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原著結局令人意外:不是人類愚昧,而是群體無知

《流浪地球》原著中有這樣一個引人深思的結局:

地球在加速器的作用下,成功越過木星,飛離太陽系,地球上的人們,終於暫時擺脫了太陽會隨時爆炸的恐慌。

但是危機暫時解除了,懷疑卻不斷出現。有一種言論認為,太陽根本就不會爆炸,這些都是政治家的陰謀。這種沒有經過證實的論斷,迅速傳播開來,擴散到全球,成為主流輿論。

憤怒的人們決定“謀反”,他們要讓地球掉頭,回到原來位置上去。於是一場瘋狂的叛亂開始了。

最後,叛軍把進行“流浪地球”計劃的科學家們,全部趕到了室外,讓他們在零下一百度的空間裡慢慢死亡。正當人群為成功歡呼時,太陽爆炸了,那一刻他們臉上的笑容還沒有散去。

《流浪地球》原著結局令人意外:不是人類愚昧,而是群體無知

作者劉慈欣對於故事的這種設定,在讀者看來,充滿冷酷和對人性的嘲諷。

是人類的愚昧無知,和盲目的從眾,讓他們喪失辨別真理的能力,甚至即使有些人存在懷疑精神,也會因為人群數量的迅速壯大,而改變自己的堅持。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從社會心理學上來講,這種事件,其實每時每刻都發生在我們身邊。

《烏合之眾》這本書的作者勒龐認為,群體聚在一起,智力水平要遠遠低於單獨的個體,而一個群體中的人,對真理從來就沒有強烈渴望過。

《流浪地球》原著結局令人意外:不是人類愚昧,而是群體無知

群體智商並不靠譜

老話常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

但在勒龐看來,這句話可能要改成:十個諸葛亮,還不如一個臭皮匠。

我們經常自黑:中國式過馬路,就是攢夠人數就可以走了。

想想看,如果你置於其中,其他人都走了,只剩你自己,你會不會不由自主地就跟出去?可你明知道綠燈還沒亮,在原地等才是最正確的方式。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勒龐說,人們一旦陷入群體之中,個人意識就會消失,變成集體意識,而集體意識,充滿了急躁、衝動、輕信、偏執……

生活中,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

去年,4歲女童小鳳雅因眼癌去世,聲討其母親詐捐的言論鋪天蓋地襲來,這些對詐捐深惡痛絕的人,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群體。

即使這個詐捐故事有非常多的漏洞,這個群體裡的人,也沒有人願意去思考事情的邏輯,真正地探究真相。

他們只會責罵、抨擊、甚至付諸於一系列惡意的行動,直到反轉打臉才會傻眼,然後再掉過頭進入另一個站隊。

我們經常說,網絡世界裡,屬“鍵盤俠”最牛,他們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可辯駁,他們誰都可以罵,誰都罵不得。

但鍵盤之上,他們可能也擁有高學歷、高智商、高品質,可一旦陷入某種群體,所有的辨別能力都消失不見。

《烏合之眾》中,勒龐寫道:

無意識是一種經久不衰的力量,而你如果想要避免陷入其中,一定要做的就是,限制思考,因為你從中所得的結論,一定是比較幼稚的。

你能夠看到的現象背後,還有一些隱約看到的現象,但是它的背後,還有很多我們全無所聞的現象。

符合幻想的會盲目追隨

今年春晚,葛優現身說法,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售賣保健床墊的故事。而小品中使用的床墊,竟被爆出是葛優自己真實購買的。

大家瘋狂吐槽:心裡平衡了,原來葛優這樣的人,也會上當受騙啊。

還有一部分人的焦點對準了這些騙子們:他們的手段怎麼這麼高,誰的腦都能洗?

我們也經常奇怪,那些老年人為什麼一走進保健品店,就統統被洗腦。

《流浪地球》原著結局令人意外:不是人類愚昧,而是群體無知

他們有的並不缺少文化,有的還具有較好的身份和地位。可只要聽上幾次講座,和騙子們說上幾句話,就寧肯掏出畢生積蓄,也要去買一些保健品,而這些保健品所謂的治療功效,其實稍加判斷就知道是假的。

如果用《烏合之眾》的觀點來解釋,似乎就不難理解了。

這些老年人從踏進那扇門起,就和其他老年人形成了一個群體,這個群體年齡結構相同,目標一致。

當騙子們面對這樣一群目標高度一致的群體,其實並不用多少技巧和手段,只需要給老年人一個美好的幻想就夠了,這個幻想,就是治療疾病、延緩衰老和死亡,哪怕這個幻想是不切實際漏洞百出的。

但這個幻想符合老年人的期待,他們寧願相信這是真的。

勒龐對於群體狂熱的積極性,給予了這樣的理由:任何一個群體,需要都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

人類靠什麼活著呢?夢想。

夢想是什麼?是幻想。

為什麼科學經常不讓人信任呢?因為科學的承諾既不慷慨,也不能說謊。

群體並非一無是處

寫於一個多世紀之前的心理學理論,時至今日卻不斷被互聯網社會所驗證,就連梁實秋在讀罷本書之後也曾喟嘆,“人多勢眾的時候往往是不講道理的”。 不得不說,勒龐準確地抓住了群體的心理。

但群體真的一無是處嗎?

群體能讓好人變成惡棍,但也同樣具備相反的能力。

《流浪地球》原著結局令人意外:不是人類愚昧,而是群體無知

1848年的7月革命中,那些拿著武器的民眾,攻佔了查理十世居住的杜伊勒利宮,按理說,這些謀反的群眾,第一次闖進他們所憎恨的皇室,也許會最大程度的激發人性中的惡,但是,事實恰恰相反。

他們沒有拿走王宮裡任何一件東西,即使那些珍寶任何一件,都可以改變他們的生活。

勒龐認為,群體對個人有道德淨化作用,有時甚至會樹立起崇高的道德行為典範。

所以,既然群體並非全是惡果,那麼,我們便有方法,將個人與群體的優勢進行結合。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避免陷入群體的盲從呢?《烏合之眾》這本書並沒有準確的答案。

但是與其說,這本書是告訴我們群體有多壞,不如說,它是讓我們自省,讓自己時刻保持清醒和理智。

當我們洞察到群體背後的心理因素,我們便可以在任何時候,從群體中脫離出來,成為那個清醒的個體,避免隨波逐流。

如果你能掌握群體心理的熱點,那你便可以從大多數人,變為少數人,甚至成為引導群體的領導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