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美展上感覺很難看到寫意佳作,是因為沒人願意畫嗎?

綠葉帶刺


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高水平的寫意畫確實很少,不像工筆畫的技法可以通過勤奮努力被訓練出來,要畫好國畫的寫意畫,先得有學問,詩詞歌賦文,有較好的中國傳統文化儲備和學習理解能力,對傳統繪畫也有紮實的基礎,同時最重要的,得有靈性悟性,有特立獨行的人格。你看歷史上的徐渭、八大、黃賓虹、潘天壽等大寫意畫家,莫不如此;張大千的變法也有代表性,沒有他前期的“工”,就沒有他後期的“寫”,大潑墨潑彩。齊白石算是個例外,他主要靠靈性。而現在很多畫家,基本的“童子功”還未練就,就開始“逸筆草草”,上天入地,當然沒有高品味高格調。評委老師與其選一幅被人罵的大寫意,還不如穩妥地選一幅下了“功夫”的工筆畫

但這樣畫真的有意義嗎?長此以往,難道我們真的就不需要中國寫意畫嗎?中國畫的發展方向是工筆化或西畫化嗎?

寫意畫是中國傳統中國畫的精粹所在,強調以書法入畫,用抽象的形式來表現具象,講究神似,體現了中國繪畫的最高境界。因為它具有直抒胸臆,具有瀟灑自然之美,所以一直被中國畫家所推崇。那麼什麼是“寫意”呢? “寫意”作為一個美學範疇至少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對客觀事物的“意”的傳達;第二是繪畫語言具有揮灑自如、平淡率真特質。

有人說,工筆也是寫意啊,宋畫這麼美,不也是工筆嗎?油畫也講寫意呢。沒錯,詩詞歌賦文、雕塑雕刻、版畫漆畫、剪紙瓷畫---任何藝術創作歸根到底都是寫意的,但中國畫的“寫意精神”是有它特定的文化內蘊的,就是宋畫的“工”,也不是現在我們這種刻意的“工”,這個就不討論了。事實上,除了真正的工筆畫家,那些評委也好,入了國展拿到了美協會員的畫家也好,他們除了參加展覽,平常誰還會那樣畫?誰會沒事一幅畫磨它一年?大多數畫家在展覽外,還是在追求那些寫意的、或兼工帶寫的作品,因為這符合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審美習慣,也是中國畫傳承、創新發展的需要。

我就認識一位這樣的北漂畫家,花了幾十萬參加各種“高研班”,每幅創作都經過“導師”指導,精心打磨,每幅畫的特點都是“滿”“密”“細”“大”,一幅畫一般要畫三個月以上,有的甚至一二年,功夫不負有心人,十年間他有七幅作品參加了各種國展,終於如願加入了中國美協,但之後他迅速轉身,回到了原來他畫得比較舒服自在的寫意花鳥畫,再也不畫那種風格的畫了。

中國畫要創新,肯定不是越畫越細,越畫越大,越畫越像油畫、素描,也不是越畫越不像中國畫,而是越畫越有中國“寫意精神”的畫。

怎樣才能畫好寫意畫?著名中國畫史學家陳傳席認為,首先,古代詩詞得學,文言文得會,傳統著作得讀,書法也得會。寫意畫家如果不懂書法,永遠也畫不好,繪畫格調也上不去。可以說書法功底有多深,繪畫格調才能有多高,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一個都不例外。中國的寫意畫,如果有所謂捷徑的話,那就是練字。對書法和繪畫的力氣至少應該下得平均,特別是在學習階段。

有關機構也可以在這方面做一些事情。據我所知,其實還是有好些不錯的寫意畫家,但是他們反而不會參加全國美展,他們覺得參加一兩次就可以了,沒有太大的熱情持續參加。所以美協如果能動員這些優秀的畫家來參加畫展,真正地畫幾張好的寫意畫來引領全國美展的審美導向,也是個不錯的辦法。

你認為呢?


不努力拿什麼說明天189897828


全國美展國畫展區,很難看到意趣盎然的大寫意國畫作品,為什麼會是這樣難?

首先,不是人不願意畫大寫意國畫,而是條件不允許!

原因有三:

1)全國美展的作品徵集細則,僅僅參評作品不超過2.4米的尺寸要求,就讓絕大多數畫家放棄了~大寫意國畫!

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國畫的宣紙、毛筆等特點造成的。國畫是水墨藝術,特別是大寫意,墨色交融隨機性大,創作時經常有意外驚喜或功虧一簣(水彩畫也是這樣),畫家對大寫意畫面的可控性比較差(比之油畫等),畫壞了很難補救,就是國畫大師也是經常撕畫!廢畫三千就是這個道理......

再之,2.4米的巨幅大寫意,作者甩開了掃,毛筆要多大呢?只有拖把一樣大的巨型鬥筆才能畫出相得益彰的墨荷,宣紙又需要多厚呢?弄不好就懟一個窟窿。

即使有如水彩紙一樣350克的加厚“宣紙”(還是國畫麼?) 畢竟畫畫不是拖地,人的身高又不搭調了,握筆姿勢也要改變,作者揮灑自如地再2.4米大的“宣紙”上皴擦點染地國畫大寫意,存在許多先天難度。

一個2.4米的巨幅大寫意國畫,畫到最後一步出現了不可挽回的敗筆,還沒法修改補救,作者嘔心瀝血卻功敗垂成?還是畫了好久的大畫,那畫家要瘋!

2)那畫家畫小幅的大寫意送展不就行了?比如尺幅1米左右的大寫意國畫。

實際情況下,這種小畫在眾多洪幅鉅製的大畫堆裡,即使畫的好,也是非常不起眼的,再之,其他作者送滿漢全席的巨幅國畫,你送蛋炒飯式的四尺小畫,在評委那裡,也或有作者重視不夠的態度問題!評獎結果就...

3)小尺幅的國畫掛在美術館遼闊寬敞的展廳裡,確實是有些不搭調、很渺小,展覽效果不好。

問題三合一,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採用了保險係數比較高、規模宏大的巨幅工筆畫(可以修改)去衝擊全國美展,結果就是全國美展國畫展~很像全國工筆畫大展,中國畫最具特點、妙趣橫生的大寫意國畫,反倒鳳毛麟角(或者弄一堆尺把寬的小畫論堆湊)。

結局就是舉國上下美術愛好者口水滔滔,共同議論國畫大展,變成工筆畫大展。

總之,全國美展不是作者不喜歡送中國畫大寫意,而是客觀條件不允許。

受國畫本身材質的影響,我國自古鴻篇鉅製的中國畫就比較少,一個《清明上河圖》還是可修修改改的工筆畫。實踐檢驗真理,古人有古人的道理。

其實根據中國畫的固有材質特點,因地制宜,把全國美展國畫作品尺寸要求,調整一下或就可以了。

比如送評界展國畫作品的長寬尺寸~不準超過1.5米!大概全國美展中國畫妙趣橫生墨色淋漓的大寫意作品,或會多起來......





畫家談畫畫兒


去看了,規模宏大,而且都是大作品以迎合展廳效果。

入展作品都是造型準確、描摹逼真,大多數作品都是畫家將創作原型照搬到畫面上,

運用毛筆、宣紙、水墨、寫意等傳統元素的畫很少。

寫意畫要求畫傢俱有傳統功力,更要求有學問的滋養。傳統功力不容易訓練,學問更需要時間的積累。

如果只是把基本功底紮實作為入選全國美展的重要評判標準,需要入展的的作者一般不太敢搞寫意,因為寫意作品的優劣沒有具體衡量標準及量化指標。

一句話,入圍需要理解評定標準!



刺針


因為大寫意畫好很難,畫出趣味和意境更難,不僅需要長期練習的技術技巧,更需要廣博的文化底蘊。



王琪160652786


這或許和主辦方主題有關。也或者和目前繪畫流派,參選作品篩選的偏好有關。還和您本人的審美有關。 一般畫展會篩選有名氣的畫家的作品,畫壇新秀,或者是畫作比較好的作品進行展覽。主辦方還要考慮運營問題,會考慮迎合大眾審美,兼顧行業內的審美,所以這個問題的把握是很難掌控的。

另一方面,其實很多寫意畫畫手並不是不願意畫這類作品,也不是怕他們畫不好,而這主要在於一個市場需要,如果單純以畫為生的人,他們如果不迎合市場需要,憑自己喜歡繪畫,是很難生存下去的。所以現實因素也有很多,讓他們想畫也畫不了,即使畫了,拿去參選展覽也不一定會被展出,而他們可能也並沒有拿去展覽的想法。

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多方面的。





白胖胖的夏天


參加美展的人都知道,大寫意花鳥畫最吃虧。為什麼,大畫看氣勢,大處著眼了,細處就難把握了。再者大寫意人物也吃虧,就數山水能冒頭。

其實要我說,真的假的都不那麼回事。

一,畫大寫意參展的人,從年齡上說普遍偏大,低於四十歲的,幾乎沒有。

二,畫大寫意參展青黃不接,原因是文人畫大寫意,在建國之後,就沒怎麼發展,傳承。美院那一套赤貧理念去教大寫意,60,70,80,坑了三代人。

三,體制外優秀畫家,根本無法參加美展,長此已往,壁壘分明。

美展變成了斂財的合法途徑。

一張成熟作品,且不論獲獎,這背後的運作,通關,不是圈裡人,不能往外說。


玖圃堂


美術是淬取生活精化用簡煉的形式傳遞視覺感受。

中國畫裡不管工筆還是寫意其實都是一種意的傳達。西畫雕塑其實也一樣,好的作品都是形到意到。

一件好的美術作品最重要的就是"意",唯物論解釋不清楚的一種形而上的表達。能創作出具有意境作品的人不單單只是在美術技法上的修養,一定是位綜合素質全面的藝術家,至少在文學、哲學、社科等方面都具有很高修養和積累的藝術家才能用最簡煉的藝術語言傳遞出最深邃的意境。

而這樣的藝術家不屑也不需要在全國美展這樣形式化的平臺上去彰顯自己。

因此全國美展上看不到好的寫意作品不奇怪,大家看看照片畫樂呵樂呵就行了。


官方認證農民


個人愚見,簡單粗暴,一句話:當下金錢至上,社會物慾大於精神享受的結果!!一味追求寫實宏大丶華麗細緻!但中國畫是運用墨色變化,是寫出來的意境!但我堅信,物及必反,中國畫的精髓仍在我們中國人手中正道傳承,並終將發揚光大!


一筆水墨


我學過畫畫。油畫、寫意都畫過。我是比較喜歡寫意的。我覺得喜歡寫意的,要懂它的意景,詩意,要有一定中國文化素養的。特別詩詞方面。現在人都注重商業價值,寫意一般名家的才被認可。相比油畫等寫意更有高功底。寫意更寫畫。


用戶8363637409971


畫家喜歡畫的不一定是受眾喜歡的,受眾喜歡的不一定是投資商喜歡的。在越來越功利的時代,這種現象很正常。換個角度,可能是市場本身的原因,不出名的畫家一抓一大把,不出名的畫也是,所以大部分的畫都會隨著市場受眾的喜好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