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國後期為什麼政權會落入宦官手中(包括皇帝被殺害)?

吾乃邢道榮是也


權利的遊戲中,皇權並非僅僅依靠那頂皇冠就能維持的。

有些懷才不遇的年輕人經常抱怨老闆只信任親人或身邊的老人,致使自己要在庸才之下做事。可若是換位思考,正如莊周試妻一樣,人性是根本經不起測試的。與其是信任一個陌生的奇才,不如去信任一個身邊最熟悉的庸才。再說了王莽、曹操、司馬懿是事蹟、以及南北朝時期的“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歷史,可是每個深深影響著中土每一個皇朝。

雖然漢朝時期的宦官作亂,使得唐朝在高宗李淵時期就頒佈了宦官不許干政的政策,並且在唐太宗時期,宦官的官職最高也不過三品,且人數只有幾個才能達到這個職位。但宦官作為皇子從小開始就接觸到的人,只要不是被安插在身邊的,完全可以說皇子身邊的宦官所得到的信任,比皇子信任皇帝和皇后還要多得多。

唐朝宦官登上政治舞臺的第一步

因此當神龍政變後,唐中宗李顯是以廬陵王身份登基。由於李顯一直以來都不在神都洛陽,因此躲過了武則天弒殺宗親,是李氏皇族中保存下來為數不多的宗室。

李顯雖然很自負,在登基之後給予扶持他上位的文官、武將很多權利及官職,但同時他也不斷用各種理由加強了宦官的權利,提拔三千多宦官,品階在四五品的就有千餘人。

當時的政局,使得李顯必須依靠扶持他上位的文武官員,才能制約李氏宗親和武后的勢力,而宦官就是他用來防備文武百官的最後依仗。

當然這時候的宦官依舊只是皇帝的家奴而已,權利依舊沒有出宮。

第二階段,唐玄宗時期和安史之亂

李顯被被韋皇后和李裹兒合謀下毒暴斃身亡,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及禁軍發動了唐隆政變,在而後的時間裡,又發動先天政變,賜死太平公主。作為李隆基的伴當,高力士也參與其中,而後高力士被任命破格授官銀青光祿大夫,任內侍省同正員。開元初年,兼任右監門衛將軍,執掌內侍省事務。

這開啟了唐朝宦官掌軍及參與政治的局面。

安史之亂馬嵬驛兵變後(公元755年),李亨被玄宗任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東。平盧節度使,負責平叛。公元756年李亨宣佈登基即位,並派遣使者告知在四川的唐玄宗(在宋朝時,李亨這種做法一直被罵是不孝)。《唐史》這裡描述有點誇張,說“太子一日百戰”,但不得不說的是,李亨即位,宦官出了很大的力氣。

李輔國,勸說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唐肅宗即位後,拜為元帥府行軍司馬,開始掌握兵權,賜名為輔國,而後受命於唐肅宗李亨之命,監視太上皇唐玄宗李隆基。後來因為支持太子李豫,在李亨病逝時發動政變,逮捕皇后,粉碎了皇后想廢太子另立越王的陰謀。得到李豫賞識,因此拜為宰相,成為中土歷史上第一個太監宰相。但後來因為過於跋扈專權,被唐代宗李豫暗中奪取兵權後,李輔國被殺。

魚朝恩,開啟了唐朝內侍成為監軍的局面,若說之前的高力士,雖然成為右監門衛將軍,但那是兼任,無非只是為皇帝掌控戍衛皇宮的傳聲筒而已。而魚朝恩,則讓宦官獨自掌軍破了局。

李亨即位後,就派遣他成為李光用的監軍。

後來李亨死後,唐代宗時期,吐蕃進犯涇州,逼近京師,唐代宗逃往陝州,當禁軍四散皇帝驚慌之時,又是魚朝恩率駐陝州軍及神策軍奉迎,因此唐代宗對魚朝恩倍加寵信,任他為天下觀軍容處置宣慰使,專典神策軍。

但從李輔國、魚朝恩後來被代宗殺死來看,宦官雖然獨自掌軍,並開始有恃無恐的干政,可皇權還沒有完全旁落,對於文臣和武將來說,宦官依舊只是皇帝的一個家奴而已,在皇帝的命令之下,迅速做出反應,全面與皇帝一起誅殺掉宦官。

第三個階段,涇源兵變

李輔國和魚朝恩死後,雖然宦官獨自在外領軍的現象消失了。可涇源兵變,攻陷長安,唐德宗倉皇出逃,並被叛軍圍了一個多月。事後,憤怒的唐德宗再次重用宦官。

根本就是皇權與相權之爭,和相權(文官)與藩鎮(武官)之爭,皇權旁落所造成的。若說盛唐的滅亡其實也是一個逐步滅亡的階段的,並非如同他人所述的那樣直接腰斬。

開始是安史之亂,唐朝的羈縻政策有個致命點,在唐玄宗時期逐漸暴露出來,就是唐朝的勳貴子弟再也吃不了苦,很少有人願意去偏遠的地區為官為將,反而是依附在唐朝的異族在不斷拉近文明。安史之亂不僅僅是讓藩鎮出現,武人獲得自主權利過盛,致使中央集權逐漸衰弱,還讓唐朝的社會混亂,為平叛而賦稅嚴重,主要是民間對李氏皇權的信仰崩塌。

而後是相權與皇權之爭、皇權與宦官之間的平衡,宦官與相權之爭,都在不斷削弱李氏皇權的神話。就好比《長安十二時辰》裡李隆基那句話——朕不僅僅是聖人,還是神!可當神跌落神壇那刻,它只不過就是一尊泥塑。

但是唐朝的宦官比不上漢時的宦官。可能也正因為是漢朝的經驗在前,除了魚朝恩在外領軍過之外,唐朝宦官的權利被限制在都城裡,哪怕是統領、組建軍隊,也一樣擺脫不了“宦官主禁軍,外臣管外軍”的局面。

說白了唐朝的宦官不像是漢朝的宦官權利那麼大,漢朝的政治格局使得宦官可以是豪族的一部分,唐朝的宦官只能是依託皇權,到最後也只能依託整個宦官集團,而不能像漢朝宦官那樣成為領袖之一。

故而,唐朝的宦官雖然能左右朝局、統領都城禁軍,甚至是經常參與政變,或者殺死皇帝。但宦官只能成為集團的一份子,而非是“派系”領袖,所以唐朝宦官經常被皇帝“聯合”其他宦官殺掉(替換),而漢朝的宦官在被清除時,皇權需要尋找外戚或者是豪族集團,一起清除掉宦官那一部分的豪族才行。

只是唐朝宦官集團比漢朝宦官強的一部分就是控制了整個都城的禁軍,可漢朝的宦官是皇權用來平衡外戚與外臣之間的工具之一。


斐駺


大唐帝國宦官專權,這不能歸結於某一個朝代或君王的罪孽,而是是家天下封建專制制度皇帝獨裁的產物,只不過在唐朝更加嚴重罷了。具體說來:

△劇照:宦官

唐朝宦官專權產生的原因

  • 政治上的腐敗逐漸嚴重

這是唐代宦官專權產生的土壤。在唐朝初年,職責權力界面清晰,君主賢明、大臣盡責,宦官難以興風作浪。《新唐書·宦官傳》上提到:

“ 至永淳末 。自七十年 , 權末假於內容 。 ”

然而隨著開元盛世的開啟,社會經濟得到較大程度的發展,物慾橫流。唐玄宗奢靡腐化,宦官數量也開始增加。《新唐書》中也記載在開元、天寶年間,宮廷中的宦官穿黃衣和穿紫衣的總數量能達到四千人左右,足見數量之多。在天寶年間,唐玄宗忙於和楊貴妃後宮嬉戲,無暇朝政,將政事委任給李林甫、楊國忠和高力士(宦官)等人,這開啟了宦官參與政治的先河。因此,宦官專權是政治腐敗的產物。

△劇照:高力士
  • 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

皇帝對下屬的猜忌,不得不設防。同時,唐朝中後期的皇帝大多為宦官所立,不得不依靠宦官。安史之亂後,內有朋黨之爭,外有藩鎮割據。武將很難獲得皇帝的完全信任,皇帝依靠的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身邊人。肅宗、代宗、文宗等均為宦官所擁立,他們登上皇位後對擁立的宦官加官進爵,雖然後又打算除掉擁立的宦官,但又不得不採取“以閹制閹”的做法,易人易而易權難。

高力士被肅宗擔心助玄宗東山再起而流放,李輔國上位;李輔國被淘汰後,程元振上位;程元振之後,又有魚朝恩、仇士良等等,始終權力在不同的宦官手中交接。

△劇照:魚朝恩
  • 唐朝宦官專權專有特點:掌控了神策軍(軍權)和樞密使(政權)

宦官專典禁軍形成於唐德宗時期。唐德宗時,朱泚突然發動徑源兵變 , 來不及召集禁軍,隨德宗逃出長安的只有竇文場等宦官。等到德宗返回京城時,擔心武將難以控制,於是命令竇文場等宦官掌管中央神策禁軍。在此之後,宦官掌管禁軍成為制度固定了下來。新皇帝登基對神策軍的獎賞也是通過宦官完成的,而且神策軍多出藩鎮將領,這便利了宦官對邊境軍的控制。

樞密使本在唐代宗年間設置,宦官董秀是首任,一開始只是上傳下達作用,在憲宗時期,樞密使權力開始加大。到了唐昭宗時期,樞密使可以對宰相的觀點進行辯駁,這是樞密使公開參與朝政的典型表現。

△劇照:宦官

唐朝宦官專權集中體現在宦官可以處理國事、決定宰相、廢立皇帝等方面,足以看出宦官在當時已經膽大包天,唐代宦官干政自從高力士到唐朝滅亡,歷經一百五十多年,興於宮廷皇權與群臣之間權力的鬥爭,沉寂於新崛起勢力的逐鹿,伴隨唐朝的滅亡而結束。

文\\燕山史話


燕山史話


大唐帝國後期宦官專權的主要原因是宦官掌握了禁衛軍的兵權。

宦官作為皇帝的家奴,其職責是服侍皇帝及其後宮的生活起居,身份本來是十分低賤的。但是由於宦官平時和皇帝朝夕相處,關係十分親密,自然就很容易培養感情,獲得皇帝的信任。再加上宦官沒有子嗣,即使專權,也不可能登基稱帝,所以,唐朝的皇帝從唐肅宗開始,就讓宦官統領了禁衛軍。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向京城長安進軍。唐玄宗倉皇逃往蜀地。唐肅宗在靈武繼位稱帝,由於身邊的禁衛軍不滿百人,於是挑選貴族官宦子弟成立左、右神武軍,連同先前成立的羽林軍和龍武軍共有六軍,歷史上稱為“北衙六軍”。“北衙六軍”分為左右廂,分別由宦官李輔國和程元振統領。自此,唐肅宗開了宦官掌握禁軍的先例。

公元762年,唐肅宗李亨病情加重,太子李豫在病榻前親自侍候。肅宗命令李豫監國處理政事,引起了張皇后的不滿。張皇后暗中將另一個皇子越王接入宮中,準備廢掉太子李豫。宦官李輔國和程元振早就知道了張皇后的陰謀,於是率領禁軍在凌霄門前警戒。等太子李豫經過的時候,他們就護衛太子到飛龍廄靜觀其變。當晚,李輔國和程元振帶領禁軍衝進大明宮含元殿,逮捕了越王,並將張皇后幽禁到冷宮裡。幾天後,唐肅宗駕崩,李輔國等人擁立太子李豫登上皇位,是為唐代宗。

由於擁立有功,再加上統領了禁衛軍,李輔國和程元振權勢熏天,囂張跋扈,把唐代宗都不放在眼裡。李輔國甚至對唐代宗說:“皇上您只管待在宮裡,外面的軍國大事任憑老奴處理。”

不久,吐蕃進攻都城長安,代宗逃往陝州避難。宦官魚朝恩率神策軍從陝州來迎接,代宗駕幸神策軍營。後來回到京城,魚朝恩帶領神策軍進入皇宮,就成了皇帝的禁軍。魚朝恩自任神策軍指揮使,神策軍的聲勢超過了“北衙六軍”。

唐德宗時期,宦官白志貞接掌了神策軍,並將神策軍分為左右兩軍,由自己的親信統領,分別稱為左、右神策軍中尉。

宦官掌握神策軍以後,權力急劇膨脹。不僅可以控制皇宮大內,甚至可以隨意廢立皇帝。

公元826年,唐敬宗李湛被宦官劉克明、田務澄等人殺害。左、右神策軍中尉王守澄、梁守謙擁立江王李涵繼位,是為唐文宗。

公元840年,唐文宗暴崩。神策軍中尉仇士良、魚弘志矯詔擁立穎王李炎為帝,是為唐武宗。

公元874年,唐懿宗駕崩。神策軍中尉劉行深、韓文約擁立12歲的普王李懁為帝,是為唐僖宗。

公元889年,神策軍統領、觀軍容使楊復恭擁立壽王李曄即皇帝位,是為唐昭宗。900年,左、右神策軍中尉劉季述、王仲先廢掉唐昭宗,迎立太子李裕監國,隨後被衛士孫昭德所殺,唐昭宗復位。

公元907年,朱全忠毒死唐哀帝李柷,並將唐朝宮廷裡的宦官全部殺盡,唐朝滅亡。權傾人主、掌握皇帝生殺廢立的宦官集團也隨之煙消雲散。








棒槌襖襖


大唐帝國後期為什麼政權會落入宦官手中(包括皇帝被殺害)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個要從頭說起:

對唐朝中後期最大誤解之一,便是以為宦官當真可以殺戮皇帝、廢立天子,為所欲為。

對安史之亂之後的唐朝,歷史教科書一略而過,各種歷史科普讀物,則著重於從李家皇帝的立場,去描述他們如何苦心孤詣,小心籌謀,去對付一個接一個的大宦官,因此也令太多人有類似的誤會。

事實上,唐朝中後期,宦官集團之所以位高權重,首先是因為他們掌握了神策軍這一朝廷中樞武力。

“安史之亂”後,在藩鎮割據、驕兵橫行的現實下,如果沒有一支兵力充足的禁軍作支撐,來拱衛京畿,威懾四方,那麼朝廷中樞的權威是蕩然無存的。大唐天子想要保證自己不至於淪為東周天子,這支禁軍就是最大的底牌。

而唐朝皇帝之所以會將掌管十幾萬中樞禁軍的軍事大權交給宦官,則是因為“安史之亂”後,武將的忠心已再難被皇帝信任,而文官大臣的能力和威信,被多次證明不足以統軍,一樣也會尸位素餐,中飽私囊,甚至鬧出“涇原兵變”這樣的重大叛亂時,禁軍竟無兵可用的緣故。

因此,當亂事平定後,唐德宗李適才痛定思痛,不再反覆,最終確定了以宦官掌管禁軍的制度。

同時,為了讓宦官們不能一家獨大,反過來威脅皇權,唐德宗先是於貞元二年,將神策軍分為左右兩廂,分別設置左右神策軍大將軍二人,左右神策軍統軍二人,貞元十二年,又增設了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因為是直接掌握軍權的要職,反過來架空了大將軍和統軍。

唐憲宗元和年間,為著平定叛亂藩鎮的用兵需要,又將此前親信宦官代表皇帝去執掌軍機樞密的差遣,加以制度化,確立了宦官擔任樞密使的制度,讓宦官得以“承受表奏、出納帝命”,逐漸參與到中樞政務。主政的左右樞密使,和主軍的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便被成為宦官集團的“四貴”,更經歷數十年演化後,成為了能穩定傳承的既得利益集團。

在這種權力架構下,皇帝要除掉具體某個當權宦官,是並不困難的,有一群覬覦他位置的其他宦官,會主動甘為皇帝的手中之刀。但若是皇帝想廢棄整個宦官執掌禁軍、參與樞機要務的制度,便意味著要和整個宦官集團、也包括已經被宦官集團極度滲透、遍佈黨羽的神策軍將士們,去作一番生死之戰。

而且,即使能夠成功剷除了宦官集團,大唐朝廷還是不可以沒有禁軍,否則便定是各方如狼似虎藩鎮的口中之餐。看看涇原兵變,不過區區5000亂軍,一個久被閒置的客將朱泚,一旦起事,竟能將大唐天子逼到倉皇出逃,皇族宗親慘遭荼毒,朝廷威信掃地的地步。

而若要禁軍戰鬥力強大,武將信不過,文官靠不住,最終還是隻能用宦官來領軍……

正因既投鼠忌器,又得不償失,所以即使是唐憲宗、唐武宗、唐宣宗,這些論個人能力和雄心抱負都堪稱英明雄主的皇帝,固然一方面會限制宦官、分化宦官,但同時也不得不信用宦官。對他們而言,政事堂一眾宰相和朝堂眾多文臣,這些南衙的“外臣”,也未必就比自己朝夕相處的親信宦官們這種“內臣”,更值得信任了。

同樣,正因為宦官集團已經成為足以和外朝的文臣士大夫相抗衡的強大政治集團,身在內廷又對皇權“近水樓臺先得月”,所以自然也會成為那些覬覦皇位的皇子親王、後宮嬪妃們所竭力拉攏的盟友。這才是中晚唐時期,宦官集團屢屢參與到宮廷政變,並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

當權的大宦官其實往往都是在任皇帝的親信,在不損及他們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本身的忠誠相對可靠,而熱衷於投身這種和皇族勾結的宮廷政變的,甚至膽敢鋌而走險,弒帝屠王的,同樣也是一群希望登上權力巔峰的中下級宦官。這才是所謂「晚唐宦官廢殺天子」的事實真相。

事實上,根據正史記載,確實死於宦官之手的唐朝皇帝,有唐憲宗、唐敬宗兩人,而暗殺他們的並非是他們所寵信的、大權在握的高級宦官,相反,則是立場與之對立、意圖通過弒君,達到飛黃騰達目的無權低級宦官。

按唐宣宗即位後的官方結論,是時為皇太子的唐穆宗和其母郭貴妃,策劃了弒殺唐憲宗的宮廷政變,直接動手的宦官僅僅是受其指使。

至於唐順宗之死,就算其死因當真是被史書掩藏,實為被逼退位後遇害,那麼同樣也請他好兒子唐憲宗負責。這就如明英宗奪門之變後,令太監蔣安動手,勒死明代宗一樣。

誰都知道,高力士在馬嵬坡奉命勒死楊玉環,絕不等於是說,唐朝宦官集團在唐玄宗時就已權勢滔天,竟可以殺害貴妃,而只是秉承了李隆基的旨意。

因此,唐順宗和唐憲宗之死,本質上也是親子弒父,報應不爽,動手的宦官只是新皇帝的殺人之刀罷了。

唐敬宗這個頑童,倒算是真正意義上被宦官弒殺的。而刺殺他的是整天被他凌辱、不堪受虐的低級宦官,當時真正執掌軍政大權的王守澄大將軍,表示自己背不起這個鍋。這就如一群宮女因為不堪虐待,鋌而走險刺殺嘉靖帝一案,如果她們僥倖成功,難道就能因此說,是“明朝宮女權力何等之大,竟能殺戮天子”不成?

所以,很多人往往人云亦云的「唐朝宦官如何權勢滔天,竟可以廢殺天子,皇帝為其傀儡」,同樣僅僅是對歷史的誤讀。宦官集團首腦所謂的“扶立天子”,以李唐天子為門生,自己為定策國老的風光,同樣是在那些一心想當天子的親王或皇子為主導,充當其皇權交接時的政治盟友罷了,

如唐憲宗逼唐順宗退位、唐穆宗母子謀殺唐憲宗奪位、唐敬宗被殺後唐文宗即位、唐文宗死後唐武宗即位、唐武宗死後唐宣宗即位……皆是新帝和宦官集團勾結的結果。

李唐皇帝和宦官集團的最大一場衝突“甘露之變”,實為唐文宗只會死讀《貞觀政要》,完全不懂朝堂平衡之道,竟意圖將宦官集團和士大夫朋黨一網打盡,恢復唐朝前期皇帝的威福自傳之權,卻全然不計後果。

因此,他依靠李訓、鄭注兩個並不得人心的倖進官員去奪權,先將當時朝中的牛、李二黨盡皆貶斥,然後意圖以一場大規模的殺戮,來肉體清洗宦官集團,在失敗後又頹廢喪氣,稱自己不如周赧王、漢獻帝云云。

當唐文宗的政治冒險失敗後,宦官集團雖然迅猛反撲,軟禁天子,殺盡朝中李訓、鄭注黨徒,進而得寸進尺,欲殺戮異己,從此獨佔朝堂大權。

然而昭義鎮節度使劉從諫為首的外鎮各大強藩紛紛上表,聲討其罪,因此宦官集團亦畏懼其勢,被迫收斂,牛、李兩黨的高級官僚回朝執政,於是達成“南衙北司”新的平衡。

因此,即使是對這個已經徹底撕破臉的唐文宗,宦官集團亦不敢殺之、不能廢之,還得讓他如常上朝聽政,只能待其病重時,才成功矯詔,更立儲君唐武宗,搶回新一輪的“擁立”之功。

事實上,在中晚唐的百餘年時間裡,

正因為眾多藩鎮的存在,宦官們在中樞雖可大權在握,但即使出外到各藩鎮為監軍時,權力卻受到節度使們的監管與限制,因此對國家與百姓的實質危害性,亦遠較明朝那種高度集權體制,掌權太監們在中樞一呼則地方百應、生祠遍起為輕。

也正因為藩鎮的強大軍事壓力,唐朝宦官集團雖然肯定並不忠於哪一個皇帝,對其真有身為“家奴”、甘願被生殺予奪的自覺,但也不得不忠誠並竭力維護大唐王朝的社稷。只因為彼此間的利益已經高度一體化了。

畢竟此時,就連飽讀詩書的官僚士大夫們,同樣是更多忠誠於帝國本身,甚至公然宣佈「但李家天子而北面事之」,根本就無所謂宦官集團推舉出來的新任皇帝是誰。

很大程度上,士大夫集團的“南衙”與宦官集團的“北司”,和眾多的外鎮藩鎮,在彼此制衡、約束和限制皇權的同時,也確實堪為互相依存,讓帝國得以正常運轉、延續百年的三大支柱。

一直到黃巢起兵之後的殘唐,中樞權威徹底淪喪,帝國秩序已經總崩潰了,四方藩鎮群起交兵,互相征戰兼併,方有宦官劫持皇帝逃跑之事,那時帝國的喪鐘早已敲響,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罷了。

等到軍閥朱溫成功兼併其他河南藩鎮,同一時刻南衙北司一齊被摧毀,帝國三根支柱盡去,則大唐亡矣。眾多和李氏皇族一併殉國的宦官們,其實也和“白馬之禍”中,被當做“清流”沉到“濁流”的那些士大夫官員一樣,同樣為這個帝國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史小帝


太監當權,自古很多,秦朝、 漢、 唐、明。這主要是制度和皇帝個人有關。大唐後期國力減落,皇帝也有危機感,信任的人少,最信任的可能就是陪伴自己長大或者長時間陪伴自己的宦官。太監沒有生育能力到對權利和金錢有極高的慾望。所以會極盡所能的討好皇帝,加上皇帝不英明的話權利就會越來越大。更是掌握了軍權,最後皇帝都不受控制。權利有多大,野心就有多大,膽子就有多大。


夢想努力樂觀


唐朝後期的藩鎮割據是導致唐朝衰落的重要原因,由於藩鎮自雄,中央政權變得虛弱無力,幾次企圖削弱藩鎮的努力,不僅沒有達到目的,還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致使國家再沒有能力與藩鎮較量。與中央力量下降形成明顯對比的是,藩鎮的力量卻越來越強,藩鎮割據更加無法控制。唐朝中央也只能聽之任之,通過僅有的幾個直接控制區域,艱難維持“大唐帝國”的統治 。


和聖嘉鈺


從唐玄宗開始,皇帝寵信太監,讓太監掌管軍隊,唐玄宗任用高力士,唐肅宗任用李輔國、魚朝恩,為唐朝中晚期的宦官專權局面埋下了伏筆。


跪射俑


沒有神策軍軍權,皇帝廢立如兒戲。再則過度放縱神策軍實力膨脹一家獨大無其它禁軍制衡,北衙禁軍全面碾壓南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