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扶貧之星”潘大均 真情帶動貧困村“脫貧摘帽”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胡茂新 田雪蓮)2015年,潘大均被枝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派駐到枝江市問安鎮代家店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從駐村工作隊員到工作隊隊長,從第一書記到村黨支部書記,潘大均從群眾關切的小事入手,落實各項扶貧措施,幫扶困難群眾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用行動詮釋著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的為民情懷。

代家店村,是枝江市30個貧困村之一。初到代家店村,潘大均就蒙了:人生地不熟,吃住不習慣,村裡情況一無所知,幫扶工作不知從哪裡開始……

但是,有著豐富農村工作經驗的潘大均沒有退縮。工作千頭萬緒,謀定而後動。他決定從調查研究入手,用最短的時間找到致貧原因。

每天上午,他仔細翻閱全村人員的信息,與鎮裡的包村領導、包村幹部及村“兩委”幹部進行交流;下午,他就到貧困戶家中,跟他們拉家常,瞭解“群眾真正想什麼、盼什麼,需要解決哪些困難,為什麼這個村缺少收入?”等問題,適時宣講相關扶貧政策。不出一月,他的足跡就踏遍全村每一個角落,對全村的總體情況心裡有了數,對貧困戶的情況心裡有了底。

三年裡,他引導群眾“走出去”“換腦子”,尋找產業致富的路子,通過算“對比賬”幫助貧困戶樹立發展產業的信心。同時,圍繞“建強村級班子、強化基礎設施、發展特色產業、提升公共服務”四項重點,爭取了省級投資國土整治項目,整理高產農田1400畝,建設了較完善的村級基礎設施;進行了村莊環境整治和綠化,修建了村廣場,建設了村文化陣地。在他的發動和帶領下,全村籌集資金220萬元,成立村合作社,村集體也有了收入。2017年,代家店村脫貧出列。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要想讓全村脫貧致富,必須有一個富有活力的支部班子,讓村“兩委”班子先動起來,才能真正讓村組織這個“引擎”煥發活力。四年的踏實工作,組織和群眾都看在眼裡,2018年12月,枝江市委選派潘大均同志任代家店村黨支部書記。有了大家的信任,潘大均的幹勁更足了。

駐村扶貧工作有聲有色,潘大均的身體狀況確不容樂觀。面對記者,身患糖尿病的潘大均道出了一名共產黨員的鏗鏘情懷:“擔任村黨支部書記,這是組織和群眾的信任。帶領群眾發家致富,是我的本分,也是我駐村最大的理想。困難是有的,但我絕不能退縮。身體的困難,我可以克服。”

憑藉著這股子不畏難、不退縮的韌勁,潘大均帶領村兩委班子克難攻堅,成功推廣優質水稻種植1000畝,並引進建設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水稻種植200畝,受益農戶127戶,帶動貧困戶30戶,畝增收200餘元。還培植了特色種植養殖產業近1000畝,收回了村集體土地和堰塘259畝,增強了發展後勁。

根據貧困群眾的發展需求,今年初,潘大均聯繫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投資1萬元打造了扶貧車間,幫助近10名困難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因為成績突出,潘大均被評為2019年度枝江市“扶貧之星”。

“今年我被評為'扶貧之星',這既是鼓勵,也是壓力,我將以此份榮譽為新的動力,繼續堅守一線,紮實履責,堅決為脫貧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我有信心!”潘大均堅定地說。

潘大均,這個即將退休的機關幹部,在駐村幫扶工作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如今的代家店村,路寬了,產業有了,家門口上班既有工資又不誤農活,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群眾生活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