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羈絆”,《你的名字》中“物哀”文化的體現

一、序言

重要的人,不想忘記的人,絕對不能忘的人,就算我不記得你的名字,我也會一直一直拼命的尋找你。——新海誠《你的名字》

新海誠新作《天氣之子》上映之後,關於作品的爭議不斷,因為前作《你的名字》獲得了極大的認可,所以很多人對《天氣之子》期待頗高。《天氣之子》中,有很多關於《你的名字》的彩蛋,帆高偶遇了瀧和三葉,一閃而過的四葉,立花奶奶手上的紅繩結,很多人在看過電影之後,也許跟我一樣去回顧了《你的名字》。

就算我不記得你的名字,我也會一直一致拼命的尋找你”,在夢中相遇的男女高中生的跨時空的愛戀,除了告訴我們對於愛的堅守,《你的名字》還有很多更深刻的文化內涵蘊含其中,時隔數年重溫這部經典之作,自然會對當時作品的創作有更多的瞭解。

(友情提醒:全文共4600字,閱讀時間9分鐘)

二、新海誠和《你的名字》

動畫導演新海誠出生於70年代,他的從業之路頗為坎坷,先是任職於遊戲公司,之後獨立推出了動漫作品,才正式進入動漫行業,也正是因為有在遊戲公司工作的經歷,使得新海誠對動畫作品的畫質要求極高。因為畫風精良,作品廣受好評,甚至有觀眾把新海誠看作“宮崎駿的接班人”,以此可見他在日本觀眾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從初期單人制作的《她和她的貓》開始進入動畫行業,新海誠幾乎每隔兩三年就會出一部作品,《星之聲》、《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作品《秒速五釐米》,其畫質和故事敘述上,都讓導演的風格有了明確的定位,《言葉之庭》是其真正意義上打響名聲之作。《你的名字》是新海誠近些年的巔峰之作,無論是畫質還是人物,亦或是文化內涵以及敘事結構,特色鮮明的《你的名字》都值得肯定。

“人與人之間的羈絆”,《你的名字》中“物哀”文化的體現

新海誠部分作品集

《你的名字》講述了宮水三葉和立花瀧在夢中交換了身體生活的故事,前者出生於巫女世家,後者是住在東京的普通高中男孩,看似毫無交集的兩條生命線,卻因意外緊密連接了起來。住在糸守鎮的三葉因為學校和家庭的原因,一直很嚮往東京的生活,交換身體之後的她也非常享受生活;住在東京的瀧以女孩的身份愉快的在小鎮生活。一切源自彗星的影響,除了身體交換之外,他們還隔著三年的時間線的距離,在彗星撞擊小鎮之前,瀧成功的提醒三葉拯救了小鎮,最終拯救了小鎮居民,他們也得以相聚。

金子總會發光,不只《你的名字》成功斬獲日本影片票房冠軍,導演新海誠也獲得了業界和觀眾的極大認可。國文學科專業的新海誠導演,每部作品中都能看到日本傳統文化和文學作品的身影,而《你的名字》影響更為深刻,包括《秒速五釐米》、《言葉之庭》等作品,我們都能看到日本文化的身影。

現在再看這部作品,除了壁紙級的畫質,感人的故事情節之外,背後還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

三、“黃昏之時”、“產靈”,男女主相見的契機

“早上醒來的時候,不知為何在流淚”——三葉

“明明做過的夢,卻總也想不起來”——瀧

新海誠導演曾在訪談中介紹過,《你的名字》的故事架構來源於小野小町(日本平安初期的女詩人,被列為平安時代初期六歌仙之一)的和歌(日本的一種詩歌,有長歌、短歌、片歌、連歌等類型,由古代中國的樂府詩不斷日本化演變而來):" 夢裡相逢人不見,若知是夢何須醒。縱然夢裡常幽會,怎比真如見一回。" 和《とりかへばや物語》裡的設定“男子像女兒一樣養育,女子像兒子一樣養育”。

在作品中,三葉和瀧在夢中交換靈魂,過著屬於對方的生活,醒來之後在迴歸各自的生活,而當他們在現實生活中試圖尋找對方的時候,因為時空的交錯,男主卻發現根本找不到對方的任何蹤跡,在哪裡,叫什麼名字;女主找到了男主,卻不是她認識時候的男主。這和小野小町和歌中的感覺非常相似,“怎比真如見一回”,立花和瀧身體不能交換之後,遍尋方法還是找不到相識的對方。《你的名字》用一種時空交錯的方式,給了男女主體驗不同人生的機會。

處在不同時空,本不能相見的兩人,導演通過一種獨特的方式讓他們身體和靈魂都相遇了,“黃昏之時”和“產靈”。

1、黃昏之時

“黃昏之時”,本土語言也會翻譯成“孤落時辰”,日語中的瘋魔時刻,日夜交替的那一瞬間,太陽孤落,是一個非日非夜的時段,光線令萬物的輪廓模糊,傳說中會感受到靈異的時間,妖怪和人同時出現的時刻,給了兩人靈魂相遇的契機。

“人與人之間的羈絆”,《你的名字》中“物哀”文化的體現

黃昏之時

2、產靈

作品中的女主三葉作為巫女所編制的結神其實有兩層含義在裡面的,日語土語中某位神的名字和繩結同音,那位神叫做“產靈”。產靈這一說法來自於日本神道中的一種觀念,在這種觀念裡,天地萬物最初生成、發展以及完成都是在此力量的作用下才得以進行。日本第一部文學作品《古事記》中曾有記載, " 造化三神 ",天地形成後最早出現的天御中主神、高皇產靈神、神皇產靈神,此三神創造萬物。作者借外婆的口吻,對身體是三葉靈魂是瀧的三葉說過:

連接絲線可以叫做產靈,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可以叫做產靈,時間的流動也可以叫做產靈,全部都是神的力量啊,我們編織的結繩也是神的作品,體現了時間的流動。將絲線匯聚在一起編織成型,扭曲、纏繞,有時又還原,斷裂,再次連接那就是產靈,那就是時間。不管是誰,米還是酒,當人體吸收了這些東西,就會與靈魂連接,這也叫做產靈。

連接繩線的是產靈,連接人與人之間的是產靈,時間的流動也可稱之為產靈。在都市長大的瀧對於外婆口中的神靈並沒有什麼體會,但聽著外婆的話,他似乎也產生了一種敬意。他去隱世放置口嚼酒也為後來他找到口嚼酒做了鋪墊。也是他後來理解時空交錯的源頭。

“原來我們不僅相隔互換的身體,更相隔著割裂的時空,只有在黃昏時才能相遇,但是命中註定的人,即使忘記了你的名字,在下一次擦肩而過的時候,也一定會認出你。”

3、“黃昏之時”和“產靈”是兩者能在不同時空中得以相見的關鍵性鋪墊。

《你的名字》中,少年從記憶的碎片中最終找到了糸守鎮,被彗星撞擊後面目全非的小鎮讓他一度產生過懷疑。但當瀧在廢墟中找到神社的時候,他進入了石頭地下放了口嚼酒的地方,喝下了當年他放在裡面的口嚼酒。喝下一口口嚼酒(神女存放靈魂的地方,帶著神女出生到逝世的記憶)之後,瀧跌入了由結神纏繞的時空之旅,從三葉的出生到長大,瀧看到了三葉經歷的一生。也知道了原來他一直找不到三葉是因為他們相差的不僅是地點,更是時空的差距,瀧認識的是三年前的三葉,而現在的三葉已經死於三年前彗星撞擊當中,所以他們才一直無法相遇。時空交錯中的他們,最終在【孤落時辰】見到了彼此。

“人與人之間的羈絆”,《你的名字》中“物哀”文化的體現

孤落時辰相見的三葉和瀧

“敬神,也是為了連接神和人的重要規矩。”

日本是一個非常尊敬神明的國家,相信萬物有靈,每年都會舉辦很多大型的活動祭祀神靈,這在很多動漫作品中都有體現。作品中展現的神靈信仰、小鎮的風景(諏訪湖取景)以及宮水神社延續的口嚼酒、祭祀舞、繩結編織工藝等,都是對日本傳統文化的體現。

四、“人與人之間的羈絆”,看“物哀”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體現

“所有事物最終都會消逝”!

新海誠導演秉持一貫的作品風格,作品講述的仍然是青春成長類型的故事,但故事背景卻更加宏大,以彗星撞擊這一災難性事件為背景,描述了時空相隔和三葉的去世這種戀人離別的情景,難免讓人產生悲傷的情緒。一種嵌入日本民族的“物哀”文化體現在其中,讓愛的追尋有了更加深刻的意義。新海誠在採訪中表示:

《你的名字》的誕生背景,是日本 "3 · 11" 地震後,影片中昔日優美、靜謐的糸守鎮被摧毀後的慘狀,也是日本震後滿目瘡痍景象的真實體現,這部作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寄託了動畫創作者對於地震的一種慰藉性關照之情。

2011 年日本大地震後,很多日本人的想法都變了。日本人本以為他們的生活,他們所在的城市都不會是一成不變的。但這之後大部分日本人都感受到危機,說不定明天自己住的地方就會消失,自己就會消失。我在想這時候日本人民到底需要怎樣的作品呢?所以我選擇了《你的名字》這個動畫腳本同時綜合了社會、觀眾的需求,以及我自己想要表現的東西。

所以,新海誠改變了一貫的悲劇式結尾風格,讓三葉和瀧改變歷史、拯救了全村人的生命。

“人與人之間的羈絆”,《你的名字》中“物哀”文化的體現

新海誠《你的名字》

雖然說動畫世界是虛擬的,但新海誠導演通過現實的方式帶給我們的是災難性世界歷史的改寫。唯美畫風的背後,也有對客觀世界的思考。日本因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經常受到地震和海嘯等自然災害的威脅,加上資源匱乏,日本人常會生出一種世事無常的感覺,感嘆美好的事物轉瞬即逝。這正是日本“物哀”文化的由來。

本居宣長在《紫文要領》中對“物哀”的闡述:

世上萬事萬物的千姿百態,我們看在眼裡,聽在耳裡,身體力行地體驗,把這萬事萬物都放到心中來品味,內心裡把這些事物的情致一一辨清,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

《你的名字》裡,彗星撞擊小鎮導致小鎮的消失,小鎮500多人的遇難,因為時光交錯兩人一次次的錯過和分開,一次又一次的畫面描寫讓人產生一種難以言明的感受,只能感嘆世事無常,一系列的悲情事物,讓人們不由產生一種悲的情緒。不過,神明給了他們一次改寫歷史的機會,他們最終也改變了歷史(這也是作者對災後人民的美好祝願)。在日本人眼裡,承認並欣賞生命的美麗和脆弱才是生命的本質,這也是物哀文化的一種體現。村上春樹(日本後現代主義作家)說過:

不管是櫻、螢或楓,都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失去它的美麗,我們為了目擊那一瞬的光彩,路途再遠也願意前往。那裡存在的不只是純粹的美麗,人們親眼確認它們失去小小的光芒,看到鮮豔的色彩在眼前凋零,會不自覺地鬆了一口氣。當人們目睹一場美麗的盛宴消逝時,反而能找到安心感。

因此,“沒有永遠的安定,也沒有不變不滅的事物能讓人依賴。”活在世上之時,人與人之間的羈絆才是生命存在的意義,三葉的髮帶(繩結)代表的正是這個含義,也是兩人靈魂相互交換的關鍵。

這場由靈魂相互交換引發的看似荒誕不經的愛情,之所以能夠引起廣泛共鳴,是因為它道出了人類對於生命本源和自我的情感認知和哲學思索。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曾在《會飲篇》(這篇對話所描寫的是悲劇家阿伽松為了慶祝自己的劇本獲獎,邀請了幾位朋友到家中會飲、交談。)中說到,遠古時期的男女原本是共用一個身體的,後來被神劈成了兩半,變成了男人和女人,所以之後的日子裡,他們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另一半。這也表明人生來也許並不完整,人生來的意義就是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探索尋找自己的另一半,發現並完善自我。身體互換的三葉和瀧即使相隔時空,也要尋找對方,也許就是在找尋本身缺乏的另一個自己,完善自我。

“人與人之間的羈絆”,《你的名字》中“物哀”文化的體現

瀧和三葉的相遇

故事的尾聲,歷史被改變之後,三葉活了下來,小鎮的居民也得以倖存,雖然有三年時間的差距,他們最終遇到了彼此,故事線被修改,即使沒有任何記憶,他們還是憑著已有的羈絆在一起了,這是作者基於現實給觀眾帶來的美好期盼。

五、終:

三葉和瀧的愛情故事貫穿了整個故事,以愛之名,可以衝破時空的界限。新海誠曾說過:“人生大體來說失敗要比成功多得多,以前的我故事中常有著遺憾,這一次的故事我想了卻這些遺憾。”所以整部作品,以“君之名”為線索,講述了通過愛的最終救贖,即使跨越時空,還能圓滿,這是作者傳達的一種對生活的美好希冀。

​新海誠導演在很多作品中都用到了“物哀”文化的概念,但《你的名字》在劇情處理和文化結合上無疑更上升了一個層次,也給出了美好的結局。從對宿命的無奈與妥協中體現的“物哀”之美,到“永遠不向這個世界妥協”的對抗,命運的第二次輪迴,三葉和瀧實現了歷史的改變。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假如我們相遇,肯定一眼就能認出彼此”

“人與人之間的羈絆”,《你的名字》中“物哀”文化的體現

重逢的瀧和三葉

一瞬間的碰面,兩人跨越千山萬水只為尋找一個答案,站在臺階上的瀧經過內心的掙扎之後回頭問三葉:“請問,我在哪裡見過你嗎?”之後三葉回頭,一邊流淚,一邊卻笑開了回答道:“我也是!”然後兩個人同時互相問道:“你的名字是……?”即是點睛之筆,也是最圓滿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