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訪古 李樓“張進士墳”暨汝州明清張姓進士名錄


汝州訪古   李樓“張進士墳”暨汝州明清張姓進士名錄


汝州訪古 李樓“張進士墳”暨汝州明清張姓進士名錄

許宗合、張懷義/口述

劉孟博/整理

汝州市區東三十里,焦村鎮李樓村境內石馬河旁,舊有古冢一座,規模宏大,古柏成蔭,惜年湮代遠,墓主信息遺失,村人多稱其為“張進士墳”,並傳說墓中葬有“金頭”。“張進士”何代何人,無人可知,查閱歷代《汝州志》,自隋唐科舉取士以來,汝州有史可載的張姓進士共計七人,即明代的張紹、張維新、張以謙,清代的張鳳鳴、張兩銘、張同道、張松茂等,而民間傳說死後“金頭御葬”的正是明代的張維新。《金頭進士張維新四門出靈》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受其影響汝州地區凡是墓主信息不詳的大墓,多被冠以“張維新疑冢”,因此李樓村“張進士墳”墓主的真實身份,目前還難以斷定。

“張進士墳”的毀壞約始於清末民初,至1972年冬徹底被毀,不過所幸消失時間並不是太久,村中還有相當多的人,對墓地規模有這深刻印象,因此想要了解此墓歷史面貌,相對不是很困難。該墓葬選址考究,依託北高南低的地勢,以神道為中軸線展開佈局,民間素有“鳳凰展翅”之說。經過現場查看,墓地南北長約700米、東西寬約100米,總面積約有八十畝,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神道,自南向北依次為花門樓、石牌坊、第二道石牌坊、石像生、望柱等,上部為墓碑、封土堆,及封土堆周邊寬約4米,高約1.7米,總面積約十畝,被稱為“潼關土”的土牆。據村民陳黑中(1923年生)、靳西中(1928年生)、靳坤生(1932年生)等回憶,民國後期花門樓、石牌坊、第二道石牌坊等已坍塌為一堆廢墟,神道兩側日久連枝的柏樹也被砍伐殆盡(上世紀七十年代,村民劉玉山曾在神道旁挖到柏樹樁一個,可做獨檔。),墓地僅剩的五對石像生、一對望柱及墓碑,則於1972年冬被毀,由此“張進士墳”徹底消失。

中國古代對文武官員的喪葬,如碑碣、墳塋等,有這嚴格的規定,以明代為例,《明史》志第三十六、禮十四(凶禮三)便對此有這非常詳細的記載。“……明初,文武大臣薨逝,例請於上,命翰林官制文,立神道碑。惟太祖時中山王徐達、成祖時榮國公姚廣孝及弘治中昌國公張巒治先塋,皆出御筆。其制自洪武三年定。五品以上用碑,龜趺螭首。六品以下用碣,方趺圓首。五年,復詳定其制。功臣歿後封王,螭首高三尺二寸,碑身高九尺,廣三尺六寸,龜趺高三尺八寸。一品螭首,二品麟鳳蓋,三品天祿辟邪蓋,四品至七品方趺。首視功臣歿後封王者,遞殺二寸,至一尺八寸止。碑身遞殺五寸,至五尺五寸止。其廣遞殺二寸,至二尺二寸止。趺遞殺二寸,至二尺四寸止。墳塋之制,亦洪武三年定。一品,塋地周圍九十步,墳高一丈八尺。二品,八十步,高一丈四尺。三品,七十步,高一丈二尺。以上石獸各六。四品,四十步。七品以下二十步,高六尺。五年重定。功臣歿後封王,塋地周圍一百步,墳高二丈,四圍牆高一丈,石人四,文武各二,石虎、羊、馬、石望柱各二。一品至六品塋地如舊制,七品加十步。一品墳高一丈八尺,二品至七品遞殺二尺。一品墳牆高九尺,二品至四品遞殺一尺,五品四尺。一品、二品石人二,文武各一,虎、羊、馬、望柱各二。三品四品無石人,五品無石虎,六品以下無。……”

對照以上規定,再結合“張進士墳”的歷史規模,及文臣(代表忠,高約2.3米)、武將(代表勇,高約2.3米),立馬(代表義,高約2.2米、長約2米)、蹲虎(代表節,高約1.6、長約1米)、跪羊(代表孝,高約1.5米、長約1.5米)、石雞(高約1.3米、長約1.1米)、旌表(牌坊)、上蹲石吼的蟠龍望柱等石雕,“張進士墳”的規格,似乎已經遠超一、二品官員的定製。如此高規格的官員墓葬,汝州的歷代方誌卻沒有絲毫提及,墓碑尚在時卻無人記錄整理,可謂憾事。鑑於“張進士墳”地面文物已毀,歷史資料又幾乎沒有,爰作此文以記其歷史,供博雅君子探究之需。

附:

1、《直隸汝州全志》卷八、選舉、進士

明:

張紹,永樂壬辰科,詳鄉賢。

張維新,萬曆丁丑科,詳鄉賢。

張以謙,萬曆乙末科,詳鄉賢。

清:

張鳳鳴,順治己亥科,詳鄉賢。

張兩銘,康熙庚辰科,詳鄉賢。

張松茂,嘉慶庚辰科,未仕歿。

2、《直隸汝州全志》卷八、選舉、武科進士

張同道,嘉慶己卯科進士,欽點三等侍衛,歷任貴州永安協中軍都司,升貴州古州鎮中軍遊擊致仕回籍。

3、《直隸汝州全志》卷六、人物、鄉賢

明:

張紹,字繼之,永樂壬辰進士。性好讀書,自建書 院,授徒日眾。復好施與,裡中為所濟者無算,人稱為義。後任蒙城縣主簿,升長史,及卒,門人私諡為“文淵先生”,祀鄉賢。

張維新,字憲周,萬曆丁丑進士。授冠縣令,以卓異拜給事,歷兵、禮二科,多所抗疏,諫止內操,摘發科場奸弊,薦用言官鄒元標、孟一脈等,嘗奏改折漕糧,大甦民困。少嗜古,性至孝,居父母喪,兩為廬墓。鄉同稱之,立有生祠,祀鄉賢。

張以謙,字益吾,萬曆乙末進士,仕至都御史,祀鄉賢。

張鳳鳴,字仲皆,號箕碩,順治己亥進士。性至孝,城陷時父骨在殯,鳴於亂賊中不避鋒刃,負骨埋葬。持己端方,不肯以私事於人,後任景寧令,寬仁廉潔,士民感恩祀之,祀鄉賢。

張兩銘,字去多,號嵩麓,高才博學,擅松雪書法。康熙庚辰進士,任松溪縣知縣,下車首興學造士,釐革夙弊,視事五十二日卒於官,士民哀之,為立祠。

(汝州劉孟博摘錄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