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美藥業爆雷,普寧財稅告急,揭開造假上市公司交稅的背後真相

據證券時報報道,2019年ST康美納稅額銳減逾10億元,使其所在地廣東省普寧市財政吃緊。 為了補上缺口,當地政府發動“搶收”,連續召開財稅會議,要求各職能部門拿出“真招實招”,堅決打贏組織收入攻堅戰,確保完成今年稅收任務。

普寧屬揭陽市代管。“康美納稅額佔普寧的三分之一、揭陽的六分之一”,這在當地是共識。今年前三季度,受康美事件影響,揭陽及普寧的稅收收入均下滑超過兩成,全年增長目標或難以達成。

因一家被高度依賴的公司出現問題,地方政府將財稅壓力轉嫁至其他民營企業,揭陽及普寧的營商環境已經趨於惡化,不妨稱之為“普寧現象”。

從康美藥業現金流量表來看,經營活動現金流下,支付的各項稅費現金流出最近這十年累計達到103億元,2017年、2018年度支付稅費超過18億元,到了2019年度,康美藥業爆雷後,交納稅費斷崖式下滑,前三個季度交稅4個多億。

康美藥業爆雷,普寧財稅告急,揭開造假上市公司交稅的背後真相

康美藥業支付稅費的現金流出

之前筆者做個簡單測算,虛增1億元淨利潤,理論上要交多少稅?

假定按照25%企業所得稅率,16%增值稅率來計算,虛構稅後淨利潤1億元,則需稅前利潤總額1.3333億元,繳納企業所得稅3333萬元;

要增加1.3333億元利潤總額,至少還要繳納增值稅2133萬元。這意味著要承擔5466萬元的稅務成本,才能在報表虛增1億元淨利潤。

花了這麼多稅務成本,如果要完成造假循環,如果想辦法把造假虛增利潤形成的賬面資金再轉出來的話,比如通過收購股權或購買資產,被收購方需要交稅,則還需要增加稅務成本。所以康美藥業就把貨幣資金轉出來後,但財務報表上就乾脆虛構鉅額貨幣資金,這樣可以少一點稅務成本。

康美藥業貢獻給普寧的上百億稅收,來自哪裡?如果上市公司經營業績是真實的,可以通過經營賺的錢可以交稅。但從證監會調查結果看,康美藥業是家嚴重造假的上市公司,基本是一家靠持續融資進行輸血的上市公司。

看看康美藥業的這十年來的現金流量情況:

康美藥業爆雷,普寧財稅告急,揭開造假上市公司交稅的背後真相

康美藥業在2009年初,賬面有14.82億元現金,十年之後,2019年三季度末僅有4.37億元。

這十多年,康美通過增發股票、發債、銀行借款等渠道,籌資活動累計淨現金流入達到357.95億元,投資活動累計淨現金流出168.44億元, 由於財務造假,公司的經營活動現金流的數據有些混亂,根據勾稽關係,可以倒算出十年多時間,康美的經營活動累計淨現金流出199.96億元,其中繳納稅費103.21億元,扣掉上繳稅費,公司的經營活動淨現金流也是淨流出約100億元。

可以看出,康美藥業本身並未真正創造利稅,之所以能成為當地納稅大戶,是因為公司上市之後,能借助各種渠道不斷鉅額融資,從而支撐了其納稅,相當於資金方給稅收買單。

對於給康美藥業籌資的對象,上市公司股東、康美債持有人以及貸款銀行來說,幾百億的資金投入,未來將何去何從?

類似康美藥業、康得新這樣的財務造假上市公司還有不少,作為當地政府,雖然過去業績造假能給當地貢獻稅收,但是很遺憾,靠財務造假畢竟不能持續,舉全國之力給當地貢獻了一時i稅收,但其背後的鉅額損失及長遠影響,整個資本市場及監管層面要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