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這就是中國》:中國力量舉世矚目

讀《這就是中國》:中國力量舉世矚目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深情回望新中國70年來的偉大曆程、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是深刻理解新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躍升歷史邏輯的應有之義,也是準確把握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邏輯的現實需要,更是激勵人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鬥的內在要求。復旦大學教授張維為所著《這就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中國力量》,在東方衛視同名紀錄片受到歡迎獲得熱播的基礎上,用理性又生動的語言,破除西方話語,用中國人的智慧解讀中國奇蹟。從不同維度探討闡釋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激發出來的舉世矚目的中國力量,是用中國語言書寫中國精神、闡釋中國價值、彰顯中國力量的重要研究成果,是讀懂中國、理解中國,把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製度、中國文化的優勢和先進性講清楚,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有益讀本。

中國力量源自中國精神

憶往昔崢嶸歲月,中華大地滄桑鉅變。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昔日積貧積弱的中國舊貌換新顏,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名列世界前茅,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錦繡畫卷,創造了震古爍今的人間奇蹟。今天,一個繁榮昌盛、日新月異的中國正不斷向世界呈現中國精彩、中國力量。在感嘆中國精彩、中國力量的同時,我們更應當思索是什麼孕育了中國力量,又如何創造了中國精彩。《這就是中國》一書提出“中國力量源自中國精神”的觀點,從中國精神維度對新中國成立70年來偉大曆程和輝煌成就作出了獨到闡發。

在作者看來,舉世矚目的中國力量源自中國精神原因有三。首先,中國崛起是“文明型國家”的崛起。要讀懂中國崛起,不能犯“盲人摸象”的錯誤。外界看中國固然有“盲人摸象”的問題,而中國人看自己的國家又何嘗沒有這樣的問題呢?因而,作者認為對中國崛起要有整體把握,應採用三個方法:一是看大數據,即看比較權威的大型民調,而且要多個數據對比著看;二是要考察調研,如果只是坐在書齋裡看數據,經常會錯得離譜,這種本本主義的方法要不得;三是分板塊看中國,即一個是巨大的發達板塊,一個則是充滿活力的新興經濟板塊,看板塊與板塊之間的互動關係。

當然,作為“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中國有自己的邏輯。一方面,歷史上中國曾長期領先西方;另一方面,中國在18世紀開始落後,汲取了深刻教訓。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國又迅速地趕了上來。中國崛起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的崛起,是一種非亦步亦趨照搬其他模式而自成體系的崛起。讀懂中國崛起,中國學界一定要跳出西方話語。西方社會科學套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和數學模式,已經無法解決人類社會極端豐富性所帶來的挑戰。中國學界為西方學術和話語“打工”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我們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和方法,進行大量的、原創性工作,才能對自己國家和外部世界有比較準確的整體把握,從而形成強大的定力。

其次,中國擁有四大“超級因素”。中國是個大國,大國的話語要有底氣,有種精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經歷了5000多年的艱難困苦,中國依舊在這兒!面向未來,中國將永遠在這兒!”在作者看來,中國做的事情,不需要西方的認可。中國崛起有四個特徵,作者稱之為“四超”,也是中國崛起的強大基礎,即超大型的人口規模、超廣闊的疆域國土、超悠久的歷史傳統、超豐富的文化積澱。這四大“超級因素”是中國崛起最精彩之處。

再者,中國人有寶貴的“家國情懷”。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誕生了。新中國的兩個偉大的符號——國旗國歌也誕生了。其中,五星紅旗的設計者是來自上海的曾聯松。當時的他,僅僅是一位32歲的業餘美術愛好者,一位飽經戰亂的熱血愛國青年。但是,當時上海解放不久,曾聯松對即將成立的新中國充滿了憧憬和期待。1949年7月,他從報紙上看到了新政協籌備會刊登的徵求國旗圖案的通知後,決定嘗試一下。他夜以繼日地構思設計,憑著仰望星空時“盼星星,盼月亮”的靈感,以對新中國滿腔的熱忱和憧憬鑄就了一段流芳百世的輝煌。70年後的今天,全國各地都舉辦了“閃唱”活動,大家唱得最多的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我和我的祖國》。正如作者所言,無論是歌詞還是旋律,這首歌都美得令人心醉,唱出了許許多多普通中國人的真實情感。

應當說,作者講述國旗誕生背後的故事和今天的“閃唱”活動,其實就是要弘揚中華兒女這種濃濃的家國情懷。這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所在、力量所繫。

中國力量塑造中國價值

波瀾壯闊70年,風鵬正舉新中國。在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中,從來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像新中國這樣,在如此短的時間裡,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用幾百年才走過的工業化道路,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蹟。實現了從貧窮到富裕、從羸弱到強大的歷史性跨越。是什麼讓我們的國家越來越欣欣向榮、蒸蒸日上?是什麼讓我們的民族越來越揚眉吐氣、自信滿懷?是什麼讓我們的人民越來越幸福安康、意氣風發?《這就是中國》從新中國70年發展進步的內在邏輯、中國共產黨近百年奮鬥的實踐邏輯、中華民族發展繁榮的歷史邏輯中尋找答案、解讀真諦。

中國共產黨的紅色基因。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世界大黨。《中國共產黨章程》開宗明義: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黨的初心使命、性質宗旨彰顯了黨的力量和優勢就在於引領人民,始終為人民謀利益。黨的初心使命如此,黨的性質宗旨如此,黨的實踐更如此。正如作者引用毛澤東的話:“成千成萬的先烈,為著人民的利益,在我們的前頭英勇地犧牲了,讓我們高舉起他們的旗幟,踏著他們的血跡前進吧!”中國共產黨正是引領人民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犧牲了成千上百萬共產黨人的生命,才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正是引領人民經過40多年的開拓創新,銳意進取,才取得了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正是引領人民經歷了70年砥礪奮進、壯麗實踐,才取得了新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躍升。

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元素。在作者看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鑄就中國奇蹟、中國力量,成就中國價值,除了優良傳統和紅色基因外,還在於黨的現代元素,中國共產黨具有全世界最明確的現代化導向。從宏觀視角看,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到黨的十九大擘畫的兩個“再奮鬥十五年”的宏偉藍圖,都是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具體視角看,黨的民主集中制和廣泛的協商民主,還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決策機制,能夠較好地統籌不同利益群體的訴求,實現人民整體和長遠利益的最大化。應當說,這種戰略規劃、決策機制、實施能力和現代化導向是世界上最強有力的。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的制度安排。中國共產黨成立近百年來,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和人民深刻認識到“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當代中國,把黨建設好,是黨和國家事業成功的關鍵所在。黨把自身建設好這種制度安排,是黨的最重要安排,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一條基本經驗。面對新時代長征路上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黨只有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從根本上解決自身存在的各種問題,實現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確保黨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

應當說,在21世紀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黨和人民之所以能夠不斷跨越艱險,贏得勝利,其中重要原因就在於黨的初心使命、現代化導向和全面從嚴治黨的制度安排和價值取向。

中國力量支撐中國定力

“山以險峻成其巍峨,海以奔湧成其壯闊。”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歷經苦難,但沒有任何一次苦難能夠打垮我們,最後都推動了中華民族精神、意志、力量的昇華。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和人民創造了不負先輩的輝煌業績,今天再次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既面臨重大歷史機遇,也面臨諸多風險挑戰。2019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我們的頭腦要特別清醒、立場要特別堅定,牢牢把握正確鬥爭方向,做到在各種重大斗爭考驗面前‘不畏浮雲遮望眼’,‘亂雲飛渡仍從容’。”那麼,怎樣才能擁有這種超拔的胸懷和定力呢?首先,人民是共和國的堅實根基。只要有了人民的支持和擁護,中國共產黨就有了無往而不勝的執政底氣與定力。只要有黨的堅強領導和人民支持這一力量源泉,我們就能夠成功跨越一個個風險陷阱,用舉世矚目的中國力量支撐起中國定力。

那麼,如何理解用中國力量支撐中國定力?《這就是中國》引用大量鮮活的實例,解讀西方社會部分人士對中國的傲慢、偏見和質疑,旨在告訴人們中國的崛起是怎麼來的,中國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實際上,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捨的,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幹出來的!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在中國人民手中,不可能成為了可能。”新中國成立70年來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發展成就,愈益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正是源於黨和人民對美好目標矢志不渝的堅守和一以貫之的接力推進,更源於全黨全國人民的艱苦奮鬥、自力更生、苦幹實幹。這種堅忍不拔的持守定力本身就是中國力量的鮮明表達。

此外,通過對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較分析,作者指出,儘管中國人口等於20個英國,超過整個西方人口之和,但是中國能夠通過協商民主和民主集中制,在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層面形成最廣泛的社會共識,創造中國全方位崛起的奇蹟。中國不害怕制度競爭,不害怕模式競爭。同時,中國也決不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不會向世界推銷中國模式,因為照搬別國模式,從來都不會成功。走自己的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在飽經滄桑、久經磨難之後的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付出各種代價、作出各種犧牲探索得來的人間正道,也是中華民族面向未來、不斷髮展的實踐指南。(朱永剛 作者單位: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