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的與眾不同

古稱建寧的株洲,位於湖南省東北部,自南宋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株洲後,株洲之名沿用至今。遠古時期,株洲地區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炎陵縣鹿原陂安葬著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氏。

湖南株洲的與眾不同

株洲是湖南第二大城市,歷史悠久。這裡的旅遊資源相當豐富,除了茶陵、炎陵等歷史遺蹟,神農穀風景區更是株洲最重要的自然景點之一。另外,大家在株洲不僅可以遊覽很多的景點和自然景觀,還可以品嚐到不同的美味小吃,今天我就來給大家介紹幾種最著名的特產和小吃。

攸縣豆腐

攸縣豆腐生產歷史悠久,以新鮮滑嫩、色澤溫潤、清香美味而聞名,據《攸縣誌》記載,明清時期,攸縣豆腐就作為一個行業而繁盛,譽滿三湘。攸縣許多豆腐師傅都是祖傳父教,世代為之。

湖南株洲的與眾不同

湘蓮

"湘蓮",最早見於南朝江淹《蓮華賦》:"著縹菱兮出波,攬湘蓮兮映渚。迎佳人兮北燕,送上宮兮南楚。"賦中不僅用了"湘蓮"一詞,而且還提到了南麓。這正是古時湖南地域的稱謂。可見"湘蓮"在南北朝時已久負盛名。湘蓮又稱為糯蓮,論口感可謂獨步天下。頭茬蓮子,精於挑選顆粒飽滿,潔白粉嫩。放入嘴裡輕輕一呡,就有種獨特的酥軟口感。白蓮色白、粒大、味甘、清香、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湯清肉綿的特色而聞名。

3000多年前戰國楚大夫屈原,被流放在湖南沅湘之間時,寫下的詩辭中有大量關於蓮的描寫,如《招魂》:"芙蓉始發,雜芰荷些。"《湘君》:"築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由此可知,當時湘蓮已引人注目,而且蓮的影響已滲入到湖南民間習俗之中。

湖南株洲的與眾不同

攸縣米粉

攸縣米粉,攸縣的傳統美食,國其口感細膩,爽嫩。《現代漢語詞典》釋義"米粉":大米加水磨成漿,過濾後弄成團,然後製成細條食品,可煮食,攸縣米粉同樣是以大米為原料,經浸泡、蒸煮、壓條等工序製成的細小的條狀,然後在自然陽光下曬乾,其質地柔韌,富有彈性,水煮不糊湯,幹炒不易斷,配以各種菜碼或湯料進行湯煮或幹炒,爽滑入味。

攸縣的米粉比一般的溼米粉要稍細,製作的工序都是同樣的,但吃法多樣,其中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米粉用冷水泡軟,再放到鍋裡去煮,然後再夾到碗裡。另起鍋做湯,少許瘦肉、辣椒、薑絲用油炒開,加水,放其他的青菜、豆腐、酸菜等,加水煮開,把湯倒置碗中就可以了。每家的做法可能稍微有些許的差別,但是不變的是米粉的味道:米粉嚼勁入味、湯色油亮熱辣。

湖南株洲的與眾不同

醴陵炒粉

醴陵炒粉一次就只能炒一盤,炒粉的時候需大火,先將鍋中的油燒得吱吱爆響。傳統的步驟是先煎一個雞蛋,煎到雞蛋兩面剛剛凝固就輕輕拔到鍋底一側,馬上放入豆芽菜。豆芽菜下鍋也要聽得到清脆的爆油聲音,這才是適宜。

等豆芽菜炒到五成熟的時候,將泡好的米線放到豆芽菜旁邊,依次撒上幹辣椒粉、豆油、鹽和味精、蔥花,動鏟翻炒到豆油將整個米線染成深棕色,再將鐵鍋在火口上顛簸幾下,讓粉和豆芽菜、雞蛋混合,這炒粉就成了。這一盤炒粉出來,米線色澤金黃、柔韌可口,豆芽菜晶瑩剔透、清爽中夾著一絲甘甜,雞蛋焦黃醇香,可謂色、香、味俱佳。

湖南株洲的與眾不同

醴陵焙肉

醴陵焙肉又稱醴陵臘肉,並非只醴陵一地出產,周邊縣市都有,但醴陵熏製的焙肉色澤亮黃,鹽味浸潤,肉香內斂,格外香醇。

焙肉講究新鮮,新焙出來的肉最香,焙肉注重肥肉,收得久了油水盡失,就沒有風味可言,醴陵民間收藏焙肉的方法十分特別,整條焙肉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全部浸泡在茶油罈子裡,可以保存到第二年秋天。每次要吃,就拿一截出來,做好的焙肉,一般在一餐之內吃完,不吃兩餐或多餐。吃焙肉時,醴陵人喜歡把焙肉和醴陵三辣(醴陵辣椒、醴陵大蒜、醴陵生薑)放在一起炒,就是大蒜辣椒炒焙肉。用辣椒、生薑和紅衣大蒜等做配料,這幾樣美味混和在一起,吸引著人們的食慾。

湖南株洲的與眾不同

曾因酒聞名的株洲,在地名上與酒也多有聯繫:酒埠江流傳著酒洞仙子傳說,醴陵中的“醴”本身便有甜酒之意……株洲酒文化源遠流長,就連這些地名彷彿都沾染了酒香。《攸縣誌·集鎮建設》:“酒埠江,原為攸水中游的一個小埠,只有一條由一家鐵廠、幾家小店、20多家住房組成的半邊街。”

據傳這江岸半邊街上,一劉姓老闆善營就業,坐店釀酒致富,又好施善,聞名四方。鄉賢為紀念劉老闆善舉,稱這一帶為酒鋪江,後以同音轉名酒埠江,含有轉運穀米、煤炭的碼頭,碼頭岸邊有酒鋪(飯店)之意。

湖南株洲的與眾不同

此外,醴陵是湖南省最早引進佔城稻的地方,宋朝時期,開始種植雙季稻,作物以糯谷為主,產量豐盛,糯谷粘性強,適宜釀造甜酒。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