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比超新星高10萬億億倍!大爆炸為何沒有一口氣生成所有元素?

我們的宇宙是一個浪漫的世界,那些閃亮的恆星就像一個個“元素加工廠”,它們在生成新元素的同時又不停地發光發熱,並在生命終結的時候,將自己一生創造的各種元素拋灑到宇宙中的各個角落,這些元素又通過無比精妙的排列和組合構成了宇宙萬物,當然也包括了我們人類。

溫度比超新星高10萬億億倍!大爆炸為何沒有一口氣生成所有元素?

恆星形成元素的過程大概是這樣的,較輕的元素都是由恆星內部一輪接一輪的核聚變反應生成,每一輪核聚變都會生成更重的元素,而要點燃下一輪的核聚變,就需要更高的溫度,如果恆星的質量足夠大,核聚變反應將會一直持續到鐵元素的生成。

溫度比超新星高10萬億億倍!大爆炸為何沒有一口氣生成所有元素?

在此之後,大質量的恆星就會發生威力驚人的超新星爆發,釋放出高達1000億K的溫度,在這個過程中,較輕元素的原子核通過中子俘獲生成了大量的重元素,自此宇宙中的所有自然元素就全部生成。

溫度比超新星高10萬億億倍!大爆炸為何沒有一口氣生成所有元素?

在知道了恆星形成元素的過程後,我們似乎發現了一個規律,即元素的形成與溫度的高低密切相關,具體表現在要形成更重的元素就需要更高的溫度。換句話來說,就是在溫度極高的環境中,似乎就可以生成所有元素。

根據現代宇宙中的主流觀點——“大爆炸”理論的描述,在宇宙誕生時溫度高達10^32K,其溫度比超新星高10萬億億倍!現在問題就來了:既然宇宙誕生時溫度這麼高,大爆炸為何沒有一口氣生成所有元素?

溫度比超新星高10萬億億倍!大爆炸為何沒有一口氣生成所有元素?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只需要簡單回顧一下大爆炸的過程就可以明白了。

因為原子是由質子、中子以及電子構成,所以我們的討論只有在這些粒子全部出現之後才可以進行。根據理論推演,大爆炸後10^-35秒就生成了電子,而直到大爆炸後的10^-12秒,中子和質子才開始出現,此時的溫度已從10^32K降低至10^15K了。

雖然組成原子所需要的所有粒子都已經出現,但是它們在這個時候並不能形成原子,原因就是此時的溫度太高了。溫度的本質就是微觀粒子運動的激烈程度,在10^15K的高溫下,即使是宇宙最強的力——強相互作用力都無法束縛住高速運動的質子和中子。

溫度比超新星高10萬億億倍!大爆炸為何沒有一口氣生成所有元素?

大爆炸後的溫度下降得非常迅速,在10秒鐘後,宇宙的溫度已降至大約30億K,強相互作用力的威力開始顯現,我們期待的核聚變開始了。然而此時宇宙的溫度和密度,已經不再支持那些重元素的生成了,因此在這個時間段內的核聚變反應只能生成一些簡單的原子核。

這段“美好的時光”並沒有持續多久,在大約35分鐘後,宇宙的溫度就已降低到約3億K,此時的宇宙通過核聚變反應生成了佔宇宙質量25%的氦、0.01%的氘以及10^-10%的鋰。在此之後,所有的核聚變反應也就停止了,一直到很久很久以後第一顆恆星誕生時,核聚變反應才會重新點燃。

溫度比超新星高10萬億億倍!大爆炸為何沒有一口氣生成所有元素?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了,在大爆炸的過程中,為什麼沒有出現像超新星那樣的,通過中子俘獲生成的重元素呢?這是因為中子俘獲只會發生在原子核足夠大的情況下,比如說能夠發生中子俘獲的鐵-56的原子核就有26個質子以及30箇中子,通過前面的介紹,我們已經知道了這樣的原子核並不是大爆炸初期能夠生成的。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