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美、步長投資保險公司背後 保險公司批籌開閘在即

4月底至今,兩家上市制藥公司爆發的負面輿情不斷髮酵,成為不大不小的“黑天鵝事件”。

年報季的最後一天,康美藥業突然發佈會計差錯更正公告,宣稱2017年貨幣資金多計299.44億元,近300億元的貨幣資金不翼而飛,像變魔術一樣成為了少計的存貨、應收款和在建工程。

步長製藥的實際控制人,則為了自己的直系親屬進入斯坦福大學就讀,向中間人支付650萬美元,這一筆賄賂款創下了美國高校招生舞弊系列案件的最大金額。

從保險業的角度看,這兩家制藥公司在保險業也“同框”了,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都是保險公司的投資人。

一個問題的提出

出現財務重大違法問題、實際控制人個人的重大負面,此類企業是否影響其投資保險業

根據此前媒體報道,康美藥業在2015年與青海有關方面合作,計劃發起設立健康保險公司。根據與其他出資人簽訂的發起人協議,康美藥業佔擬設立健康保險公司的20%股份,為第一大股東。

而步長製藥在保險領域更是多方求索,走得更遠。據報道,步長製藥及其關聯公司曾分別規劃投資設立一家壽險公司、一家財產保險公司。

無論是財報巨大的造假黑洞,還是用謊言來掩蓋謊言,出來混,遲早要還的。實際控制人的行為和企業行為也很難完全切割,輿論危機已經轉向了企業本身,公司的產品質量和過往不軌問題被集中開掘,形成了流血不止的聲譽危機。

那麼問題來了:出現財務重大違法問題、實際控制人個人的重大違法和負面問題,是否影響其投資保險業?再延伸一步:什麼樣的企業才是保險公司想要的股東?應該怎樣去評價股東的品質和能力?這無疑是保險市場的一個基礎性問題。

根據我國《保險法》的規定,保險公司的主要股東應當“信譽良好,最近三年內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進一步細化規定為“誠信記錄良好,最近三年內無重大失信行為記錄;合規狀況良好,最近三年內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等否決性條件。

在治理亂象的過程中,股東資質、投資記錄和行為被放在首要的位置。股東誠信記錄之所以重要,在於股東行為衍化的亂象更具有威脅性,可能導致一家公司從誕生之初,就成為市場的攪局者和風險的製造者。

沒有良好的股東底色,內部控制無從談起,監管部門有理由高度關注股東資質和股權結構。

從這個角度說,一家出現重大輿情危機的公司,很難成為保險公司的合格發起人股東而通過監管審核。

康美、步長投資保險公司背後

繼地產企業後,醫藥企業掀起申請籌建保險公司新趨勢

康美藥業、步長製藥出現在保險公司申籌名單中,只是醫藥健康產業入股保險公司的冰山一角。

在保險公司打造醫養產業鏈的同時,醫養產業也在掘金保險業,成為一種頗為有趣的“對流”現象。通過公開資料搜尋可以發現,繼房地產企業熱衷於出資或收購保險公司的熱潮過後,製藥行業成為保險業重要的潛在投資者。

醫藥企業做保險,與地產商相比自有優勢。特別是,自帶垂直生態的模式想象力,而且期待進入的是增長最快的細分市場。比起地產商單純的“現金流反哺”模式,更有說服力,可以成為經典的申籌故事。

這背後是健康保險的井噴式發展。剔除中短存續期護理保險,2013年以來健康保險保費收入增速一直在20%以上,其在發達市場中的佔比和經營案例,更為潛在投資者所看重。同時,健康保險+健康管理的模式也得到不少業內外人士的認可。

醫藥企業擁有的客戶關係資源、服務網絡,以及對醫療行為和健康管理的理解,有利於挖掘和放大健康產業價值鏈;從保險公司角度看,利用股東資源構建銷售場景和保險生態,是一個不錯的想法。

康美、步長投資保險公司背後 保險公司批籌開閘在即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就保險公司而言,對股東往往還有其他的一些期待。希望股東最好是“可鹽可甜”,還得有“帶貨能力”。財產保險行業向來有句話:盈利“靠爹”、“靠天”。所謂“靠爹”,也就是靠股東的業務資源輸入,來支持業務發展。

但是,在新的形勢下,像中意人壽那樣,接收中方股東補充養老保險200億的大手筆,現在未必符合國有企業管理的要求。

股東和保險公司之間是有內在張力的。一家保險公司如果過分依賴股東業務支持,可能就會被股東視為附庸,或者成為純粹的財務工具。股東方保險資源在手,通過保險經紀等其他渠道,照樣能夠實現財務和風險轉移目標,又何必投入巨大的貨幣資本,做一個重資產的保險公司呢?作為監管嚴格的金融企業,一家保險公司必須具有獨立創造價值的能力,才能保證長期的穩定存續發展。

這筆賬要好好算

從發起籌建到順利開業,支撐到能盈利賺錢,投資一家保險公司到底要多少家底

2018年共有7家保險公司拿到牌照,但都是在機構改革之前進入籌建程序的機構,已經連續兩年時間沒有新機構獲准籌建。不少投資人撤回了設立申請,原本熱鬧的保險市場入口,顯得有些冷清。

一家保險公司從發起籌建到開業,週期漫長,變數不少,鏈條環環相扣。此間產生的費用以及或有成本,絕大多數情況下由發起人承擔連帶責任。這種獲取牌照的投資行為,除了國資部門的撮合,大多數都是朋友或朋友轉介紹,基於相互間的高度信任。一些在保險業做得風生水起的民營大佬,透過公開財報,現金流基本上都繃得很緊。對於投資保險公司這種盈利時間難期、短期現金流甚至為負的長期股權投資,必須在財務上作出恰當的安排。

金錢是流動之物,僅僅側重於數量化門檻的制度設計,容易產生“對錶”效應,意向股東致力於調整報表、到處找錢以達到“入門”標準。如,某大佬通過旗下的一個平臺,注入大量現金做大淨資產,保證在審核的“瞬間”達到核心指標要求。

再如,某地產起家的金控公司收購華夏人壽,鬧得沸沸揚揚。為了“湊整”,八仙過海使盡神通,各種金融工具用到了極致。通過精巧的協議安排,“股”和“債”的界限變得含糊不清,財務報表成了達標的“注水肉”。

有的公司在創建的時候,通過私募基金等渠道吸納資金,然後藉助金融工具層層過濾,到頭來就成了合法自有資金。

出資人、借款人之間簽訂利潤補償、估值調整協議等協議,是對資金的時間價值和法律屬性的自發調整。監管則希望大家把話都放在桌面上說,希望所有的信息都能向監管流動,現實中卻發現,往往是在股東爭議進入司法程序才後知後覺。

目前,監管部門正在規劃股權託管和股權管理信息系統,通過託管和信息化手段,可以清晰地看到實際控制人的投資方陣和股權流轉的軌跡,阻止不當的股權質押行為。但是,股東間對於權益分配、隱名出資和代持的抽屜協議,對政府監管的能力和權威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至今也沒有什麼好的解決方案。

在資本的狂熱時期,前期的問題存量不少,隨著門檻的抬高,一些業內的通常做法已經不靈了,資本實力、盈利、總資產和淨資產等監管設定的一系列指標達標很難,新建一家保險公司的成本大大提升。

為什麼要蹭康美、步長這個熱點

保險公司批籌開閘在即,批誰,不批誰,這是優化市場結構、保險供給的重要一環

回顧近年來的保險公司申籌,熱浪不再,有些問題股權在尋找“接盤”者的時候也遇到困難。但總體而言,保險公司股權的估值總體處於合理水平,仍然具有相當的牌照價值。

近期,銀保監會對內部職責作出了調整,保險機構按照其性質和經營範圍,分別由不同部門實施准入管理。在職責調整到位之後,機構改革後關閉的籌建申請有望開閘。

保險公司的設立,是持牌金融機構中市場化色彩最為濃厚的。股東的投資行為,本質上是市場機制的生髮過程。指望通過書面審核,就能剔除不良股東,去除“壞鳥”,留下“天使”,保證保險業獲取優質投資者的支持,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監管部門的著力點,應該放在立規矩、定方向上,合理、有效地保障市場的主體供給。

市場抱怨保險公司太多,主要原因是大家都在分吃同一個蛋糕,都在繼續為舊模式添磚加瓦,都在同一種競爭方式裡欲罷不能。

監管應當鼓勵發起區域性、專業性的小型保險公司和真正意義上的互保組織,逐步去塑造參差多態的保險市場生態,驅動新的市場主體駛入深海,發現藍海。

建立股東資質和行為的負面清單,完善設立預披露機制,增加市場選擇和公眾監督。

再有,借鑑民營銀行設立經驗,實行生前遺囑,好合好散,減少風險外溢,降低負外部成本。監督出資人完善章程設計和安排,更好地約束股東行為。

優先支持與商業保險具有契合度的產業資本投資保險公司,確立差異化競爭的新模式,這是優化市場結構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