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對三國人物的見解(44)——司馬師和司馬昭

在三國的後期,司馬家族的崛起和巨大的影響力為之後三家歸晉奠定了基礎。司馬家族原本就是一個大家族,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徵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儁為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很明顯的一個官宦世家,屹立於大漢數百年。到了司馬懿這一代,司馬八達的才名也是在諸侯間流傳的。司馬懿之前有介紹就不說了,在司馬懿的活躍下,司馬家族掌握了三國最強大的魏國的權勢。

淺談對三國人物的見解(44)——司馬師和司馬昭

司馬懿去世後,司馬師成為了魏國大將軍,執掌魏國軍政大權。司馬師有著不弱於司馬懿的狠辣和智,過去司馬懿時常運用權謀之術,在耳濡目染下,司馬師也有著幾分本事。

司馬師執掌魏國軍政大權後,多次與東吳對戰,兩者互有勝敗。公元251年,發兵攻打東興,沒有在諸葛恪手中討得便宜。公元253年,東吳諸葛恪率大軍包圍合肥,在司馬師的謀劃下,先是命令諸將守城,再在東吳久攻城池不下的時候,命令文欽斷東吳大軍後路,諸葛恪懼怕而遁逃,文欽上前大敗敵軍,斬首萬餘人。

因為司馬家執掌著軍政大權,魏國皇帝曹芳如同傀儡一般,他不甘心如此,命令夏侯玄等人發動政變,企圖廢除司馬師奪取權勢。可惜事情洩露,夏侯玄等人被殺,曹芳被廢除,司馬師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

淺談對三國人物的見解(44)——司馬師和司馬昭

公元255年,鎮東將軍毌丘儉及揚州刺史文欽起兵反司馬師。司馬師親自率軍前往鎮壓,命令鄧艾示敵以弱,成功勾引叛軍出擊,司馬師就指揮大股騎兵,從後面襲擊文欽,文欽大敗。毌丘儉慌忙棄城而走但還是被殺,文欽逃往東吳。在中間,三國後期第一猛將文鴦帶兵襲營,司馬師驚嚇過度,再加上本來眼睛上就有瘤疾,致使眼睛震出眼眶。最後司馬師痛死於許昌,終年四十八歲。

早期的司馬昭基本就是跟隨在司馬懿或者司馬師身邊,司馬懿死後還是處在對抗蜀軍的前線,因為出色的軍事才能,經常取得勝利。司馬師死後,司馬昭執掌朝政,司馬家還是魏國最有影響力的家族。

淺談對三國人物的見解(44)——司馬師和司馬昭

公元257年,鎮東將軍諸葛誕吸取毌丘儉的教訓,殺揚州刺史樂綝,聯結東吳,佔據淮南起兵,司馬昭攜皇帝曹髦一起東征,在司馬昭的謀劃下,先擊敗了東吳的援軍,後利用錯誤信息加大對方固守的決心,企圖一役畢其功,將叛將全部誅殺於城內。因為諸葛誕和文欽在壽春城內被包圍了很長時間,二人原本就不和,互相猜疑,最後諸葛誕殺了文欽,直接導致文鴦投靠司馬昭。公元259年,壽春城被攻破,諸葛誕和不願投降的將領全部被殺,吳將唐諮、孫曼、孫彌、徐韶等都率部下投降。這場叛亂又是被成功鎮壓。

公元260年,魏國皇帝曹髦也開始不甘寂寞,打算在殿上召集百官廢黜司馬昭。最後事情洩露,但是曹髦不願意坐以待斃,率領左右進攻司馬昭所在的府邸,最後被殺。為了降低弒帝的影響,司馬昭推出替罪羊。

淺談對三國人物的見解(44)——司馬師和司馬昭

公元263年,司馬昭開始了滅蜀之戰,命令鍾會、鄧艾等人率大軍攻蜀。在鄧艾突襲成都後,得到劉禪投降,蜀漢得以滅亡,但是最大功臣鄧艾和主帥鍾會都因為各種原因死在川蜀之地。滅蜀的兩年後,司馬昭也病逝了。

司馬兄弟的能力都是極為優秀的。司馬師更擅長權謀之術,司馬昭擅長軍事,兩個人一個對抗東吳,一個人對抗蜀漢。司馬師掌權的時候,制定選拔官吏的法規,命百官推薦賢才,整頓綱紀,使其各有職掌,朝野肅然。司馬昭最大的功績就是滅蜀。

淺談對三國人物的見解(44)——司馬師和司馬昭

滅蜀之戰示意圖

身處他們這樣的高位,只有將權勢牢牢握在手中,才能讓司馬家族繼續延續下去。

歡迎大家來交流。下一篇講述呂布。

讀中國歷史,談心中歷史。謝謝大家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