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政王載灃其人及其與袁世凱的較量

攝政王載灃其人及其與袁世凱的較量

在宣統元年到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清帝宣佈退位,這一段時間裡,中國的實際統治者就是攝政王載灃。

攝政王載灃其人及其與袁世凱的較量

清攝政王載灃

辛酉政變後27歲的慈禧太后執掌朝綱47年,到了生命最後關頭,她選擇了載灃做監國攝政王,也就是看中了載灃的中規中矩,如此,慈禧死後,一段時期之內,不會有人做翻案文章。

對於攝政王載灃這個人的性格,其胞弟載濤曾經撰文描述,說載灃這個人遇到事情往往不能決斷,也就是優柔寡斷。奉承他的人稱之王爺忠厚,載濤則直言稱其為無用。

攝政王載灃其人及其與袁世凱的較量

清末的權利核心

載灃做為光緒皇帝同父異母弟,宣統皇帝溥儀之父,被慈禧太后臨終指定監國攝政之時,也不過只有25歲年齡,監國攝政之前,則已經擔任軍機大臣,監國攝政次年,又兼任清政府陸海軍大元帥。

此時的載灃,無論是從身世、資歷、威望,晚清一朝,無人能出其右。

攝政監國伊始,載灃面前就橫亙著一個人,忽遠忽近,恍兮惚兮,揮之不去。

這個人就是袁世凱,此時的袁世凱已經執掌軍機,北京四九城,乃至於近畿新軍將領,數省的督撫都是袁世凱的門生故舊,或有所勾結。

攝政王載灃其人及其與袁世凱的較量

攝政王載灃與袁世凱

攝政王載灃剛一上任,光緒帝的皇后,現在的隆裕太后就把一張紙條送給載灃看,上面是光緒帝親筆,必殺袁世凱!

實際上,載灃做為光緒帝之弟,何嘗不想著為大行皇帝報仇!但是,袁世凱已經是一棵大樹,根深葉茂,載灃做為監國攝政王,輕易豈敢輕舉妄動?

猶豫之間,肅親王善耋、鎮國公載澤向載灃進言,說此時此刻,再不處置袁世凱,內外軍政,就再無可用之人了!袁世凱的黨羽已經四下皆是。再者,袁世凱此前,一直懼怕慈禧太后,現如今老太后一死,朝廷上下已經再無人可以轄制於他了。

肅親王善耋當時主管司法警察以及民政,他主張對袁世凱痛下殺手。當時,攝政王載灃也同意了。

在這種情況下,隆裕太后主持了一次御前會議,會上有人拿出了御史趙炳麟當天彈劾袁世凱的摺子,

“袁世凱之為人也,機械變詐,善構骨肉。其在朝鮮簸弄李應昰父子,患生肘腋。我德宗景皇帝以三十餘年之長君尚束手受箝,終身鬱結”

載灃也狠了狠心,直接提出要把袁世凱交法部嚴訊。隆裕太后詢問慶親王奕劻的意見,這奕劻是內閣總理大臣啊,可是,面對著隆裕太后的詢問,奕劻一言不發,只是跪在地上磕頭如搗蒜。

再問軍機大臣張之洞,這張香山到沒含糊,直接說,主少國疑,不可輕於誅戮大臣!

這就是行大事商量的結果,最後折中的結果是,諭旨改為:

“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袁世凱,夙承先朝屢加擢用。朕御極後,復予懋賞。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馳驅,不意袁世凱現患足疾,步履維艱,難勝職任。袁世凱著即開缺回籍養痾,以示體恤之至意。”

這樣一來,對於袁世凱來說,就有了轉圜之機,而且袁世凱手握重兵,盤根錯節,打蛇不死,必受其害,群臣看到當政者對處置袁世凱都猶豫不定,誰還敢再與袁世凱結樑子?

後來,袁世凱稱帝前後,清宗室諸人談及此事,都不免嗟嘆,說當年載灃權柄在手而不能用,慶親王奕劻每年收受袁世凱銀子以百萬計,張之洞與日人交結,心懷異志,偏偏要與這些人商議?

攝政王載灃其人及其與袁世凱的較量

載灃與溥儀以及家人

載濤等人更是說,動袁世凱一人,只需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去做,袁世凱每日上朝,身邊也就是跟著差官一員,進了乾清宮之後,便只是他單身一個人,此時此刻,若能出非常手段,幹了再說,人沒了!奕劻、張之洞等人一定會權衡利弊,還能為死人說話、庇護嗎?

由此可見,攝政王載濤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機會也在眼前,但是,不能臨機專斷,把這樣的大事端出來和眾人商量,結果,畫虎不成,反類其犬!

放袁世凱“回籍養痾”,等袁世凱再度出山之時,修煉的道行更是一發不可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