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於都」於都第一亭

于都縣第一亭

「方誌于都」于都第一亭

在於都縣利村鄉與禾豐鎮交界的一座高山上,在綠樹掩映之中,至今仍有一間帶點野味的茶亭,被譽為“于都第一亭”。

以前沒有像現在這樣的公路,人們出行主要靠步行,條件好的可以騎驢跨馬,有水路的地方可以坐船。所以,以前禾豐、鐵山壠、靖石、盤古山等地的人們前往縣城有兩條大路:想安逸、不怕遠的走水閣口,跟水出;腿腳好、想快點的走赤珠嵊,翻山出。


「方誌于都」于都第一亭


現在,水閣口在禾豐的西邊,眾所周知,但是,赤珠嵊在禾豐的西北,鮮有人知。取道西北需要翻越一個海拔700米左右的山坳。坳上有一間茶亭,站在茶亭向西北一望,于都縣城就在眼前了。

于都東南一角幾個鄉鎮的人去縣城會走這路,在山坳歇腳的人很多,所以茶亭蓋得很高大。再加上海拔高,所以這間茶亭在於都堪稱“第一”。

山下的禾豐鎮陂角村有個赤珠嵊圩,起於清乾隆年間,歷史悠久。民國時候有中藥店、布店、豆腐店、釀酒店,傳統圩日逢農曆二、五、八,趕圩人多為下堡陂角、大灣、堯口、大龍四個村的村民,也有少數山旮旯裡的利村人。古人會在這條古驛道上的這個古圩購物、休憩、等人。


「方誌于都」于都第一亭


以前,這裡不僅山高,還林密,偶有強人出沒,劫財掠色,所以路過這裡既有累,還有險,須結伴過坳。這又給“于都第一亭”蒙上了一層驚險而神秘的色彩,真是“第一”!

茶亭原名慈閣亭,現叫慈果亭。貼著亭有一庵,叫慈果庵。慈果庵就在這綠樹掩映之中。庵門有副對聯:五百歲運轉乾坤福臨人間,十方德行修慈果慧登天堂。上下聯好像調了。

慈果庵始建於明萬曆八年(1580年),屢屢繼修。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劉朝輝、曾升龍、鍾良貴等為首募捐重修。2000年李克明、謝玉明等發起,修建了齋堂、僧舍。2006年對庵宇進行加固和裝修,鋼混固頂,飾以琉璃。現庵宇一展新容,有佛殿一棟梵室數間。殿內供奉三寶諸佛菩薩。

慈果嶺自古為邑南雄關,通衢驛路。古時嶺上開有旅店、商鋪,亦有居戶。傳說慈果庵由劉守梅創建。劉守梅,字厚峰,為當地劉氏二十六世祖,生於明嘉靖九年庚寅(1530年),劉守梅之女出嫁後,暗竊地契與夫家,翌年秋收,父女爭收地租,鬧至縣衙,父輸不服,誓言:永不育女。凡生之女皆被溺死。後悔悟,方為女建庵,以示慈心,故名慈果庵。


「方誌于都」于都第一亭


清同治末年,縣令王穎登臨慈果庵,留詩一首《題慈果崬寺壁》:

衝雲覓路轉千盤,逐步攀登逐漸難;

百丈陰崖紛合沓,一龕古佛坐高寒。

近天自覺星辰大,放眼方知世界寬;

北望鄉關隔雲樹,欲歸未得且憑欄。

古茶亭為庵寺的門廊,庵門就在亭內。路人舍點小錢,燒香拜神,極其方便。當然,轉身五步見菩薩,抬頭三尺有神靈,對於教化人心,讓人棄惡揚善也很方便。進了茶亭遇廟門,慈悲為懷結正果,茲為“慈果”!


「方誌于都」于都第一亭


下了山坳是一個叫田塅裡的小村子,姓邱,已沒幾戶人家。這裡以前出坑有兩個方向:正西,去里仁,20裡;西北,去縣城,30裡。路就這樣,看起來近,走起來爬山涉水,繞來繞去,遠。


「方誌于都」于都第一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