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的早點之王腸粉為什麼走不到北方?

普濟


在北方,早餐水煎包 炸肉盒 小籠包油酥餅

煎餅果子 雞蛋灌餅 胡辣湯豆腐腦小米粥大米粥綠豆粥。。。。。。

看見了 你還想吃腸粉嗎😄

根本沒有選擇腸粉的機會了吧。

座標北方小城,前幾天我們這裡也開了一個賣腸粉的小店,

抱著試試的態度去吃了一個早餐腸粉,

結果還沒到上午10點就已經餓的飢腸轆轆了,

而如果我去吃7塊錢的包子,

是無論如何也吃不下也不會餓的。

因為份量少價格不便宜,不如包子饅頭來的實在。


反正那個店開了有半個多月就倒閉了,

老闆轉行賣米線了。

我再去他們家店裡吃東西,

聊起來,老闆說我們這邊很多人適應不了腸粉的口味,

對於北方的我們來說,口味有點清單,

再者就是受不了那個醬油味,

因為一般北方人吃飯來說,不能全指望醬油來調味。


北方人喜歡口味重一點的,北方的微辣到南方就很辣了,

我一個親戚他丈母孃去南方,到他家裡吃飯,連飯都快吃不下了,

第三天就想回去,說我們這邊的菜太淡了,

吃不習慣,她們家炒菜都喜歡放辣椒。


廣東的腸粉太貴,分量太少了。

如果是8塊錢一碟的瘦肉腸,我覺得起碼要10碟才飽。

味道不如廣東的正宗,重點是還吃不飽,所以生意不太好。

反正我們這開了一個腸粉店就倒閉一個,

很少有腸粉店生意能夠堅持下去的。


老徐說事999


我在南方生活很久,腸粉真心不好吃,軟塌塌,黏糊糊,一份就一點點在盤子裡,還吃不飽,南方的朋友長期這樣吃,胃都餓小了,可能喝一份豬肉湯吃一份腸粉就飽了,那個豬肉湯也是小小的不能稱為碗,比小盤子深點的碟子裝的,裡面就幾片豬肉,淡而無味。

喝早茶也是,啥都一點點,每次北方的朋友第一次來看我,我肯定會請他們吃一次早茶,每次我們點滿滿一桌,我看才算將將吃飽,有次竟然聽到兩個服務員在那悄悄說:外省人真能吃,那麼多還點,不怕吃窮了😓,一般女性朋友還好,說的吃的很舒服很精緻,男的朋友大多說,不過癮,還是北方早點好吃,一碗鹹豆腐腦,兩根油條,一屜包子,吃的撐得都站不起來😜😜😜

反正在南方那幾年都把我餓瘦了,回到北方連以前從來不吃的煎餅果子,都吃的香的不得了!北方吃的啥估計南方朋友也看不上,我就喜歡聽身邊南方的朋友說:熱氣熱氣,什麼都熱氣不好吃!然後那些他們嫌棄的食物全被我幹光了!我給他們說,北方人不怕熱,啥熱氣的東西都能消耗的了,就愛吃煎炸香酥好吃的!😘😘😘



公祖幻楓


我是北方人,但是我非常喜歡吃南方的腸粉,喜歡那種爽口、滑嫩的感覺,一根腸粉,如果不注意,吸溜一口,能從口腔直接滑到胃裡。腸粉裡的豬肉或者牛肉,再配上點醬料,非常香。

我個人不喜歡吃米線,米線沒什麼味道,即便加了滷子,也很難滲透到米線中。但是唯獨喜歡這種薄薄的,滑滑的米粉做的腸粉,味道很容易就融合到一起了。

但是腸粉雖好,對於北方人來說,量太小了。一屜腸粉,看起來很場面,但是刮起來只是薄薄的一層。就這樣的量,我一口氣能吃三份,估計還只是半飽。在北方腸粉賣的比較貴,一般都在十塊錢左右,也就是一頓飯要吃掉30元,太不划算了。

北方人吃早點,不僅僅講究的是吃好,更重要的是吃飽。所以導致北方的早點比起南方來相對單調,最常見的就是包子、油條、油餅、火燒、燒餅、麵條,量大,一籠包子,或者兩個火燒,再來上一碗粥,飽飽的,都用不了10元錢。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凡是米一類的餐點在北方人來說吃起來不太習慣。在北方,最常見的就是大米飯,這個是普及率最廣的,也是最容易接受的。但是一旦進行了二次加工,普及率就大大降低,包括米線,米粉,腸粉之類,總之,還是飲食習慣原因。


山東味兒


看了一圈都是吐槽吃不飽的。好吧,一碟腸粉分量確實少了點,不過價格也便宜啊~我這邊一碗瘦肉米粉十塊錢,一份腸粉三塊五,分量也大致是3:1。

而且腸粉本身也分很多派系。廣州的腸粉多講究爽口,有些甚至做出陳村粉的口感,以醬油調味。但在我老家,人們更喜歡軟糯腸粉,並施以濃稠的甜醬或辣醬,分量也大得多。

回到題主的問題。在湖北十堰待過一段時間,吃得最多的早餐是餛飩,六塊錢吃到撐。腸粉嘛,好像壓根沒見過……超市倒是能買到豬腸粉,一大袋子幾塊錢,蒸熱加點醬油就能當飯吃,但是沒餡料。

豬腸粉可能是腸粉的原型。原料也是米皮,但不是隨便堆在一起,而是捲成圓柱體。相比腸粉,前者更不容易入味,但吃的就是口感。而且因為形狀緊實適合批量運輸,成本可以壓得很低,大快朵頤也不過十塊錢。


虎皮青貓的小窩


有在廣東生活過的經歷,早餐腸粉,味道,口感,都很喜歡,並且吃了之後胃很舒服。問題是自小吃牛大碗長大,一份腸粉真是少的可憐,因此都是吃兩份,為避免尷尬,還要打包兩份回去吃,這樣一來一是麻煩,二是我等普通人一份早餐花費過大,雖說其個案,但我估計也能代表一部分北方人吧


過橋米線牛大碗


主要是廣東經濟發達,外出謀生的不多,所以沒有推廣,不過我在南方几個省見過,湖南衡山,福建福鼎,江西龍虎山和龍南縣,都是本地人在做,生意不錯,問過老闆,都是去廣東學的,湖南江西都加了辣椒,福建按當地習慣有很多汁水,所以口味差異導致不能推廣純粹胡扯。


天地交泰534


腸粉不是走不到北方,而是在北方相對少見。

廣東大街小巷隨處可尋的腸粉,甚至可以說是當地早餐界的霸主之一,怎麼一到了北方地區甚是罕見了呢,是什麼原因造成差距如此大?僅僅是因為味道的問題?顯然不是,還有其它重要因素夾雜在內的。





說句不好聽但現實的話,主要原因在於價格。

不是所有早餐都能在全國火的,一款早餐想要“上榜”,哪有那麼簡單!它必須符合某些條件,有一定的本事!有一定的要求,有一定的共同點等等。

縱觀能在國內各地流通的早餐,幾乎都是價格實惠,幾塊錢就能裹腹的,且味道南慣北適。從豆漿油條、煎餅果子、到包子饅頭、粥點等,無一例外。

而廣東腸粉價格確實不低,或許有人憤憤不平:“哪裡貴了,一份就三塊錢”。說這話的朋友,你是停留在哪個年代了,當下物價怎麼樣,都有目共睹。是有三塊錢的,但那不叫腸粉,也不叫素腸,頂多叫“腸皮”,說白了就是一張熟米漿。

但凡是像樣的腸粉,價格不低於6元,低於這個價,料少品粗,根本不好吃。普遍腸粉價格在6~15元之間,對於本地人來講,吃一份那勉強飽腹,飯量大的得吃兩份。


算起來吃一頓早餐錢可不低,如果是在北方,花十幾二十塊吃一頓腸粉,權衡之間不如吃別的,吃得飽吃得慣。

廣東腸粉難以複製性,出了省變了味。

廣東腸粉分為各門各派,製作手藝迥異,其中廣式腸粉和潮式腸粉為主流。兩者之間又能分枝細化,例如而潮式腸粉又能細分為汕頭、朝陽、澄海、潮州、普寧、惠來腸粉。

每一種腸粉從選料、烹技、醬汁都是有所差別的,形成味道各有千秋。但萬變不離其宗,廣東腸粉建立在“米漿”上,其烹飪和味覺標準是“鮮”!最大的特點是“真材實料”,最大的難度是“經驗”!


在廣東地區,不乏有人學了三腳貓功夫,就想自立門戶,結果呢,腸粉味道難以服眾,沒人買賬,以失敗告終。原因在於沒有學到其中的精髓,缺乏工匠精神。一份好吃的腸粉是靠背後常年累積的經驗,不是能隨便矇混過關的。加上師徒授藝方式固化,只傳內不傳外,也因此造成了人才外流少。



北方偶然能見到廣東腸粉,味道也都不正宗,多是以粉來調漿的,少了米漿的風味,加上手藝經驗等等不足,做出來的腸粉怎麼能好吃到哪,難以與異地早餐美食抗衡,必定在北方是沒有市場的。

結語

定義一款地方特色食物,為什麼非要用尺子量衡長度呢?而不量下它的內在呢?腸粉能久盛不衰,是當地人勤勞與智慧的結晶,早已融入飲食文化中,流入血液裡,它能在當地給人們留下印記,能讓遠在他鄉遊子牽腸掛肚,思物憶人!此物便是上等美食,為何要為難它走向各地呢!

佘小廚(完)


佘小廚


南方人肯定吃過很多版本的腸粉,就我所知廣東地區和它的鄰居福建地區,腸粉做法味道就區別很大。雖然說正宗的腸粉來自廣東,但經過改良的“福建腸粉”也別有一番味道。可見,美食在傳播的過程中會融合當地老百姓的飲食習慣做些調整。

廣東的早點腸粉算得上南方最有靈魂的早餐之一。對北方人的口味而言,它不像大多數的南方早餐、茶點,而是味道足,可以加醋加辣的那種。但為什麼走不到北方呢?先不說分量小、吃不飽又貴,這樣會造成大家誤解北方人:能吃!

從食材的角度來回答一下,為什麼腸粉走不到北方。

1、腸粉皮的原料

腸粉皮是用米漿來做的,原材料是大米。南方很多點心都用大米粉。這點就和北方不同,北方几乎家家有面粉,原料是小麥。糯米粉、大米粉都是偶爾會採買的“麵粉”種類。

南方的“麵粉”就多種多樣,你不會在南方人家裡發現一袋“麵粉”,除非是餐飲店~

大米粉這種原材料在北方還沒有成為經常食用的種類。餐飲小吃如果做腸粉的話,就需要大量準備大米粉,以備製成米漿用來做腸粉。小本生意的小吃店不會冒這個風險去準備腸粉這個“新品”。大的早餐店,不需要腸粉也能生意紅火,所以推廣腸粉,對“早餐”意義不大。

2、肉餡

腸粉的肉餡非常細,不同於北方的餃子餡、包子餡。肉餡的配料也不同,根據腸粉的口味,可以做豬肉、牛肉、蝦等,裡面的蔥、姜、醬油、耗油比例不一樣,味道側重點就不同,這個倒是可以“入鄉隨俗”,做成北方口味。可是麵皮和肉餡的混搭效果如何,咱沒試過就不知道了。

3、醬汁

腸粉出鍋後需要在加上調味的醬汁,醬汁大大的決定了腸粉好吃與否。同樣都是在廣州賣腸粉的,醬汁調的味道不同,買賬的客人量就不同。有的會絡繹不絕,有的會無人問津……這個可以和北方豆腐腦(南方稱豆花)的滷結合起來理解。

3、工具

製作腸粉的工具最常見的是抽屜式的那種蒸箱,一層就是一份的量。可以額外根據喜好、飯量,加肉、加蛋等等。這個工具通用性不強,在北方少有人用,如果突然不想做腸粉了轉手會比較困難。不像煎餅,那個工具用途廣,可煎可炒,二手的也很多人買。

4、習慣

北方長期的習慣是早餐吃包子、油條、油餅,喝粥、豆腐腦、豆漿,或者是吃麵條。工作日的早上匆匆忙忙,第一反應肯定是自己長期以來習慣的早餐,即便看到“腸粉”可能也沒時間去思考:我買份腸粉。退休的老年群體,更是長期飲食習慣傾向,固定選擇早餐種類。

雖然腸粉好吃,但在北方人的觀念裡,那是偶爾吃的一類食物,想要代替心目中早餐的位置比較難。


悅學越樂


廣東人最愛吃腸粉,北方人也愛吃腸粉,為什麼北方很少有賣,主要三個原因,並不是腸粉走不出,也不是北方不接受。

第一個是飲食文化的差異。南方人飲食三大特點:①食譜廣泛,只要是吃的都吃;②營養均衡,很少偏食和暴食暴飲;③吃食細緻口味清淡。北方人飲食也是三大特點:①物產決定了食物品種相對不那麼豐富;②三餐集中吃飽為算,不很講究營養搭配;③多吃熱量高重口味食品。


第二個是地理氣候的影響。南方溼熱氣候,食物以湯和軟食為主,很少食用乾硬和高熱量食物,重質不重量。北方低寒氣候,食物以高熱量為主,大塊肉大碗飯,性格豪爽飯量大。
第三個是食物特性決定。廣東人愛腸粉,是它淡淡的味道和滑溜的口感,吃著的那種感覺。腸粉不去北方,是因為完全不合北方習慣,吃著不用嚼,沒有平時大開大合的吃飯享受。再個北方飯量大,一份腸粉只夠填牙縫,一般也要三幾份才能墊個飽。換做當地早餐,一份包子油條稀飯豆漿就吃的飽飽的,下來不到十元錢。三份腸粉就要十幾二十塊,而且淡然無味,吃著不過癮。關鍵的關鍵,腸粉用的食材都很講究,沒法參雜使假,做起來掙不到多少錢還沒多少人吃。如此一來,就是腸粉走不到北方的根本原因。


普濟


號稱“早點之王”的腸粉,為何走不到北方?原因令人“扎心”了

中國的早餐文化博大精深,南北的飲食文化差異明顯,從早餐就能看出端倪。比如北方人早餐愛吃豆漿油條、包子胡辣湯,廣東等地的早餐是腸粉居多,武漢人的早餐是熱乾麵。豐富多彩的早餐文化為人們一天的生機拉開了序幕。

腸粉是別具魅力的廣式早點,深受廣東等地人們的喜愛。然而現在南北方文化逐漸融合,一些北方的早點都賣到了廣東,為何號稱“早點之王”的腸粉卻走不到北方呢?原因令人扎心”呀。

在廣東生活過的北方人最感同身受的一點,就是腸粉的分量太小了,一份實在是吃不飽。剛到廣東還能吃兩份腸粉,後來慢慢的就吃一份了,生活了幾年發現自己的胃口都變小了。一份腸粉大概四五元左右,放在北方人眼中真的不夠填滿胃口,所以腸粉難以在北方流行。

腸粉價格稍貴應該也是原因之一。廣式早茶來的精緻,吃得好一點少則幾十元,單單吃一份腸粉在北大人眼中是吃不飽的,還需要搭配其它早點吃,一頓早餐花費十幾元,是比較貴的了。北方的早餐有稀飯豆漿、雞蛋包子,幾元錢就能吃好並且吃飽。

最後一點原因,北方的早餐種類繁多,更加符合北方人的飲食習慣,小籠包、菜包、肉包、花捲、油條、千層餅、菜角、雞蛋、豆腐腦、胡辣湯、八寶粥、黑米粥、小米粥、南瓜粥……這麼多的早餐每天換著花樣吃,怎麼吃都吃不膩,北方人又怎麼會吃不合胃口的腸粉呢?

號稱“早點之王”的腸粉,為何走不到北方?原因令人“扎心”了。腸粉固然很美味,但是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腸粉或許能在廣東“稱王”,但是到了北方就不一定備受矚目了呀,原因令人扎心,大家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