃機生產技術的臺灣廠商,也紛紛建廠廣東番禺,恰好禺此前的重心產品捕魚機因涉嫌賭博被公安部集中整治,投機屬性更輕的娃娃機,則藉此機會成為轉型後番禺的重點產業,並在全國範圍迅速鋪開。

什麼遊戲機最火,番禺就產什麼,反過來,番禺產什麼,什麼就最火,在番禺娃娃機產量增加的同時,生產商也開始了鋪天蓋地的宣傳,於是,娃娃機創業,低成本、好賺錢等消息也在網上流傳開來。

從一夜爆火到一片哀鴻,短短2年,又一網紅產品跌落神壇

再加上這個時候,移動支付、遠程管理等技術的成熟和普遍使用,徹底催熟了這個小到不能稱之為行業的行業。原來在電玩城鋪設抓娃娃機,還需要同時配備兌幣機,而現在掃碼支付即可。之前還需要人去管理這些抓娃娃機,現在後臺就能看到消耗了多少,需要補什麼貨。

於是,包括電玩城在內的,但凡有點商場點位資源的人,都開始大量鋪設娃娃機。商場、影院、地鐵站等,只要是綜合性消費場所,都少不了娃娃機。

這個行業的小高潮隨之出現。

02.

娃娃機日進斗金?

不過是一場美麗的幻覺而已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似乎處於風口中的行業究竟賺不賺錢。

先從成本上來看,娃娃機的成本結構其實並不複雜,主要就是娃娃機、禮品娃娃、場地租金以及運營維護的費用。

娃娃機的價格不算太高,根據2019年最新的市場報價,國產單臺娃娃機價格貴的5000—9000元,便宜的一兩千。二手機更便宜。不同價格娃娃機,主要區別體現在機臺的尺寸、材質和外觀

從娃娃本身來看,可選擇的空間也比較大。中端、小尺寸的娃娃價格在每隻6—15元左右。高端、大尺寸,價格每隻在20—50元,如果不是正版玩偶很少有超過100元的。

場地租金方面,在商場、影院等場景單點鋪設的娃娃機,起初一般都會佈置在相對比較偏僻的地方。再加上佔地面積比較小,所以場地的成本相對較低。

至於娃娃機的盈利模式就更簡單了,2到3塊錢抓一次,抓的越多,賺的越多,考慮到娃娃也是成本項,如果永遠抓不出娃娃,這臺機器的毛利基本就是90%多。

這麼一看,娃娃機在初期確實是一門穩賺不陪的買賣,只要把機器出娃娃的概率控制好,前期投入個萬把塊,3個月以內基本就可以回本,如果場地好一兩個月回本也不是不可能。

加上當年大面積的媒體宣傳以及全點位全覆蓋,大部分的年輕人還是想試一下的,也就是新客的流量非常大。據稱,抓娃娃機的新客率當時能達到98%。說白了,就是賺一個人一次錢,不需要復購。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公佈的報道,2017年國內娃娃機數量已經達到200萬臺,2018年新增37萬,年增長率達到18.5%,自此,娃娃機徹底走上了網紅之路,也成為各大資本眼中的新寵。

但我們都知道,一旦資本介入,行業很快就會進入到拼刺刀的階段,娃娃機也並不例外。在娃娃機走紅不久後,無數個娃娃機運營商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各大品牌為了搶佔市場份額,便開始了不約而同的燒錢搶位。

據業內人士透露,娃娃機大火後,“點位”就顯得特別重要,在同一個商場,點位好的位置一臺機器月收入能達到數千元,但這些特別好的位置一般人很難搞到手,即使到手了租金也會特別高,而點位在犄角旮旯的機器月收入可能只有幾百元。

此外,自媒體“蛋解創業”不久前在對年人流量高達910萬人次的北京新中關購物中心的實地調查中顯示,即便是在客流量比較充足的晚高峰時期,商場一樓的15臺娃娃機半小時內也只收到了4塊錢,與人們想象中的日進斗金相差甚遠。

而那些零散分佈在商場、影院等場景的娃娃機收入極低更是普遍存在的情況,通常情況下,只有在週末或者節假日,逛商場的年輕人實在閒的沒事兒幹,才可能被娃娃機吸引。

靠娃娃機致富顯然是一場美麗的幻覺,2019年開始,除了幾家品牌連鎖的娃娃機店,越來越多的散戶投資者選擇了離場……

從一夜爆火到一片哀鴻,短短2年,又一網紅產品跌落神壇

03.

從爆紅到哀鴻,娃娃機做錯了什麼?

我們說興有興的道理,衰也有衰的原因,娃娃機從爆紅到哀鴻的轉變,也一定存在著必然的因果關係,歸納起來其實無非3點原因:

1.售價虛標

第一大原因就是娃娃機裡的毛絨玩具與實際價值明顯不符,越來越多的人發現,那些被標出四五十元商品售價的娃娃,實際價值只有十元左右,而且廠家大批量購買還會更便宜,自己在抓娃娃過程中的花費明顯超過了娃娃本身價格的數倍,一種被騙的感覺瞬間湧上了心頭。

2.概率偏低

有人覺得自己總是抓不到娃娃是技術不行,但你能不能抓到娃娃其實和技術沒有半毛錢關係,因為經營抓娃娃機的一大關鍵技術就是可以人工設置抓取概率。

理論上講,抓娃娃機的出貨率可以調整在4-200之間,也就是抓4-200次出一個娃娃。但是在完全依賴新客而不需要復購的行業,是不需要在乎客人的體驗和價值的。

那些本著做一次性買賣躲在娃娃機後面收錢的人,恨不得用戶永遠抓不到娃娃,於是娃娃機的出貨率被調的一低再低,即便投幣的花費已經超過了娃娃價格的數倍,依然抓不出一個娃娃。

長此以往,消費者的信任自然就被透支掉了,而當所有人都知道抓娃娃是騙小孩子的把戲時,這種商業模式自然也就走到了淘汰的邊緣。

3.娃娃機成為互聯網公司的線下產品

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娃娃機的功能其實也不再侷限於抓娃娃了,正如一位投資機構人士所言:“每臺娃娃機其實都是一臺電腦,連上網,通上電,給一個屏,它就會有入口,有入口就能延展出新的東西。”這就使得互聯網公司和娃娃機廠商之間產生了一種密不可分的關係。

例如,現在抓娃娃機上會多了幾個顯眼的字眼:“掃碼關注回覆數字免費玩”,當你通過機器關注了一個公眾號候,機器開始運作,免費讓你抓了次娃娃,即便沒抓中也無所謂,反正是免費的,但當你關閉手機屏幕走人後,或許就忘了微信裡已經多關注了一個甚至更多的公眾號。

但這只是剛剛開始,接著你會發現關注的那幾個號出現了“公眾號遷移通知”,告知你因某些原因,公號上的所有功能需要遷移到新號上,沒錯,你就這樣“被轉移”到了互聯網流量公司。

而這些號推送的無非是一些先免費後付費的小說或者產品廣告,一旦你充值消費,對於他們來說,路轉粉就成功了。

與前兩點原因相比,這樣的互聯網運作更像是以人性為籌碼的灰色產業鏈, 實在是令人深感厭惡。

所以,與其說是娃娃機風口已過,不如說是因缺少行業共識和誠信,在消費者心中留下了騙子般的印象,也可以說,娃娃機是自己毀了自己。

從一夜爆火到一片哀鴻,短短2年,又一網紅產品跌落神壇

04.

結語

做生意畢竟都是要賺錢的,這無可厚非,賠本的買賣沒人會去做,但是,賺錢和套路確是兩回事,因為,消費者不願意被人當傻子對待,一次就夠,不需要第二次。

所以,無論商業模式是什麼,前提是要保證不讓消費者受傷,否則,你可能是某一階段的贏家,但絕不會成為行業裡的最終霸主。

商業世界裡,如果非要說什麼是永遠不會變的,想來也只有誠信二字了。

《抓娃娃機躺賺?都是套路!為你揭秘“低投入、高回報”背後的殘酷真相》 蛋解創業

nt:minVO�X��/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